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P9

  ..续本文上一页善的布施。此生能拥有人身,同时有机会修行利他,就是过去世善行的证明。因此,对自己的美德感到喜悦,而且自思、暗想:“我真的作了一些好事。”对他人的美德也感到高兴,不论是否看到他们做完。对无限时间中诸佛菩萨数不清的美德感高兴。由于对自己和他人的美德感到喜悦,你就不会对自己的善行感到遗憾。(比方说,希望自己没有布施,因为这让你银行户头变少。)同时也不会嫉妒他人的善行,或是与他们竞争。

  五、恳求。为了所有受苦大众,要求已全然开悟而未弘法的诸佛弘扬法教。

  六、祈愿。祈祷诸佛不要入涅槃!这是特别请求已在弘法而接近入灭的诸佛住世。

  七、回向。与其把前面的修行集中于为了此生或下一世的暂时性快乐和舒适,或仅只不过轮回中解脱,不如为了最高开悟而回向。思索着:“为了一切有情众生,愿此善行助我达到圆满开悟。”

  想像整个世界已完全清净,然后把它与所能思议的惊奇事物,供给诸佛菩萨。这种特殊的供养,借由把一切令人满意的事物供养给传授者,来培养慈悲。

  

  承诺去帮助

  现在你已为照顾他人怀抱开悟大愿的实修仪式作好准备。这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念颂一个短的皈依文:“直到证悟,我皈依佛、法、僧”。以下三种态度的融合,是最慈悲的皈依形式:

  一、不仅只关怀自己,而且关怀一切众生的状态,挂心他们不只是寻求个人的离苦,而是都能怀抱成佛的利他证悟大愿。

  二、对佛、证量状态、修行诸圣众具信心,相信透过他们,一切众生都能从苦中解脱。

  三、慈悲,表示不能忍受他人受着苦的奴役而袖手旁观。

  知道佛陀是皈依的老师,道谛和灭谛是真实的皈依,直接领悟现象实性的菩萨是修行诸圣众,引领一切众生至皈依。

  有着这样的了解,怀抱最证悟的大愿,然后念颂:“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功德的累积,为度众生愿我成佛。”做的时候要想:“透过这些力量,愿我不是为帮助自己而成佛,而是为了服务一切众生帮助他们成佛。”这被称为以愿望形式生起成佛的慈悲意愿。

  到了这里,就到了仪式的核心部分。我们必须在心中生起一个强烈的愿望,然后观想一尊佛在自己面前,也可以是自己的根本上师,做为佛的代表。

  一、念诵以下的词句,就好像你是随着佛陀在重复念诵:

  直至证悟皈依佛、法、僧。经由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功德的累积,为度众生愿成佛。

  如此念诵,我们并不是把自己的善行指向这一辈子,甚至于下一辈子的某一个小目标,而是指向最高目标——让所有众生达到全然的自由。我们必须用极大的决心来培养这种态度。

  二、重复念诵一遍,用更大的决心让这利他主义的目标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存在的目标。

  直至证悟我皈依佛、法、僧。

  经由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功德的累积,为度众生愿成佛。

  三、从心底用更大的决心念诵第三遍。在此我们要做出一个持久的、彻底用理性达成的决定,认为这么多众生的利益远超过自己的利益。这个决定是在任何状况都不会动摇的。心中要想:“现在我有这么大好的机会,还有什么比为他人利益努力更重要?从这一刻开始,我必须尽己所能,停止执着自己的利益,深深地发心,让自己为所有众生的福祉而努力。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要成就无上完美的证悟。念诵:

  直至证悟我皈依佛、法、僧。

  经由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功德的累积,为度众生愿成佛。

  仪式到此结束。透过这个仪式,我们可以种下并培养强大而不动摇的慈悲心种子。

  在此生维持誓言

  为了让利他主义的态度在此生中不衰退,有四种修行可以运用:

  一、首先,你要不断地想起为众生证悟的利益是什么,用这个方式增进我们能为众生证悟的热诚。

  二、之后,为了增进你自己对他人的关怀,把每天日夜各分成三部分,在每一个部分中,白天挪用一点时间,或者晚上让自己醒来,就算是五分钟,修行前面所说明的五步观想(参见第五章)。这是非常有效的修行,它成为日常的习惯,像是在固定的时间吃饭一样。如果你不能经常如此做,那么每天早上用一次时间来观想这些步骤三次,大约只要花十五分钟,然后晚上再同样做一次。你要对目标的意义做思考:“愿为众生到达最高证悟!”

  三、下一段的修行需要小心观察。为了所有众生而寻求最高证悟,必须小心,在心中不要忽略任何一个众生的福祉。

  四、尽量努力去累积善行和智慧这两种力量。为了增加功德,自愿参与布施和持戒这些累积功德的活动。为了累积智慧,你必须渐渐了解现象存在的真实情形。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的题目,所以我们将在第八到第十章中详细探讨。在此,我们先说,我们一定要去思考现象是如何现起,以及现象是如何依赖因缘而存在。

  在未来世中维持誓言

  在未来世中,我们为众生证悟的慈悲动机可能会减弱。如果我们能放弃以下四种无益的行为,然后修持其后所列出的四种有益修行,我们可以避免这件事情发生。

  四种无益的修行

  一、欺骗一位高人,像是寺庙住持、受戒上师、喇嘛、或者同修者,关于自己的负面行为。

  二、让正在累积功德的人后悔自己的行为。

  三、批评或贬低那些对他人表达慈悲的人。

  四、以欺骗或误导来取得他人的服务。

  四种有益的修行

  一、不对任何人说谎。这有例外,因为有时说谎可以对他人有极大的利益,但这种情形极少。

  二、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人走向利他主义的证悟佛境。

  三、用同样的方式来看待并对待菩萨和佛。我们并不知道谁是菩萨,谁不是,所以我们必须同样地尊敬所有众生。基本原则是,把他人放在自己之上。

  四、永远不要欺骗别人,永远保持诚实。

  如果你能够决定用这些方法来修行,培养为众生成佛的决心,那么就许下这个承诺:“我将保持决心,永不放弃。”那些无法维持这种修行程度的人,可以先不立这个誓言,另外想:“愿我能够为所有众生达到最高证悟!”不是佛教徒的朋友们,像基督徒、犹太教徒、回教徒等,可以借由想着:“我要为所有众生带来救援和快乐。”而生起另一种有同样价值的利他态度。

  证悟的实际目标

  当所怀抱的证悟愿望已经坚固时,你就应该实践它。这叫做“菩萨行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六种圆满”(六度):

  一、布施:包括(1)捐出物质的东西,包括钱、衣服及食物;(2)给与爱;(3)给与心灵教义和修行的开示;以及(4)让所有众生,包括动物,从恐惧的状态中得到解脱;甚至帮助一只蚂蚁从一滩水中爬出来。

  二、持戒:主要指的是菩萨利他主义的态度和行为。

  三、忍辱:这是用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中,或者为了维持艰困的努力,像是学习开示、长期修行。

  四、精进:这能够帮助我们维持对德行的热诚,同时也帮助其他五度。

  五、禅定:这就是稳定和专注的禅定修行,在下一章会说明。

  六、智慧:需要智慧才能够了解轮回和无常的本质,也需要智慧才能够了解相互依存的现起和空性。

  “六度”同时可以被浓缩成菩萨的三种训练,也就是持戒圆满的修行(包括“布施”和“忍辱”)、禅定圆满的修行,以及智慧圆满的修行。这三种修行都需要“精进”的圆满。所以,本书的焦点——持戒、禅定及智慧的三种修行中,包含了“六度”的修行。

  当你在内心深处达到一种感觉,认为你必须实践菩萨行为,也就是实践“六度”,或者用另一种观点来看,也就是实践三种修行,这就是许下菩萨证悟行愿誓言的适当时候。

  基本上,所有众生都因为渴望得到快乐,试图避免痛苦,而全部连结在一起。我们也是同样地平等,也就是我们同样有可能去除痛苦,得到快乐;在这一方面,我们都拥有同样的权利。这么说来,我们与其他众生有什么差别?你只是单独的个体。很容易可以看出,这么广大的众生都在期盼快乐,寻找终止痛苦的方法,他们比任何一个个体更重要。所以说,极度合理的一件事情,就是让自己发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及意念,为无数他人的福祉而努力,放弃仅只照顾自己的态度。

  每日修行摘要

  首先做七种预备步骤

  一、礼赞:观想释迦牟尼佛在你面前的空中,四周环绕着无数的菩萨,充满虚空。向他们礼赞。

  二、献供:对所有的佛和菩萨献出所有最美妙的东西,包括你的身体、你的资源,以及你所有的功德,不论你自己是不是拥有这些。

  三、忏悔:对身体、语言及意念由于伤害他人的意图所造成的恶行,以不隐瞒的精神,生起忏悔,同时许愿未来不再重蹈覆辙。

  四、赞叹:从心底深处赞叹自己与他人的善行。对此生和过去世所做的好事感到高兴,思索着:“我真的做了一些好事”。对他人的美德包括诸佛菩萨的美德,也感到高兴。

  五、恳求:为了所有受苦大众,要求已全然开悟而未弘法的诸佛弘扬法教。

  六、祈愿:祈祷诸佛不要入涅槃!

  七、回向:将这六种修行回向给获得最高证悟。

  然后进行怀抱大愿仪式的核心部分:

  一、心中生起为众生而成佛的强烈愿望,观想有一尊佛在自己面前,或是以自己的根本上师做为佛的代表。

  二、把以下的词句念诵三遍,就好像你是随着佛陀在重复念诵:直至证悟我皈依佛、法、僧。

  经由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功德的累积,为…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