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P8

  ..续本文上一页决心来修行,年复一年,你的心会转变、会改进。一九六零年代,当我在传授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期间,我说如果我达到烦恼情绪止灭第一阶段,就要做一个长时间的休息。我真的这么想。虽然我崇拜利他主义,但我认为很难去建立。然后在一九六七年左右,我从噶举喇嘛恭努滇贾千那里,学习寂天的《入菩萨行论》,然后开始更加思索它的意义,伴随着龙树的《宝鬘论》。终于,我得到一些信心,知道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我是可以建立如此高度的慈悲。从大约一九七零年开始,每天早上我沉思利他主义时都会哭。这就是转化如何产生。我不是说自己已经建立了一个高度的利他心,但是我有信心自己可以建立。

  即使中等的利他心,也绝对可以带给你某种程度的精神平静。对他人关怀,具有很大的力量能够转化你的心。如果你能为了一切众生(包含动物)修行慈悲,会增加你无量的功德。

  领悟到我们的责任

  即使你目前没有办法做到珍惜他人超过珍惜自己的程度,至少要开始明白,忽视他们是不对的。我们有人的身体与人的判断力,如果用在自私的目的上而不是为了他人,那么我们与动物无异。事实上,以蚂蚁为例,它们无私地为社群工作;相较之下,人类有时并非那么好。我们应该是更高等的动物,因此必须依据更高的自我来行动。

  如果注意世界的历史,可以发现大部分丧失生命的巨大悲剧都是人类所做的。人类弄得乱七八糟。现今,千百万的人持续处在种族、民族和经济冲突的恐惧里。谁应该为这种恐惧负责?这不是动物的责任。许多动物因为战争而死亡,但我们对此感到无所谓,我们只关心自己。对于终止战争,有很多可以谈,但我们必须超越光是许愿而已。活着的时候没有慈悲,没有关怀,只是杀和吃动物,以及争斗和杀害千万人,我们人类的价值是什么?清除这些混乱是我们的责任。

  现今,最好的沟通方式中,电视是其中一种。在电视台工作的人如果希望练习这个崇高的理想,也就是关怀他人,可以做非常实质的贡献。虽然欲望和谋杀的故事提供娱乐刺激,但是在心底深处会有负面影响。我们不需要总是有这样的娱乐,虽然这可能不关我的事!

  我们必须以慈悲来教育年轻孩子们。老师和家长可以把真实、温暖的人性价值灌输给孩子,这会带来巨大的利益。我注意到,报纸上有一篇报导指出,有一家专门制造来福玩具枪的玩具公司,在圣诞节时故意停产暴力玩具。这是多好的观念!多么利他的行为!

  决定要达到证悟

  一旦你深刻地想要竭尽所能,来解除痛苦与根绝痛苦的原因,然后帮助众生得到快乐的原因,那么要想一想如何才能做到。这只有当其他人也了解到如何做,然后实践这些修行时才可能发生。因此,你对他人最高福利的承诺,就是教导他们如何修行,以及应该舍弃何种行为,如此他们自己才会拥有获得快乐与避免痛苦的能力。没有其他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你自己必须知道他们的内在倾向和兴趣,也要知道如何教他们。

  因此,为了帮助他人,你要全然有所准备。要准备什么呢?你必须遣除一切心中的障碍,知道一切知道的,被称为菩萨的慈悲修行。真正需要的不只是克服妨碍他们自我解脱的障碍;他们要清净全知的道路,以便可以知道他人的倾向,然后辨识哪种方式对他们有效。如果只是单纯地做选择,菩萨会先选择清除全知的障碍。然而,使我们陷在轮回中的烦恼情绪障碍了全知,它们是心中的先天倾向。造成现象显现为固有存在。不能先克服主要的烦恼情绪,也就是相信自性为有(也就是自性有,指具有固有存在性)的无明,你就无法克服因为无明而造成的心中先天烙印。经由烦恼情绪的净化,以及因烦恼而造成的先天烙印的被净化,你可以把自己的意识转化为佛陀(全然觉醒)的全知智。

  总而言之,要引发他人的全部快乐,你自己必须先开悟。了解这一点,然后决定为他人寻求证悟,这就是被称为证悟的利他动机或是菩提心。遵循寂天的修行,看到自己和他人是平等地为快乐在奋斗,把对自己的重视转化为对无限他人的重视,你便可以从你自己内在生起菩提心的力量。

  有三种不同风格的利他态度显现在三种人身上。第一类是像君主,渴望先达到佛境,如此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他人。第二类是像船夫,渴望与众生一同到达证悟彼岸。第三类是像牧羊人,渴望所有人都能在他或她开悟之前先成佛。

  后面两类比仅只表示某类修行者的慈悲态度。实际上,不可能有像船夫的情形,也就是所有人同时达到证悟;也不可以像牧羊人,也就是所有人在他之前证悟。反而是,证悟永远像第一类君主的情形,由于菩萨最后决定尽可能快速地证悟,所以可以更有效地大规模帮助人。就像西藏圣者萨迦班智达在《三律仪论》中说,菩萨有两种祈请的愿望,一种是可以实现的,另一种是不能实现的。在寂天的《入菩萨行论》中,有许多愿望的例子是实际上达不到的,而是为了建立强大的意志和决心。比方说,把自己的快乐布施出去,然后把他人的痛苦带到自己身上,或许除了某些较轻微的痛苦之外,并不一定真的可能做到。虽然不实际,但为了增加慈悲的勇气,船夫和牧羊人的比喻只是为了指出菩萨强大的助人愿望。

  让我告诉大家一个引领至很深体验的回向文的例子。在西藏东北安多地区,拉卜楞寺札西寺庙中有一位学者型修行者。一九五零年中共入侵时,在寺庙里逮捕了三千位出家人当中的一千位,其中一百位要被处死,而这位学者型修行者便是其中一位。当他被带到刑场执行枪决的前一刻,他祈请:

  愿众生之苦恶障,

  此刻无余入己身。

  愿己之快乐及福报入彼等。

  愿一切有情从深入安乐中!

  就在被杀之前的那一点时间里,他能够以“将他人这苦带走,以及将自己的快乐给他人”这种修行的心灵态度来面对。当事情顺利时,谈论这样的修行是很容易的,但是他是在最难的时候实践这个修行。这清楚示现出长期修行所得到的心灵成就。

  如同寂天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如果一个盲人在垃圾中找到一个珠宝,他会疼惜珍爱它。如果在欲望、仇恨有无明的垃圾中,也就是在折磨我们自己的心和世界的情绪里,我们生起了慈悲,我们应该把它当做珠宝一般加以珍惜。这个珍贵的发现能够带给我们快乐和真正的宁静。偶尔的度假或药物只能带来暂时的慰藉。一个真正关怀他人的持戒态度,也就是把他人看得比自己要重要,对他人和自己都是有帮助的。这对任何人都没有伤害,不论是暂时或长远。慈悲是无价的珠宝。

  恒常关怀他人。如果你不能帮助他人,不要伤害他们。这是戒律修行的要义。

  日常修行摘要

  每天都要做前面所描述的五个观想步骤:

  1、保持平静和讲理。

  2、在你的右前方,想像一个自己是执着且以自我为中心。

  3、在你的左前方,想像一群可怜的人,他们是一群与你不相关的受苦众生,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

  4、从你平静而有利的观点来观察这两边。现在想着:“两边都要快乐,都想扬弃痛苦。两者都有达到这些目的的权利。”

  5、思索着,通常为了长远的利益,我们愿意做短暂牺牲,因此左方大多数受苦众生的利益远较右方单一我执人来得重要。注意到,你的心自然转向更大数量的众生这一边。

  

6、怀抱证悟的大愿

  为何寻求证悟?

  慈悲是达到更深层戒律的锁钥,然而当我们仍然受困于错误态度时,我们如何帮助他人?当我们自己尚未达到更佳的状态时,我们很难大规模地帮助他人,就像我们所讨论的。比方说,如果要帮助文盲,首先你必须受教育。同样地,来帮助这么多的有情生命,我们必须先到达佛境,因为佛具足帮助他人的一切功德,也就是一切心灵成长的技术知识,以及对他们情绪、兴趣、先天倾向等的透视知识。当透过慈悲的修行来关怀他人时,这也就是深植新价值的时刻。透过怀抱证悟大愿的修行仪式,我们在心中为这些新价值奠下基础。

  你本来就具足全然开悟的基本特质,也就是心的“灿然”(也就是明亮)和“认知”的本性。因此,专注于这个想法:“为了无尽虚空的有情众生,我会达到无上圆满证悟。”孕育这个意愿直到它强大。在这个过程里,怀抱着利他开悟的修行仪式是很有帮助的。

  累积功德的七种修行

  这个仪式应该成为你每日禅定的一部分,在七个步骤开始之后是一个特别的供养。这些修行增加你功德的力量,然后更确实地引领你至转化。经由这些虔诚的形式,你可以强化你对慈悲的承诺。在以下的内容里,你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向教导慈悲的圣众献出虔敬心。

  一、皈依。想像释迦牟尼佛周围环绕着无量的菩萨,布满在你前方的虚空中,你用身体、语言及意念向他们顶礼。你双手合十,然后强烈地感受自己正尊敬地向佛和菩萨皈依。然后大声地说出:“顶礼释迦牟尼佛及诸菩萨”。

  二、供养。把水果或香等供品排列好,想像一切适合被供出的东西(不论你是否拥有它们),包括你的身体、你的资粮,以及你的善业。然后想像将这一切全然供给诸佛菩萨。

  三、忏悔。对于身体、语言及意念由于伤害的欲望所造成的无量恶行,我们都有责任。用一种完全不隐瞒的精神,对自己所做的事生起忏悔的感觉,这些行为就是让自己吃了毒药一样。同时许愿未来不再做这些行为,就算牺牲自己性命也不做。思考着:“从心底深处,向诸佛菩萨忏悔我所做的恶行。”净化恶行的主要方法,就是透过忏悔。你的忏悔越大,未来不重蹈覆辙的意愿越强烈。

  四、赞叹。从心底深处赞叹他人的善行。对此生所做的好事感到高兴,专注于特定的善行,像是慈…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