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P14

  ..续本文上一页是如何有别于人和事显现为坚实的存在、依着自己而独立存在、自性为有。倘若你倾向于虚无主义,多加思索相互依存的生起。如果在专注于因和条件的同时,你具有强化现象自性为有的倾向,那么就要多强调相互依存与这种坚实显现之间的矛盾。你也许会从一边被拉到另一边;中道是要花时间来寻找的。

  译注一:此处所引用的版本,是参考贡噶呼图克图所译的《新译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诠释》

  

10、心与心的甚深本性

  在关于般若智慧的一本经典中,佛陀做了以下甚深的陈述:

  在心当中找不到心,心的本性是澄明(也就是光明)。

  要了解这句陈述的多层意义,首先要确认什么是心,分析它更深刻的本质,同时检验善与恶的效果如何发生。让我们检验这句陈述的各个部分。

  一、“在心当中”这一句关系到心是什么,也就是心的澄明和认知的本性。在第七章的“专注禅定”中,我们谈到心的灿然和认知的本性,虽然此一本性在心的每一刹那中都存在,我们必须要放下前念,同时不要再起下一念,以此业确认它。

  二、佛陀说“找不到心”,这指的是此一灿然和认知的本性并非最深、最后的本质。心的究竟本性就是“澄明”,它的自性为空。

  也许你会认为佛陀是指心并不存在,这不是他的意思。我,做为解释者,正透过我心的作用在诠释这句话,而你,读者,透过你的心正在阅读。我们总是在使用心,而它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只是我们对它并不是很清楚。因此虽然对心做确认是很困难的,但它是存在的,同时也被自己分析,看看它是否就是自己最深刻的本质。

  很清楚心是存在,但既然它不是自己的最后本质和基本的天性,那么心存在的状态是什么?它甚深的本性就仅仅是自性为空。这就表示污染心的错误垢染,像是无明、贪欲及仇恨都是暂时性的,也因此它们与心是相离的。我们应该了解到这些烦恼是表面的,并非存在于心的本性中,我们也就能看到心甚深本性就是澄明、空性。

  垢染是表面的,心的本性是澄明

  

  佛陀经典中对于“垢染是表面的,心的本性是澄明”这句话,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方法,这并不是说佛陀的开示是如此模糊,因此你可以随意做解释,事实上它是有许多隐然和显然的意思。在无上瑜伽密续中,你可以有很多方式来诠释深奥难懂的陈述;你可以从字面上的意义、一般的意义、隐藏的意义,以及它最后的意义去解释。

  要辩明佛陀所说的“垢染是表面的,心的本性是澄明”,与密续结合起来,我引述《密续幻化网》中的《文殊真实名经》:

  圆满诸佛由阿字中生起

  阿是我上种子字

  从上面所说的四种意义中,对于这一句陈述,我曾做一般意义的解释。在梵文中“阿”字是否定词,它表示空性,也就是缺乏或否定自性为有。《密续幻化网》中说“圆满诸佛由阿字中生起”,这表示诸佛从空性本体中醒觉;换句话说,诸佛从自性而空的禅定中生起。透过禅定,垢染在实相界(自性空)被消除。由“阿”字所象征的空性是至高的主题,因此《密续幻化网》中说“阿字是无上种子字”。

  从无上瑜伽密续的观念来说,“阿”字指的是不坏的明点,在这个不坏的明点中,佛身得以成就。在无上瑜伽密续中,将注意力集中于心中不坏的明点而令佛境生起。这可以增加我们对“圆满诸佛由阿字中生起”的了解。

  什么是不坏之明点?那就是非常微细的气与非常微细的心相融无二。心知道物象,然而气也就是内在的能量,引发意识投入到物象。由于此一缘故,心气相融无二时意识也会转变。

  无始的心

  

  意识并非物质,它不具有颜色或形状,也不具有物质有碍的特质。它本身就仅仅是灿然和认知,当它遇到了特定的条件,比方说物象现起而感官健全地作用,它会对物象做思索。心刹那刹那的改变,显现出不同的面向,这表示是在因和条件的影响下作用。

  一个心的生起是依存着前面一个同类型的心,而这又需要一个无始的心意续流。如果心的产生不需要依赖前一刻的心,那么就表示一个心可以随时随地产生,这是荒谬的。同样地,倘若意识不是经由稍早意识的续流而产生,而是由某些物质所产生,那么它不是荒谬地永远被产生或它永远不会被产生,这同样是荒谬的。这表示意识就是稍早意识的持续。

  因为意识是根据前一刹那的意识,在它的续流中是无始的。意识是无始也无终。此一续流也令心意能够转化为更好的状态。当精神的续流进入不纯净的状态,我们的经验也就受限于轮回的各道中。当精神的续流突破了不纯净的状态,我们可以达到涅槃。就是这样,一切现象都是心的巧思或游戏;轮回中的不纯净现象,就是不纯净心的游戏;涅槃中的纯净现象是纯净心的游戏。

  心的误谬状态是依于无明

  因为“在心当中,找不到心;心的本性是澄明”,像是欲望和仇恨等不纯净状态,并非心的本性,所以它们是因为心的无明(也就是错误怀抱自性为有的意识)而产生,此一无明也许是在现前当下所发生,也可能是延续稍早之前的无明。心的一切误谬状态的根源就是有误解的意识。无明是意识的一种形式,也就是对它所注意到的物象有误解、有错误,在根本上没有确实根据的认知。

  有误解的觉知和有确实根据基础的觉知,这两者对现象的理解是相反的,因此它们彼此是相害的。当你在修行中逐渐习惯于正确的态度,心的误谬状态自然会减少,直到最后全部消失。

  佛法的系统奠基在自然矛盾上。我们希望快乐而不愿意痛苦,我们所寻求避免的痛苦主要是奠基在精神的态度上,而由于精神痛苦的来源是直接或间接的烦恼情绪所使然,因此我们必须要考虑是否有任何对抗它们的力量。比如说,如果愤怒招致痛苦,那么我们必须寻找一个相反的力量对治愤怒,而对治仇恨的就是爱和慈悲。虽然仇恨和爱与慈悲全部都是意识,但它们对相同的物象却有相反的理解:它们的领悟是相反的。同样地,如果一个房间太热,除了引进冷之外是没有办法可以减少热的。就像热与冷彼此相克,纯净与不纯净的精神状态也是彼此相克;你发展一方的程度也就是消减另一方的程度。因此,遣除心的误谬状态是可能的,对治的方法是存在的。

  世俗与究竟的融合

  心的本身是世俗真理,心的实相,也就是自性为空是心的究竟真理。这两种真理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就如同心是究竟真理与世俗真理两者相融无二。它的显现是世俗真理,而它的自性为空是究竟真理。

  最后的实相是透过对相互依存而生起的推论来了知。比方说,因为心是相互依存而生起,因此心是自性为空。当你透过相互依存而生起的推论来理解空性,你会领悟到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生起和空性的无二相融;你觉知到显现和空性是和谐的。

  世俗现象的相互依存而生起的显现,由于有着这么广大而多样的显现,所以提供了一个弘扬慈悲法教的环境,这被称为“广大道路”。由于空性是一切现象的最后本质,安祥、超越概念化,而且是同一味:所以现象的自性为空,提供了被称为“甚深道路”法教弘扬的基础。借由禅定的培养,慈悲的广大面向与空性的甚深这两个道路成为不可分离的,在你心续中的误谬状态会被转化;它们慢慢地被遣除,而佛心和佛身的殊胜功德现出。

  透过动机和智慧的联合培养,可以达到佛境;然而动机和智慧在佛境中都有它们个别的烙印。动机培养的结果是成就了佛的形身,这是为了圆满地利益的缘故而存在。智慧培养的烙印就是佛陀的真实身(法身),这是圆满你自己的发展。动机和智慧的主要形式是什么?首要的动机就是为了他人而成佛,经由爱和慈悲的启发,修行慈悲的行为像是布施、戒律、以及忍辱。智慧的主要形式就是一个高智能的意识,领悟到自性为空。

  佛法的基础有三个面向,世俗和究竟这两种真理是基础,从这两种真理现出了道路,伴随着动机和智慧的双生元素,这两者各自与两种真理相关联。在道路上前进的结果,就是实证了佛的形身和法身。把这所有的归纳起来,在两种真理——世俗真理和究竟真理——的基础上,你修行着道路上的两个特质——动机和智慧,它们会引领人得到结果,也就是佛的形身和法身。

  日常修行摘要

  一、确认心的灿然和觉知的本性不受念头所蒙蔽。

  二、一再地控测心的甚深本性,透过思索心依赖于因缘和组成部分,包括思考心中所想时间的长短完全依赖这一个时间稍早和之后的部分,把心的自性为空,也就是空性显现出来。

  三、尽量领悟心的显现与其自性为空的一致性;看看这两者彼此如何互补。

  

第五部、密续

  

11、本尊相应

  在佛教中基本上有两类的修行,也就是经教和密续的修行。而我们之前所谈的都是经教的修行。密续的特殊目的是为了要提供一个更好的道路,如此具格的修行者能够更快地去服务他人。在密续中,想像力的力量被约束用在修行本尊相应的禅定中。在此修行中,你想像(一)将自己平常所显现的心,也就是充满了麻烦情绪的心,转换为一个有着慈悲动机、纯净智慧的心;(二)把自己平常所显现的身体,也就是由血、肉及骨骼所组成的身体,转换为慈悲智慧之身;(三)建立一种纯净的自我感,这完全依赖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纯然显现的身心,一切都是为了利他。这种独特的密续修行,需要你以佛身、佛的事业、佛的功德,以及佛的净土来做为自己的观想,这被称为“将想像力做为心灵道路”。

  让我们思量一个关于这个修行的疑虑。你认为自己拥有佛陀的功德,这是你目前所不具备的。这是否是一种正确的禅定?是正确的,你…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