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的第一堂課(傑仁波切)▪P6

  ..續本文上一頁法就是要解決這種無明。這問題就變成了如何把苦的因,也就是無明,加以連根拔除。這無法像是拔除刺,或是用手術切除一般。爲了要克服這個對人和事的錯誤概念,你必須了解它們的真實本性。然後透過持續的禅定,逐漸習慣真相,並且增加智慧的力量來連根拔起那些根源于無明中的負面情緒。

  此刻,空性的诠釋將會有所幫助,因爲這是領悟到人和物其本性的智慧(見第八至十章)。簡而言之,像煩躁情緒這類的汙染之所以能夠被消除,乃是因爲心的本性未被汙染,具有純淨的本質。藉由對心與其他所有事的真實本性做禅定,汙染可以被淨化。消除這些汙染就是第叁聖谛的滅谛,它是一種超越苦及其原因的狀態。

  第四聖谛:真實的道路(道谛)

  

  道谛指的就是叁種訓練方式,也就是本書所討論的重要主題,包括戒律、專注禅定,以及智慧。循著修行道路的心靈修行會引領真實的止滅,累進到涅槃,而最終至佛境。

  從無始以業,我們有著一個有確實根據的“我”的覺知或意識。這個“我”或自我,天生而自然地希望快樂、拒絕痛苦,並且這種欲望是有根據的,也就是說它是合理的。因此,我們所有人都有權利得到快樂與去除痛苦。痛苦和快樂刹那間都在改變,表示這些經驗都依賴著因和條件。爲了要去除痛苦,我們需要去除痛苦的因和條件:爲了要得到快樂,我們需要獲得快樂的因和條件。

  前兩個聖谛——苦谛(真實的苦)就是果報,集谛(真實來源)就是真實的原因——是應用在去除不純淨現象。最後的兩個聖谛——滅谛(真實的止滅)就是結果,道谛(真實的道路)就是原因——是我們希望達到的純淨狀態。佛陀教導四聖谛的方法,包含了兩種順序,一種是我們要揚棄的苦,另一種是我們要追尋的快樂。

  日常修行摘要

  認知苦的範疇、研究它的原因或來源,並且確認苦的來源是對于人和物其真實本性的無知,而無知會導致欲望、仇恨等。了解到痛苦可以被遣除,它可以被消滅至實界中。思索到這種真實的止滅,是經由修行戒律、專注的禅定及智慧道路而達成。

  

4、避免傷害

  佛教徒以皈依佛、皈依證量狀態(也就是法),以及皈依修行諸聖衆(也就是僧),做爲戒律誓言。皈依是紀律修行的基礎。佛陀教導我們如何從苦和限製中找尋皈依,但首要的皈依或保護泉源是在證量的狀態中尋得,而這種狀態則是透過戒律、專注禅定及智慧的修行而獲得。

  佛教的經典要你隱藏你的好物質和成就,就像容器中的明燈一般。除非有很重要的理由,否則你不應該廣爲宣傳它們。倘若一個人達到解脫境界,然後告訴別人說:“我已經開悟。”這就違反了一個出家人的誓言,因爲我們很難去判斷他人的內在體驗是到什麼階段。我曾遇到過好幾位在心靈成長上有並殊勝成就的人。

  有一位竹巴噶舉的喇嘛與我很熟,我們經常碰面,而且總是彼此開玩笑,互相戲弄。有一次我問他關于他的靈修經驗。他告訴我當他年輕時,跟他的老師在一塊,老師要他向佛、法、僧做十萬個大禮拜;在清晨和夜晚,也都必須在一個與自己身高等長的木板上做大禮拜。他的老師在隔壁房間的黑暗中禅定,而他爲了騙他的老師說他正在做大禮拜,便用他的關節在大禮拜的木板上敲擊。多年以後,在他的上師過去後,他在山洞裏做禅定,憶起了上師多年來訓練他的慈悲,因此哭了又哭,幾乎昏倒,不過接著體驗到了澄明,之後他便持續修行。結果,在成功的禅定之後,他偶爾會在鮮明的回憶中記起了過去世。

  這些第一手的故事啓發我,今天確實是有修行者正朝著成佛的方向前進。遇到這些人,讓我們受到了激勵,增強了決心;並且經由他們,法教而得以活起來。就是如此,修行諸聖衆提供了修行者可以仰望的典範,協助引領我們皈依。

  佛、證量的狀態和教導證量狀態的教義,以及修行諸聖衆這叁者,是在你本身之外的元素,相較于你目前的狀態,他們具有更大的能力來終止痛苦。然而,一個佛教徒不是要向它們請求賜予自己更大的快樂,反而是在實踐之後能夠得到快樂。佛陀教導實際的皈依,也就是如何修行教義,但主要的責任是在于我們自己的實踐。要達到無痛苦和無限製的心靈境界,我們需要以下的練習來奠定基礎:

  一、確認十種不善。(參見第二章);

  二、確認十種善(它們與十種不善相反);

  叁、舍棄前者,采取後者。

  個人解脫的戒律修行等級

  由于每個人在遵守特定誓言的能力上有所不同,因此佛陀敘述了戒律修行的幾種不同等級。在個人解脫戒律上有著:

  ·那些有居家生活的人,住在家裏而不是寺廟。

  ·那些離開居家生活成爲比丘或比丘尼的人。

  如果你有能力在一生都維持簡樸,那麼你可以離家,並且立誓出家修行。如果你不能夠保持簡樸,但可以遵守誓言,那麼你可以立誓遵守在家衆必須持續一生的某些特定誓言,或者其他只需要持續幾天的誓言。

  戒律的利益

  所有宗教的出家生活都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單純性、透過祈禱或禅定的虔誠,以及爲他人服務。基督教的神職人員對于教育、醫療及福利,特別具有服務熱忱:佛教出家衆必須多向這些基督教的傳統學習。

  個人解脫戒律的修行,無論是在家或出家,都可以帶來滿足。舉例說,出家衆墨守有限的飲食——小型早餐之後是中餐,接著什麼都不吃。他們沒有權利要求:“我要這個食物或那個。”對于每天乞食所得到的供養,無論是什麼都一定要接受。因此,佛教的出家衆不一定必須吃素,而是得到什麼就吃什麼。這就是訓練對食物的知足:它減緩了要吃這種或那種食物的焦慮。在家衆可以模仿這個修行,也就是能夠不堅持特定的食物。即使你是富裕的,事實上你也不能比窮人消耗得更多,浪費只會對你不利。富人和窮人擁有同樣的胃。

  至于衣服,比丘和比丘尼受限于只有一套袍子。要擁有多過一套的袍子,她或他必須得到另一個出家人的祝福,在心中記住這額外的衣服是屬于另一個人的。我們不能夠穿著奢侈的衣服,這就同于腐敗和自我欺騙。

  穿著的限製是在修行對衣著的知足。在家衆可以藉由節製衣著,來實踐相似的修行。在每一個手指頭上戴著多于一個的戒指,確實是太過頭了!只因爲自己比較富有,就認爲多花錢在食物、衣著及裝飾上是值得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應該在窮人的教育和醫療上多花費,這不是強迫的社會主義,而是自願的慈悲。

  一個出家人對于適當的住宿感到滿足是重要的,精致的房子是不被允許的;這被稱爲對住宿的知足。在家衆可以藉由降低對更好的房子、家具及裝潢的永無止境需求,來實踐這種修行。

  檢查自己對食物衣服及住屋的態度。藉由減低期望,你可以提升滿足感。釋放出來的多余能量,應該虔誠地放在禅定與問題的終止上,這與第四和第叁聖谛關聯。如此一來,知足是基礎,而所造成的行爲就被稱爲歡喜禅定和舍棄。

  我們應該對于物質領域感到知足,因爲它們必定是有限的,但是對于心靈就不一樣,因這它是可以無限延伸的。一個不滿足的人擁有了全世界,或許還會希望在月球上擁有一個旅行社;但是個人的生命有限,所能擁有的金錢也是有限的。最好在一開始就感到知足。然而,關于慈悲和利他則是沒有限製的,因此我們不應該對自己目前的程度感到滿足。事實上,我們是恰好相反的:在心靈領域上,我們對于少量的修行和進步感到滿足,但是在物質上,我們總是要得更多。情形應該是對此倒轉過來才對。不論是在家衆或出家衆,每一個人都必須對此進行修行。

  修持個人解脫的戒律,有助于增強正念和內觀。如果一個出家人正想做某個行爲,就是在夢裏,他或她也會了解到:“我是一個比丘/比丘尼,我不應該這樣做。”正念來自于對自己身體和語言的高度覺知,這會帶到睡夢裏。假如你在吃、來和去、站和坐時,仔細注意自己的行爲,那麼你就能掌握強大的正念。

  個人解脫戒的修行還能夠培養忍辱和耐性。佛陀說耐性是苦行的最高形式,由此可以到達涅槃。對比丘和比丘尼而言,有四個耐性和忍辱的特質需要維持:

  1、如果有人對你作威作福,你應該忍耐,應該有耐性。

  2、如果有人對你發怒,你不應該以憤怒回應。

  3、如果有人打你,你不應該反擊。

  4、如果有人使你困窘,並侮辱你,你不應該回應。

  這些修行增加了耐性。一個離開居家生活的人去打另一個人,就是沒有在從事正行。在西藏,甚至有比丘參加戰爭的故事!他們投身于戰爭中,罔顧佛陀一再地開示,比丘和比丘尼傷害他人確實是不善的。

  心靈修行並非是爲了食物和衣服等外在事物。心靈修行發生在我們心中,在我們的心意之內。“真實的變化是內在的,讓外在隨其自然。”如果你的行爲真實地反映了一顆改善的心,那就好。然而,如果你只是爲了賺錢,而展露自己的心靈成就,那就是虛僞。

  修行佛法的意思就是轉化你的態度。出家的修行可以融入到在家衆的生活中,透過一個強烈、有意識的意願來抑製在身體和語言上傷害他人。這需要能抵抗身體和語言攻擊的忍耐性。

  一個漸進的方法遠比想要跳得又高又遠來得好,要不然會有很大的冒險和危險。暫時,可以一面對社會貢獻,同時修行法教。一旦你達到某種特定階段的體驗,你如果成爲出家人,就可以用更大的力量來修行。這些修行逐漸地調和在一起。

  通常,我對初學者的建議就是要有耐性,不要對自己有太多期望。最重要的是,做一個誠實的公民,也就是人類社會裏的一個好成員。無論你是否了解甚深的觀念,不論你身在何處,重要的是做一個好人。你不應該爲了小目標而忽略更大的目標。眼前和長遠這兩者都要考慮;同樣地,暫時的經濟所得必須…

《修行的第一堂課(傑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