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P7

  ..续本文上一页要考量到长远的环境需要。

  我要说,佛陀法教的精髓可以在两句话中找到:

  如果可能,你应该帮助他人。

  如果不可能这样做,至少你不应该伤害他人。

  避免伤害他人,是身体力行戒律法教的初始阶段要素。

  日常修行摘要

  一、注意自己对食物、衣服及住宿的执着,在居家信徒的生活里,实践出家人的知足修行。对适当的食物、衣服及住宿感到满足。运用多余的闲暇时间来做禅定,如此就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难。

  二、在身体或语言上,培养一种避免伤害他人的强烈欲望,无论你是否受窘、被侮辱、被斥责、被使唤,或者被打。

  

5、伸出援手

  以不伤害做为你的基础,现在你可以培养对他人的关怀。首先透过个人解脱的戒律,我们学会了控制愤怒等负面情绪,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学习如何安慰与服务他人。第三至第四章中所描述的修行,如舍弃不善,确认痛苦的范畴和过程,经由四圣谛来超越痛苦;在居家信徒的生活中,采取出家人对短暂快乐的远离,这所有的修行都为第二个阶段创造出一个不可或缺的背景,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大乘戒律。现在,你不仅不伤害他人,而且还要背负更多的责任来帮助他们。不伤害他人是防卫性的修行,帮助他人则是主动性的修行。

  佛陀教导了戒律的三个阶段,也就是个人解脱的戒律,关怀他人的戒律,以及密续的戒律。帮助他人是大乘的法教,是第二个阶段或菩萨的核心教义。并且,它也是本章的重点。

  困难情境的价值

  要如何培养关怀他人的态度?让自己趋向关怀的主要方法,就是以自己对他人的重要性做为对待的标准。一种从印度传到西藏的修行,就是先找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共同基础(平等),然后把自我中心取代为对他人的关怀。印度瑜伽学者寂天在他的著作《入菩萨行论》里,透彻解释了这一个自他平等和交换的修行,许多西藏人都曾对这个典籍做过论述。

  真正的慈悲是延伸到每一个众生,而不只是针对朋友、家人或那些有困难的人。要将慈悲发展到极限,必须先修行忍辱。寂天说,如果忍辱的修行真的能令你心动而导致改变,那么你会开始把敌人视为自己最好的朋友,甚至就像心灵的指导一样。

  敌人提供我们某些修行忍辱、宽容及慈悲的最佳机会。寂天以心的正负面向对话的形式,列举了许多非常棒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他对慈悲和忍辱的省思,对我个人的修行非常有帮助。阅读它们可以转化你的整个心灵,以下是其中一个例子:

  对一个修行慈悲和爱的行者而言,敌人是最重要的老师之一。没有敌人,你就不能练习宽容;没有宽容,你就无法建造慈悲的健全基础。为了修行慈悲,你应该有一个敌人。当你面对正在伤害自己的敌人时,这就是修行宽容的时刻。因此,敌人是修行宽容的因,而宽容是敌人的效果或结果。所以那些就是因和果。诚如所说过的:“某件事情一旦与生起此事情的来源有关联,就不能认为生起此事的来源是有害的,反而应该想它是协助效果的产生。”

  思索这一类的推论,有助于培养强大的忍辱,继而培养出强力的慈悲。真实的慈悲是奠基于理性,凡夫的慈悲和爱是受到欲望和执着的限制。

  如果你的生命是舒服而顺畅的,你可以维持虚饰的伪装。然而,当你面对困境时,没有时间再虚伪,你必须面对真相。困难的时刻打造决心和内在的力量。透过困境,我们还能够认识到愤怒的无用。不需要生气,应该对制造麻烦者培养一种深刻的关怀和尊敬,因为经由创造这种艰难扰人的氛围,他们提供我们一个无价的机会来修行宽容和忍辱。

  然而,我把这些困难的时期视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透过它们,我得到许多新经验,学习到很多新观念,它们让我变得更实际。我年轻时高高地住在拉萨城的布达拉宫里,常常透过望远镜看城市的生活。

  从宫殿中的打扫工人那里,我听到很多闲话,他们就像我的报纸,告诉我摄政在做什么,以及有哪些谣言和腐败。我总是很高兴地听,而他们也对于可以把街上所发生的事情告诉杰仁波切,感到很骄傲。结果,在这个受苦的世界里,我变得喜欢上一种承诺服务社会的生命。

  我的修行得益于我生命中的动乱和困难。你也可以把你生命所受的苦,视为深化你修行的动力。

  自他交换和平等

  诚如寂天在这个修行中所解释,首先你了解到每一位都跟自己一样,希望得到快乐而不愿意痛苦;在这个基础上,你和他们是平等的。而后,当你想到与无量众生相比时,你只是一个体时,你了解到不论是忽视他人的利益,或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利用他人,都是完全荒谬的。奉献自己服务他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当你这样去想就会清楚地知道,不论你有多么重要,你也只是单一个体,就像其他的人一样,你有快乐的权利,但不同的是,你是一个人,而他们是很多人。一个人失去快乐是重要的,但比不上很多众生失去快乐,从这样的观点来看,你能够对他人培养慈悲,爱及尊敬。

  就某方面而言,所有众生都是一家人。我们需要拥抱人性的一体,然后关怀他人,而不是只关心我的家人、我的国家、我的陆地。我们必须关怀所有的生命,而不是只关心少数与我们相似的人和事。宗教、主义、种族、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及政府的不同,全都是次要的。

  有智慧的自私

  把他人放在自己之前,即使从自私的观点来说也是有用的。让我解释为什么是这样。你想要快乐而不要痛苦,如果你对他人表达仁慈、爱及尊敬,他们会同样地回报你,如此你的快乐就增加。倘若你对他人表达愤怒和仇恨,他们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你,那么你就失去自己的快乐。因此我说,倘若你是自私的,应该有智慧的自私。凡夫的自私只专注在自己的需要,但是如果你有智慧的自私,对待他人的方式就会像对待亲近的人一样。最终,这个方法会制造更多的满足、更大的快乐。因此,即使从自私的观点来看,经由对他人的尊敬、对他人的服务,以及减低自我为中心,你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当你关心他人时,你自己的福利自然得到圆满。想想身体和语言的不善,它们就是投身到恶劣情境的原因。某人是以一种小格局来不杀生,比方说他的动机是不愿意累积心上所种下的恶业。某人是以稍微宽广的见解来不杀生,认为这样会阻碍好的投生,让他无法持续修行一直到从轮回中解脱为止。然而,利他的人视他人性命如同自己性命一般重要,不杀生是为了要保护他人性命。这个珍惜他人的动机,远较避免伤害他人的动机有著更大的力量。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认为,就算他们做了不好的行为,也可以忏悔罪过,并寻求改善业力。然而,珍惜他人性命的人关怀他人痛苦,知道就算对谋杀做忏悔,也无法帮助被伤害的那个人。这对于偷盗、通奸、说谎、挑拨、恶言等都相同,我想甚至包括无意义的闲聊。

  关怀他人之所以是如此珍贵,乃是因为它可以平衡自己的状况。有一阵子,我对西藏的情境特别感伤,然后我记起自己曾经许下菩萨的誓言,每一天经常思索寂天的祈祷文:

  

乃至有虚空

  

以及从生住

  

愿吾住世间

  

清除众生苦

  只要我一想到这个,整个负担感立即消失,很像是从我身上脱下厚重的衣服。

  藉由把灰心的特定原因放入一个更宽广的视野,利他的承诺可以消除灰心的特定原因。这些原因不应该令你气馁。一个人此生大部分的麻烦、担忧及悲伤都是源于自我珍爱。正如上面所说,有智慧的自私并非是负面的,但短视的自私只关心立即性的满足,则是有负面作用的。狭窄的观点会对很小的问题也不能忍受。关怀一切众生能够扩大你的见解,让你更实际。如此一来,利他的态度可以即刻减低自己的痛苦。

  不论你是否信仰宗教,我恳切地请求你修行爱和仁慈。透过这种修行,你会了解到慈悲对于你自己内心祥和的价值。毕竟,就算你不关怀他人,毫无疑问地你很关心自己,因此必然想达成一个祥和的心与更快乐的日常生活。如果多修行仁慈和宽容,你会更加祥和。你不需要更换家里的家具或是搬新家。你的邻居可能很吵或很难相处,但只要你自己内心祥和和平静,邻居对你的干扰就不大。然而,如果你是易怒的,即使好朋友来拜访,你也不会真的快乐。如果你是平静的,即使你的敌人也无法干扰你。

  这就是我说的,如果你真的自私,你最好是有智慧的自私,如此可以满足你想要快乐的自私动机。这比以自我为中心或是愚蠢的自私要好得多,因为它们不会成功。

  观想

  在日常生活中,以下的观想技巧很有帮助。

  一、保持平静和理性。

  二、在自己的右前方,想像另一个自己,是一个有着强大坚固我执的自己,是那种为了满足一个冲动就什么都会去做的人。

  三、在自己的左前方,观想一整群与自己无关的可怜人,包括穷困、无依、受苦的人。

  四、平静和无偏见地观察这两边,然后想:“两者都要快乐,而不要痛苦;两者都有权利完成他们的目标。”

  五、思量着:“我们通常为了更好的待遇,而长时间努力工作;或者我们花费很多的钱,希望得到更多的东西。我们愿意为了长远的回收而暂时牺牲。同理,牺牲一个人来帮助很多人是完全有道理的。自然地,你的心会站在受苦大众的这边。

  做为一个没有偏见的观察者,想着右边这个充满我执的自己忽视这么多人的福利,无论他们受着怎么样的苦。像这样就是不对的。虽然你观想的两方都有快乐的权利,但是无法逃避那么多人压倒性的需求。重点就是,你自己必须帮助和服务他人。

  不可否认地,这样的心境很难达到,但是如果以强大的…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