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P13

  ..续本文上一页

  二、关于法,依义而不依字。

  三、关于意义,依决定义而不依诠释义。

  四、关于决定义,依真理直接体验的智慧而不依二元的理解。

  佛陀同时说:

  我的话如同黄金般,经过烧炙、切割有磨擦,

  被出家众及学者们所接受,

  这是在仔细分析之后,

  而非出于对我的尊敬。

  在推理的过程中,为了克服一个错误的观念,首先陈述一个错误见解的荒谬结论,然后再提出有证明的论述,是很有效的。我在年轻的时候,学习逻辑,有一位学者曾经告诉我,不论是与一个主张自性有的佛教徒辩论,或者是自己做分析禅定,采用三段式逻辑论述像是“我的身体其自性为空,因为它是因缘相依生起”,是一种颇为软的方式。采用荒谬的结果,像是“我的身体不可能是因缘相依而生起,因为其自性为有, ”,所做的陈述冲击比较大,因为一切现象相互依存地生起,对佛教而言是基本的。

  相互依存与空性的一致性

  佛陀自己在说明经典时,以及龙树和他的心灵之子提婆、佛护、月称在论述经典时,都会采用现象相互依存生起做为建立空性的最后推论。这表示现象一般说来并非不存在,而无常的现象是可以产生作用的。

  当佛陀教导四圣谛时,首先他确认了真实的痛苦、来源、止灭及道路,然后说:

  要认清苦,但却没有东西可以被认清。要扬弃苦的来源,但却没有东西可以被扬弃。要实证止灭,但却没有东西可以被实证。要禅定于道路上,但却没有东西可以被禅定。

  这个意思就是说,虽然在世俗上,四圣谛中有些元素是要有效地被认清、扬弃、实证及禅定,但在究竟上没有要认清、扬弃、实证及禅定的东西。从究竟实相的见解上,这一切都超越活动;在空性中每样事情都是同一味。就是这样,佛陀提出了两种真理,也就是世俗真理和究竟真理。

  一切现象,也就是因和果、行动和行动者、好和坏等,仅只是世俗性的存在,也就是名义上的存在,它们是相互依存地生起。由于现象是依赖其他的因素而存在,所以它们不是独立的。这一个缺乏独立性或者是自性为空,就是一切现象的究竟真理。当你开始不满足于现象而已,然后用分析来探测表象的底层时,你就能够了解真实空性。

  当你透彻了解到现象与空性时,就能了解到它们彼此是和谐的。现象不排除空性,而空性也不排除现象。不能理解这一点,你可能会相信善和不善,因和果等,但却无法相信空性。同样地,你也许认为自己了解空性,但却无法相信因果,也就是无法相信依着条件所生起的利或害、乐或苦。如果没有正确了解,空性及现象看起来会彼此妨碍。

  现象是自性空,因为它们的存在是依赖其他的条件;反过来说,现象能够作用,因为它们是自性空。如果现象不是自性空,那么就不能被因和条件的影响,它们就不会改变。这也就表示,它们不能造成快乐和痛苦、利益和伤害。也就不可能有善与恶。

  对相互依存生起有着全然理解,也就能带来对现象及自性空的双重了解。自性有和完全不存在这两种极端,就会因为这双生的了解而当下被清除。知道现象生起可以避免落入虚无主义的极端,允许物象及众生在此世界中运作,允许业力因果的作用。知道现象是相互依存而并非依着自身的力量存在,可以避免落入相信自性为有的极端。透过对这两种真理的理解,你进入了中道。

  心经

  物象与自身空性的关系是什么?有一本陈述圆满智慧的经典,也就是《心经》,谈到了这个甚深的主题。《心经》是大乘佛教国家,像是中国、日本、韩国、蒙古、西藏及越南等地,每天禅定和念颂的主要经典。为了对治问题的根本,佛陀以简短而有力的方式叙述所需要的智慧,伴随着利他的动机和慈悲的行为,由此而能成就全知的佛。以下是《心经》的全文(译注一):

  顶礼薄伽梵般若波罗密多。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灵蹴山中。与大比丘众俱。尔时薄伽梵入观照深妙品三昧。

  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密多深妙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

  于是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神力。白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修般若波罗密多深妙行者,作何修习。

  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寿命具足舍利子言。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乐修般若波罗密多深妙行者,应作是观,应以五蕴亦从自性空真实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如是空。

  舍利子,以是诸法皆空而无相。不生、不灭、无垢、亦无离垢、无减、无增。

  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无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及无意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以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就无不得。

  舍利子,是故菩提萨埵以无所得故。依般若波罗蜜多,心无挂碍,故无恐怖,远离颠倒,究竟涅槃。三时安住诸佛。亦依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应知般若波罗蜜多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与等咒。除一切苦咒,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嗲雅他。嘎嗲嘎嗲。波罗嘎嗲。波罗僧嘎嗲。菩提娑哈。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习深妙般若波罗蜜多。

  于是薄伽梵从三昧起,告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复云善哉善哉。善男子,是乃如是。是诚如是。如汝所说深妙般若波罗蜜多,作是修习。一切如来,亦皆随喜。薄伽梵作是语已。寿命具足舍利子,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暨诸眷属,天、人、阿修罗、乾达婆等,一切世间,皆大欢喜。

  宣赞佛旨。

  色与空性

  从印度和西藏对于《心经》的论述中,针对《心经》中间的一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将提供一些想法。这个简洁的陈述包含了许多的意义:

  一、一切的人和事都依赖于他们的因和他们的组合成分,无法独立于这一切之外而能存在。他们是相互依存地生起,因此他们的自性为空。因为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地生起,他们具有一种空性的本质。

  二、反过来说,由于众生以及事情都不具有独立性或自性,他们必须依赖其他的因素,他们必然就是相互依存地生起。

  三、“形色的空性”与形色是不相离的。形色本身是因着条件的出现而合成及解体,他们自身的本质自性为空。

  四、自性空就是他们最终的实相,他们安住的状态,他们最终的存在状态。

  五、总而言之,由于缺乏自力存在的原因,形色的合成及解体、增和减等就成为可能。像形色这样的现象被认为是从空性界中生起。

  因此,《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在这当中指出了空性与相互依存而生起这两者是和谐的。

  简而言之,形色并不因为空性而空,形色本身即是空。空性并不表示现象是空于某样东西,事实上是其自身的自性为空。色即是空表示形色的最终本性就是自然的自性空;由于形色是相互依存地生起,因此它们是空于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空即是色表示此一自然的自性空,也就是缺乏自主的原则,使形色可以成为空的游戏,或者是从空当中依着条件而建立色。由于形色是空性的基础,空即是色;形色现起正如同空性的反映。

  在我自己的经验中,事情是相互依存地生起,因此它们的自性为空,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相较于因为事情是空,它们一定是相互依存的生起,这比较难理解。近来我经常思索龙树在《宝鬘论》中所说的:

  一个人不是地,不是水,

  不是火,不是风,不是空,

  不是意,不是它们全体,

  除此之外那人是什么?

  首先想身体的物质元素,像是地(坚硬的东西)、水(流质)、火(热)、风(气),以及空(像是食道这样的空间)是否就是自我。接下来他检验意识,然后他检验这一切的集合集是否就是自我,最后修辞华丽地问,除此以外是否可以有自我。这以上都没有办法找到自我。

  龙树并没有即刻作出自我不真实的这个结论,反而在偈语之后他立即说,自我并非不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地生起,是依着上述的六种要素所建立。然后基于此一依存的事实,他做出了自我并非真实的结论:

  由于有情生命是六种要素所构成,

  一个人是非真实的。

  在此,“非真实”并不只是表示,在六种要素中或之外找不到所要寻找的自我。龙树要说明的是,虽然心意领悟到自性为空,见到此一纯然的欠缺,但是同一个心灵有着一种理解,也就是自我是相互依存的生起。我感觉到,他表达方式充满了冲击力,避开了执着于自性为有的极端,同时也避免了执着于自我完全不存在的极端。

  就像手的两面,当在检验它的甚深本质时,看到其他自性为空,然而从另一方面去看时,见到了现象本身的显现。它们是一体。因此,色即是空,而空即是色。

  你必须要能了解空性的意义也就是相互依存生起的意思,这两者是深深地相关联。当你对于空性的内观越来越清晰时,你就能够见到物象是依赖因、条件及它们的组合而生起,它们带来愉快与痛苦,因为它们的自性为空。如果你感觉到一切都没有用,因为它是空的,你就是错把空性当做虚无主义。正确理解空性,就表示领悟到我们应该如何依赖因和果。自然且完全了解空性,就表示甚深现象与空性无二。

  空性的意义是奇妙的,是不是?对于自性为有这一个错误概念,空性是一剂良药;而它本身也有助于对因果更深入的了解,这是对空性真实了解。光靠听闻和阅读是不可能解释空性领悟的重要性。必须透过长时间的努力,配合上戒律的修行,也就是慈悲与避免伤害,透过向佛、菩萨及其他老师的祈请来克服障碍,我们需要许多正面的善因。

  日常修行摘要

  经常思索现象是如何依着因和条件而生起,同时试着看这…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