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就是要解决这种无明。这问题就变成了如何把苦的因,也就是无明,加以连根拔除。这无法像是拔除刺,或是用手术切除一般。为了要克服这个对人和事的错误概念,你必须了解它们的真实本性。然后透过持续的禅定,逐渐习惯真相,并且增加智慧的力量来连根拔起那些根源于无明中的负面情绪。
此刻,空性的诠释将会有所帮助,因为这是领悟到人和物其本性的智慧(见第八至十章)。简而言之,像烦躁情绪这类的污染之所以能够被消除,乃是因为心的本性未被污染,具有纯净的本质。藉由对心与其他所有事的真实本性做禅定,污染可以被净化。消除这些污染就是第三圣谛的灭谛,它是一种超越苦及其原因的状态。
第四圣谛:真实的道路(道谛)
道谛指的就是三种训练方式,也就是本书所讨论的重要主题,包括戒律、专注禅定,以及智慧。循着修行道路的心灵修行会引领真实的止灭,累进到涅槃,而最终至佛境。
从无始以业,我们有着一个有确实根据的“我”的觉知或意识。这个“我”或自我,天生而自然地希望快乐、拒绝痛苦,并且这种欲望是有根据的,也就是说它是合理的。因此,我们所有人都有权利得到快乐与去除痛苦。痛苦和快乐刹那间都在改变,表示这些经验都依赖着因和条件。为了要去除痛苦,我们需要去除痛苦的因和条件:为了要得到快乐,我们需要获得快乐的因和条件。
前两个圣谛——苦谛(真实的苦)就是果报,集谛(真实来源)就是真实的原因——是应用在去除不纯净现象。最后的两个圣谛——灭谛(真实的止灭)就是结果,道谛(真实的道路)就是原因——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纯净状态。佛陀教导四圣谛的方法,包含了两种顺序,一种是我们要扬弃的苦,另一种是我们要追寻的快乐。
日常修行摘要
认知苦的范畴、研究它的原因或来源,并且确认苦的来源是对于人和物其真实本性的无知,而无知会导致欲望、仇恨等。了解到痛苦可以被遣除,它可以被消灭至实界中。思索到这种真实的止灭,是经由修行戒律、专注的禅定及智慧道路而达成。
4、避免伤害
佛教徒以皈依佛、皈依证量状态(也就是法),以及皈依修行诸圣众(也就是僧),做为戒律誓言。皈依是纪律修行的基础。佛陀教导我们如何从苦和限制中找寻皈依,但首要的皈依或保护泉源是在证量的状态中寻得,而这种状态则是透过戒律、专注禅定及智慧的修行而获得。
佛教的经典要你隐藏你的好物质和成就,就像容器中的明灯一般。除非有很重要的理由,否则你不应该广为宣传它们。倘若一个人达到解脱境界,然后告诉别人说:“我已经开悟。”这就违反了一个出家人的誓言,因为我们很难去判断他人的内在体验是到什么阶段。我曾遇到过好几位在心灵成长上有并殊胜成就的人。
有一位竹巴噶举的喇嘛与我很熟,我们经常碰面,而且总是彼此开玩笑,互相戏弄。有一次我问他关于他的灵修经验。他告诉我当他年轻时,跟他的老师在一块,老师要他向佛、法、僧做十万个大礼拜;在清晨和夜晚,也都必须在一个与自己身高等长的木板上做大礼拜。他的老师在隔壁房间的黑暗中禅定,而他为了骗他的老师说他正在做大礼拜,便用他的关节在大礼拜的木板上敲击。多年以后,在他的上师过去后,他在山洞里做禅定,忆起了上师多年来训练他的慈悲,因此哭了又哭,几乎昏倒,不过接着体验到了澄明,之后他便持续修行。结果,在成功的禅定之后,他偶尔会在鲜明的回忆中记起了过去世。
这些第一手的故事启发我,今天确实是有修行者正朝着成佛的方向前进。遇到这些人,让我们受到了激励,增强了决心;并且经由他们,法教而得以活起来。就是如此,修行诸圣众提供了修行者可以仰望的典范,协助引领我们皈依。
佛、证量的状态和教导证量状态的教义,以及修行诸圣众这三者,是在你本身之外的元素,相较于你目前的状态,他们具有更大的能力来终止痛苦。然而,一个佛教徒不是要向它们请求赐予自己更大的快乐,反而是在实践之后能够得到快乐。佛陀教导实际的皈依,也就是如何修行教义,但主要的责任是在于我们自己的实践。要达到无痛苦和无限制的心灵境界,我们需要以下的练习来奠定基础:
一、确认十种不善。(参见第二章);
二、确认十种善(它们与十种不善相反);
三、舍弃前者,采取后者。
个人解脱的戒律修行等级
由于每个人在遵守特定誓言的能力上有所不同,因此佛陀叙述了戒律修行的几种不同等级。在个人解脱戒律上有着:
·那些有居家生活的人,住在家里而不是寺庙。
·那些离开居家生活成为比丘或比丘尼的人。
如果你有能力在一生都维持简朴,那么你可以离家,并且立誓出家修行。如果你不能够保持简朴,但可以遵守誓言,那么你可以立誓遵守在家众必须持续一生的某些特定誓言,或者其他只需要持续几天的誓言。
戒律的利益
所有宗教的出家生活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单纯性、透过祈祷或禅定的虔诚,以及为他人服务。基督教的神职人员对于教育、医疗及福利,特别具有服务热忱:佛教出家众必须多向这些基督教的传统学习。
个人解脱戒律的修行,无论是在家或出家,都可以带来满足。举例说,出家众墨守有限的饮食——小型早餐之后是中餐,接着什么都不吃。他们没有权利要求:“我要这个食物或那个。”对于每天乞食所得到的供养,无论是什么都一定要接受。因此,佛教的出家众不一定必须吃素,而是得到什么就吃什么。这就是训练对食物的知足:它减缓了要吃这种或那种食物的焦虑。在家众可以模仿这个修行,也就是能够不坚持特定的食物。即使你是富裕的,事实上你也不能比穷人消耗得更多,浪费只会对你不利。富人和穷人拥有同样的胃。
至于衣服,比丘和比丘尼受限于只有一套袍子。要拥有多过一套的袍子,她或他必须得到另一个出家人的祝福,在心中记住这额外的衣服是属于另一个人的。我们不能够穿着奢侈的衣服,这就同于腐败和自我欺骗。
穿着的限制是在修行对衣着的知足。在家众可以藉由节制衣着,来实践相似的修行。在每一个手指头上戴着多于一个的戒指,确实是太过头了!只因为自己比较富有,就认为多花钱在食物、衣着及装饰上是值得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应该在穷人的教育和医疗上多花费,这不是强迫的社会主义,而是自愿的慈悲。
一个出家人对于适当的住宿感到满足是重要的,精致的房子是不被允许的;这被称为对住宿的知足。在家众可以藉由降低对更好的房子、家具及装潢的永无止境需求,来实践这种修行。
检查自己对食物衣服及住屋的态度。藉由减低期望,你可以提升满足感。释放出来的多余能量,应该虔诚地放在禅定与问题的终止上,这与第四和第三圣谛关联。如此一来,知足是基础,而所造成的行为就被称为欢喜禅定和舍弃。
我们应该对于物质领域感到知足,因为它们必定是有限的,但是对于心灵就不一样,因这它是可以无限延伸的。一个不满足的人拥有了全世界,或许还会希望在月球上拥有一个旅行社;但是个人的生命有限,所能拥有的金钱也是有限的。最好在一开始就感到知足。然而,关于慈悲和利他则是没有限制的,因此我们不应该对自己目前的程度感到满足。事实上,我们是恰好相反的:在心灵领域上,我们对于少量的修行和进步感到满足,但是在物质上,我们总是要得更多。情形应该是对此倒转过来才对。不论是在家众或出家众,每一个人都必须对此进行修行。
修持个人解脱的戒律,有助于增强正念和内观。如果一个出家人正想做某个行为,就是在梦里,他或她也会了解到:“我是一个比丘/比丘尼,我不应该这样做。”正念来自于对自己身体和语言的高度觉知,这会带到睡梦里。假如你在吃、来和去、站和坐时,仔细注意自己的行为,那么你就能掌握强大的正念。
个人解脱戒的修行还能够培养忍辱和耐性。佛陀说耐性是苦行的最高形式,由此可以到达涅槃。对比丘和比丘尼而言,有四个耐性和忍辱的特质需要维持:
1、如果有人对你作威作福,你应该忍耐,应该有耐性。
2、如果有人对你发怒,你不应该以愤怒回应。
3、如果有人打你,你不应该反击。
4、如果有人使你困窘,并侮辱你,你不应该回应。
这些修行增加了耐性。一个离开居家生活的人去打另一个人,就是没有在从事正行。在西藏,甚至有比丘参加战争的故事!他们投身于战争中,罔顾佛陀一再地开示,比丘和比丘尼伤害他人确实是不善的。
心灵修行并非是为了食物和衣服等外在事物。心灵修行发生在我们心中,在我们的心意之内。“真实的变化是内在的,让外在随其自然。”如果你的行为真实地反映了一颗改善的心,那就好。然而,如果你只是为了赚钱,而展露自己的心灵成就,那就是虚伪。
修行佛法的意思就是转化你的态度。出家的修行可以融入到在家众的生活中,透过一个强烈、有意识的意愿来抑制在身体和语言上伤害他人。这需要能抵抗身体和语言攻击的忍耐性。
一个渐进的方法远比想要跳得又高又远来得好,要不然会有很大的冒险和危险。暂时,可以一面对社会贡献,同时修行法教。一旦你达到某种特定阶段的体验,你如果成为出家人,就可以用更大的力量来修行。这些修行逐渐地调和在一起。
通常,我对初学者的建议就是要有耐性,不要对自己有太多期望。最重要的是,做一个诚实的公民,也就是人类社会里的一个好成员。无论你是否了解甚深的观念,不论你身在何处,重要的是做一个好人。你不应该为了小目标而忽略更大的目标。眼前和长远这两者都要考虑;同样地,暂时的经济所得必须…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