..續本文上一頁是如何有別于人和事顯現爲堅實的存在、依著自己而獨立存在、自性爲有。倘若你傾向于虛無主義,多加思索相互依存的生起。如果在專注于因和條件的同時,你具有強化現象自性爲有的傾向,那麼就要多強調相互依存與這種堅實顯現之間的矛盾。你也許會從一邊被拉到另一邊;中道是要花時間來尋找的。
譯注一:此處所引用的版本,是參考貢噶呼圖克圖所譯的《新譯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诠釋》
10、心與心的甚深本性
在關于般若智慧的一本經典中,佛陀做了以下甚深的陳述:
在心當中找不到心,心的本性是澄明(也就是光明)。
要了解這句陳述的多層意義,首先要確認什麼是心,分析它更深刻的本質,同時檢驗善與惡的效果如何發生。讓我們檢驗這句陳述的各個部分。
一、“在心當中”這一句關系到心是什麼,也就是心的澄明和認知的本性。在第七章的“專注禅定”中,我們談到心的燦然和認知的本性,雖然此一本性在心的每一刹那中都存在,我們必須要放下前念,同時不要再起下一念,以此業確認它。
二、佛陀說“找不到心”,這指的是此一燦然和認知的本性並非最深、最後的本質。心的究竟本性就是“澄明”,它的自性爲空。
也許你會認爲佛陀是指心並不存在,這不是他的意思。我,做爲解釋者,正透過我心的作用在诠釋這句話,而你,讀者,透過你的心正在閱讀。我們總是在使用心,而它永遠和我們在一起,只是我們對它並不是很清楚。因此雖然對心做確認是很困難的,但它是存在的,同時也被自己分析,看看它是否就是自己最深刻的本質。
很清楚心是存在,但既然它不是自己的最後本質和基本的天性,那麼心存在的狀態是什麼?它甚深的本性就僅僅是自性爲空。這就表示汙染心的錯誤垢染,像是無明、貪欲及仇恨都是暫時性的,也因此它們與心是相離的。我們應該了解到這些煩惱是表面的,並非存在于心的本性中,我們也就能看到心甚深本性就是澄明、空性。
垢染是表面的,心的本性是澄明
佛陀經典中對于“垢染是表面的,心的本性是澄明”這句話,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方法,這並不是說佛陀的開示是如此模糊,因此你可以隨意做解釋,事實上它是有許多隱然和顯然的意思。在無上瑜伽密續中,你可以有很多方式來诠釋深奧難懂的陳述;你可以從字面上的意義、一般的意義、隱藏的意義,以及它最後的意義去解釋。
要辯明佛陀所說的“垢染是表面的,心的本性是澄明”,與密續結合起來,我引述《密續幻化網》中的《文殊真實名經》:
圓滿諸佛由阿字中生起
阿是我上種子字
從上面所說的四種意義中,對于這一句陳述,我曾做一般意義的解釋。在梵文中“阿”字是否定詞,它表示空性,也就是缺乏或否定自性爲有。《密續幻化網》中說“圓滿諸佛由阿字中生起”,這表示諸佛從空性本體中醒覺;換句話說,諸佛從自性而空的禅定中生起。透過禅定,垢染在實相界(自性空)被消除。由“阿”字所象征的空性是至高的主題,因此《密續幻化網》中說“阿字是無上種子字”。
從無上瑜伽密續的觀念來說,“阿”字指的是不壞的明點,在這個不壞的明點中,佛身得以成就。在無上瑜伽密續中,將注意力集中于心中不壞的明點而令佛境生起。這可以增加我們對“圓滿諸佛由阿字中生起”的了解。
什麼是不壞之明點?那就是非常微細的氣與非常微細的心相融無二。心知道物象,然而氣也就是內在的能量,引發意識投入到物象。由于此一緣故,心氣相融無二時意識也會轉變。
無始的心
意識並非物質,它不具有顔色或形狀,也不具有物質有礙的特質。它本身就僅僅是燦然和認知,當它遇到了特定的條件,比方說物象現起而感官健全地作用,它會對物象做思索。心刹那刹那的改變,顯現出不同的面向,這表示是在因和條件的影響下作用。
一個心的生起是依存著前面一個同類型的心,而這又需要一個無始的心意續流。如果心的産生不需要依賴前一刻的心,那麼就表示一個心可以隨時隨地産生,這是荒謬的。同樣地,倘若意識不是經由稍早意識的續流而産生,而是由某些物質所産生,那麼它不是荒謬地永遠被産生或它永遠不會被産生,這同樣是荒謬的。這表示意識就是稍早意識的持續。
因爲意識是根據前一刹那的意識,在它的續流中是無始的。意識是無始也無終。此一續流也令心意能夠轉化爲更好的狀態。當精神的續流進入不純淨的狀態,我們的經驗也就受限于輪回的各道中。當精神的續流突破了不純淨的狀態,我們可以達到涅槃。就是這樣,一切現象都是心的巧思或遊戲;輪回中的不純淨現象,就是不純淨心的遊戲;涅槃中的純淨現象是純淨心的遊戲。
心的誤謬狀態是依于無明
因爲“在心當中,找不到心;心的本性是澄明”,像是欲望和仇恨等不純淨狀態,並非心的本性,所以它們是因爲心的無明(也就是錯誤懷抱自性爲有的意識)而産生,此一無明也許是在現前當下所發生,也可能是延續稍早之前的無明。心的一切誤謬狀態的根源就是有誤解的意識。無明是意識的一種形式,也就是對它所注意到的物象有誤解、有錯誤,在根本上沒有確實根據的認知。
有誤解的覺知和有確實根據基礎的覺知,這兩者對現象的理解是相反的,因此它們彼此是相害的。當你在修行中逐漸習慣于正確的態度,心的誤謬狀態自然會減少,直到最後全部消失。
佛法的系統奠基在自然矛盾上。我們希望快樂而不願意痛苦,我們所尋求避免的痛苦主要是奠基在精神的態度上,而由于精神痛苦的來源是直接或間接的煩惱情緒所使然,因此我們必須要考慮是否有任何對抗它們的力量。比如說,如果憤怒招致痛苦,那麼我們必須尋找一個相反的力量對治憤怒,而對治仇恨的就是愛和慈悲。雖然仇恨和愛與慈悲全部都是意識,但它們對相同的物象卻有相反的理解:它們的領悟是相反的。同樣地,如果一個房間太熱,除了引進冷之外是沒有辦法可以減少熱的。就像熱與冷彼此相克,純淨與不純淨的精神狀態也是彼此相克;你發展一方的程度也就是消減另一方的程度。因此,遣除心的誤謬狀態是可能的,對治的方法是存在的。
世俗與究竟的融合
心的本身是世俗真理,心的實相,也就是自性爲空是心的究竟真理。這兩種真理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就如同心是究竟真理與世俗真理兩者相融無二。它的顯現是世俗真理,而它的自性爲空是究竟真理。
最後的實相是透過對相互依存而生起的推論來了知。比方說,因爲心是相互依存而生起,因此心是自性爲空。當你透過相互依存而生起的推論來理解空性,你會領悟到一切現象都是相互依存生起和空性的無二相融;你覺知到顯現和空性是和諧的。
世俗現象的相互依存而生起的顯現,由于有著這麼廣大而多樣的顯現,所以提供了一個弘揚慈悲法教的環境,這被稱爲“廣大道路”。由于空性是一切現象的最後本質,安祥、超越概念化,而且是同一味:所以現象的自性爲空,提供了被稱爲“甚深道路”法教弘揚的基礎。借由禅定的培養,慈悲的廣大面向與空性的甚深這兩個道路成爲不可分離的,在你心續中的誤謬狀態會被轉化;它們慢慢地被遣除,而佛心和佛身的殊勝功德現出。
透過動機和智慧的聯合培養,可以達到佛境;然而動機和智慧在佛境中都有它們個別的烙印。動機培養的結果是成就了佛的形身,這是爲了圓滿地利益的緣故而存在。智慧培養的烙印就是佛陀的真實身(法身),這是圓滿你自己的發展。動機和智慧的主要形式是什麼?首要的動機就是爲了他人而成佛,經由愛和慈悲的啓發,修行慈悲的行爲像是布施、戒律、以及忍辱。智慧的主要形式就是一個高智能的意識,領悟到自性爲空。
佛法的基礎有叁個面向,世俗和究竟這兩種真理是基礎,從這兩種真理現出了道路,伴隨著動機和智慧的雙生元素,這兩者各自與兩種真理相關聯。在道路上前進的結果,就是實證了佛的形身和法身。把這所有的歸納起來,在兩種真理——世俗真理和究竟真理——的基礎上,你修行著道路上的兩個特質——動機和智慧,它們會引領人得到結果,也就是佛的形身和法身。
日常修行摘要
一、確認心的燦然和覺知的本性不受念頭所蒙蔽。
二、一再地控測心的甚深本性,透過思索心依賴于因緣和組成部分,包括思考心中所想時間的長短完全依賴這一個時間稍早和之後的部分,把心的自性爲空,也就是空性顯現出來。
叁、盡量領悟心的顯現與其自性爲空的一致性;看看這兩者彼此如何互補。
第五部、密續
11、本尊相應
在佛教中基本上有兩類的修行,也就是經教和密續的修行。而我們之前所談的都是經教的修行。密續的特殊目的是爲了要提供一個更好的道路,如此具格的修行者能夠更快地去服務他人。在密續中,想像力的力量被約束用在修行本尊相應的禅定中。在此修行中,你想像(一)將自己平常所顯現的心,也就是充滿了麻煩情緒的心,轉換爲一個有著慈悲動機、純淨智慧的心;(二)把自己平常所顯現的身體,也就是由血、肉及骨骼所組成的身體,轉換爲慈悲智慧之身;(叁)建立一種純淨的自我感,這完全依賴在一個理想的環境中純然顯現的身心,一切都是爲了利他。這種獨特的密續修行,需要你以佛身、佛的事業、佛的功德,以及佛的淨土來做爲自己的觀想,這被稱爲“將想像力做爲心靈道路”。
讓我們思量一個關于這個修行的疑慮。你認爲自己擁有佛陀的功德,這是你目前所不具備的。這是否是一種正確的禅定?是正確的,你…
《修行的第一堂課(傑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