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逐步地做,不要太強迫自己,特別是開始時,否則你有可能會變得很煩惱,甚至精神崩潰。在此,目標是日常修行,你選擇一個禅定的對象,在專注于它時,試著達到並且維持穩定、清明及強烈度。
專注于心的本身
經由每天對心本身的禅定,也可以達到甯靜安住。現在對心做觀察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加強你在死亡時展現澄明心的力量。首先要確認心的燦然和知道的本質未受念頭的汙染,然後專注于其上。這是許多種等級的無念當中的一種(在第十章中,我會描述心究竟本性的禅定)。
要准備專注于心的自身,需要累積正面功德來克服情緒的障礙,就像稍早時所談到的慈悲的建立。下一步,是要熟悉自心本性。最好的時間是在清晨,你剛剛醒來而所有的感官尚未作用之前。在你眼睛尚未張開之前,注視著或者向內看意識的自身。這是體驗心澄明本質的一個好機會。不要讓你的心想著過去,也不要讓它追逐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反而要讓心活潑、清晰、沒有任何意識,就是如此。在新與舊之間的空間,發現心自然、不造作、燦然及知道的本性,不受念頭所影響。當你能夠如此安住,你會了解到心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一切的對象、任何的概念,而且心有著一種僅是燦然和知道的本性,也就是僅是體驗的本性。
在你認識到心的本性就是燦然和知道之後,要安住于它。利用正念和內觀的力量,安住于這個境界。如果一個念頭生起,只要研究它的本質,概念就會因此喪失力量而自動消融。有時用一點兒力氣,可以防止一個念頭完全形成。更有可能的是,當你已經認識心的基本、無爲、無造作本性,念頭在形成時即會消融;而且即使它們生起,它們的力量也不大。要知道,就像是大海中的波浪是水所造成的,念頭是由心的燦然、覺知的本性所造成的。透過每日持續的修行,念頭會弱化和消失,毋須用力。
這種禅定練習本身會使你的心敏銳,增加你的記憶。這些特質在心靈修行之外,不論是對于事業、機械工程、照顧一個家庭、或者做爲一個老師、醫師或律師,都是有幫助的。這個修行對日常生活中的憤怒也有幫助。當你被激怒,你可以專注在憤怒的本性上,並且由此逐漸地損毀它的力量。
這種精神訓練的另一種好處,就是身心的親密聯系。當你年輕及身體狀況良好時,心是有力量的。那時候開始訓練特別有價值,即使當你開始老化,經過身體的改變,心依然是清新而正面的。人腦是一個特殊的天賦,如果因爲忽視而使它變弱,讓它的力量隨著年齡衰退,一直到像動物般,而唯一的工作只是照顧身體,則是很可惜的。對修行者而言,先前的精神訓練,特別是對心的專注,對臨終這一天來說是很重要的准備。你的心必須保持清明和敏銳,以便在死亡的階段,或者至少是投生到下一世時,可以使用正確的技術。在這個重要的時刻,遲鈍的心意是非常危險的。對于一個好的來世的最真實保證,就是在死亡的階段能夠修行。
在決定你下一世的個性上,投生之前的心意狀態非常具有影響力。也許你在一生中累積了很大的福報,但如果離去時心是遲鈍的,這會傷及你下一世投生的形式。另一方面,即使你在此生犯下一些有遺憾的行爲,然而當你臨終時,如果你有所准備,並且決定盡量利用這個機會,那麼你的下一世絕對會好。因此,要努力訓練心智,讓心智清新、靈敏及敏銳。
達到精神甯靜的其他技術
在困難的情境下,我們很容易就變得情緒化。在我們每日所面對的情境裏,佛教提供了很多技術來釋放壓力,尋找甯靜。這些技術根據個人和情境而有所變化。用分析性禅定的力量直接面對問題,比逃避問題來得更有效果。以下是這個技術的某些例子:
# 當你面對困難時,要盡可能去克服,倘若它不能被克服,那麼你要思索這個麻煩是因爲你此生或前世的行爲所致。了解到苦是來自業力,會帶來一些祥和,因爲這透露出生命並非不公正。否則,欠疚和痛苦似乎是沒有意義的。
# 剛開始時,一個困難似乎很堅實而難以解決,直到你檢驗它的真實本性爲止。試著去了解你生命中苦的類別。凡夫的身心具有苦的本質,就像火的本質是熱和燃燒。我們學習如何運用火的本性,同樣地,我們也可以學習在生命中如何運用苦。
# 從一個廣闊的視野來考慮困難,如果有人指責你,你與其痛罵,還不如想像這個指責可以把你“珍惜自我”的鎖鏈放松,並未由此加強你關懷他人的能力。把惡劣的情境重建爲有助于自己心靈發展的力量;這個技術很難做到,如果能成功就會很有力量。
# 當你嫉妒或是想加害他人時,不要想這個人壞的特質,而要思考他的優點。大部分人都是有好特質也有壞特質,很難找到一個人全面都是壞的。
# 思索自性空(也就是自性爲空,指缺乏固有存在性),這是最深切的分析性禅定。在以下叁章中,我會加以探索。
或者,爲了暫時的休息,你可以用安穩禅定:
如果你不能停止擔憂過去或未來,那麼把注意力轉向你呼吸的吸氣和吐氣。或者持誦這個咒語:嗡瑪尼呗美吽。因爲心不能同時專注在兩件事情上,所以這兩個禅定都可以使先前的擔憂消逝。
對我來說,所有的宗教似乎都可以從佛教的禅定技術中得到利益。專注于一的禅定能夠有用地應用在許多情境裏。在生命的各個階段,我們都可以從專注于心與增加記憶上得到利益。
日常修行摘要
一、選擇一個禅定的對象,然後把心專注于其上,試著達到並維持穩定、清晰及強烈度。避免散亂和昏沈。
二、有時候,確認心的根本狀態沒有受到念頭的汙染,在它本身的狀態中是單純的燦然(唯明),也就是心知道的本質。以正念和內觀安住在這種境界。倘若一個念頭生起,則研究念頭的本質,這可以讓念頭喪失力量而自動消融。
第四部、修行智慧
8、檢驗生命和事情是如何存在
在心靈修行中的智慧概觀
若你爲了他人而非自己,要生起成佛的慈愛和悲憫,首先你必須透過確認痛苦的類別來挑戰痛苦;這就是第一聖谛。從我們出生到死亡,我們承受了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變易的痛苦,以及無法控製的緣起遍滿的痛苦。第二和第叁聖谛引領我們了解到苦的原因,以及這些原因是否可以被遣除。苦的根本原因就是無明,也就是錯誤地認爲生命和物象是天生就存在。這一章將指出,生命與物象事實上是這樣存在著。
我們都具有一種有根據而正當的自我(或我)感,然而我們又額外有一種誤解,以爲這個“我”是天生即存在的。在這種迷惑之下,我們認爲這個自我是依著自己的力量存在,根據自己的本性而發展,能夠自己建立自己。這種固有存在的感覺,甚至可以強烈到使這個“自我”以爲它是獨立于身、心之外的。比如說,如果你因爲疾病而衰弱,你也許會認爲可以與一個健康的人交換身體;同樣地,當你的心遲鈍時,你會覺得可以與一個心很敏銳的人做交換。倘若真有這樣一個能夠自己獨立存在而發展的自我,那麼在精神的分析下,我們會越來越清楚,“自我”究竟是以身或心而存在,還是以身心和合而存在,或者是有別于身心而存在。這樣的分析對所有的現象也是一樣的。而我們“找不到”的這個事實,就證明了這些現象並非依著自己的力量而存在,它們並非自己建立自己。
在一九六零年代,當我正在思索宗喀巴所寫的“找不到”,以及一切現象事實上全部依賴概念時,他的話就像閃電穿過我的胸腔一般。這一段文字如下:
一條染著顔色盤繞成圈的繩子看起來就像一條蛇,在昏暗的環境下看到這條繩子,念頭生起“這是一條蛇”。對這條繩子來說,當被看成是蛇的那一刻,繩子的部分以及全體沒有一絲一毫是蛇;因此蛇僅只是由概念所建立。同樣地,當“我”的念頭依著身、心生起時,不論前念和後念刹那的持續集合,或者是同一時間部分的集合,抑或各個分開的部分,或者是各個分開的集合,在身、心當中沒有絲毫部分是“我”。同時,也沒有絲毫有別于身、心而獨立存在的個體。因此,“我”必然僅僅是依著身、心的概念而建立的,而不是由自己個別所建立。
這個沖擊持續了一陣子,接下來的幾周當我見到人的時候,他們就像是魔術師的幻象,看似天生存在但我知道他們並非如此。那個像閃電擊過心髒的體驗,很可能是尚未到達完全有效和無可爭論的證量之前的一個階段。這也是我了解到煩惱情緒真的有可能止滅的時候。目前我在早晨對空性做禅定,然後把體驗帶入日常生活。在想或說“我”時,就像“我會如此做”,通常都會引發那種感受,但我依然不能說自己對空性全然了悟。
一個懷抱著自性有的意識不具備有效的基礎。一個有智慧的意識深植在實相中,了解到有情衆生和一切的現象,包括身、心、建築等,其自性爲空;這是空性的智慧。了解到實相恰恰與認爲自性實有的錯誤概念完全相反,智慧逐漸降服了無明。
遣除以爲事情之自性爲有這樣的無明,然後你可以防止像是欲望、仇恨這些煩惱情緒的生起。因此,痛苦也可以被遣除。除此之外,在遣除全知的障礙之前,空性的智慧必須伴隨深刻關懷他人的動機(以及慈悲的行爲),這種蒙蔽全知的障礙甚至在潛意識中也傾向認爲現象虛幻的表象其自性爲有。因此,全面的心靈修行需要培養智慧,伴隨著大慈悲與開悟的願望,同時視他人比自己更爲重要。也只有到這個時候,你的意識才能可能轉化爲佛陀的全知。
無我
佛教徒和非佛教徒兩者都修行禅定,以期達到快樂與去除痛苦,在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兩種系統裏,詳細檢驗的核心對象就是這個“自我”。某些接受來世的非佛教徒承認身、心的暫時性,但他們相信一個恒常不變、一…
《修行的第一堂課(傑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