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

  

修行的第一堂课

  

杰仁波切 著

  

丁乃竺 译

  对全人类来说,心中的平静是一种基本需求。对于各行各业的人,无论是政治家、工程师、科学家、家庭主妇、医师、教师、律师二言,建立一种健康、慈悲的动机,乃是心灵成长的基础。

  

先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2004年2月

  

目录

  序 言

  前言 我们需要和平与慈悲

  趋向快乐的两条道路 仁慈 人的潜能 相互依赖 创造和谐 本书导览

  第一部、基础

  1.修行的三种方法

  佛陀开悟的典范 逐步改变 三种修行 修行的顺序

  第二部、戒律的修行

  2.确认苦的范畴

  戒律类别的概观 个人解脱的戒律 四圣谛 第一圣谛:苦 人类的情境 持续与希望 日常修行摘要

  3.发现困难是如何开始和停止

  第二圣谛:苦的来源(集谛) 第三圣谛:真实的止灭(灭谛) 第四圣谛:真实的道路(道谛)

  4、避免伤害

  个人解脱的戒律修行等级 戒律的利益 日常修行摘要

  5、伸出援手

  困难情境的价值 自他交换和平等 有智慧的自私 领悟到我们的责任 决定要达到证悟 日常修行摘要

  6、怀抱证悟的大愿

  为何寻求证悟? 累积功德的七种修行 承诺去帮助 在此生维持誓言 在未来世中维持誓言 证悟的实际目标 每日修行摘要

  第三部、修行专注的禅定

  7、令心专注

  禅定的类别 达到宁静安往 达到精神宁静的其他技术 日常修行摘要

  第四部、修行智慧

  8、检验生命和事情是如何存在

  在心灵修行中的智慧概观 无我 日常修行摘要

  9、中道

  专注与智慧,两者皆需 对推论的需要 相互依存与空性的一致性 日常修行摘要

  10、心与心的甚深本性

  垢染是表面的,心的本性是澄明 无始的心 心的误谬状态是依于无明 世俗与究竟的融合 日常修行摘要

  第五部、密续

  11、本尊相应

  灌顶 信约和誓言 以性做为道路 日常修行摘要

  第六部、修行道上的步骤

  12、证悟之道的概观

  逐步前进 五道 佛境的功德 为了长期修行 日常修行摘要

  译者后记

  

序 言

  

杰弗瑞·霍普金斯

  我第一次听到杰仁波切的开示是在一九七二年。那时,我刚刚到达印度北部达兰沙拉三天,他正开始传授为期十六天的开示,一天四到六小时,教导走向证悟之道的不同阶段。我在一九六二年开始学习藏文,修行藏传佛法。我的老师们专研藏传佛法复杂的典籍论述,帮我奠定了根柢,希望我到印度跟随西藏流亡学者/瑜伽士们继续学习。但坦白说,当时我对第十四世杰仁波切并没有信心,认为这一位三五年生于西藏东北,透过预言、净见及特殊验证,两岁时就被政府指定为转世的喇嘛,不可能胜任这么复杂的开示。

  结果,我太惊讶了。

  那一次,杰仁波切谈论一系列关于走向证悟之道的主题。他用大大小小的概念吸引住我们心智,澄清了长久以来未解决的问题,并扩展至其他的议题,进而引领我的理解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杰仁波切用藏文开示时,说话速度非常快而又非常清晰,以致我不可能分心。有一次,他在述说发菩提心的观想时,特别受到灵感启发,把声音提得很高,然后开玩笑地说这是他的“羊声音”。然而,在这种声音里,我听到了一个诗人受到灵感启发的专注。在那一系列的开示中,杰仁波切以哲学家的深度,说明了走向证悟的所有修行,还经常融入其他老师开示时单独论述的主题。在本书里,读者同样可以听到这种诗人和哲学家的双重声音。杰仁波切有时用动人的叙述,来说明生命的现状和利他主义的美,打动我们的心;有时又对空性禅定这类甚深修行做仔细的分辨,让我们的沉思冥想得到多年的滋补营养。

  杰仁波切五岁时就被带到西藏首府拉萨,接受完整的出家训练。后来到了国外,在国外他成功地构建西藏文化中心,让广阔的西藏文化得以继续存在。他大规模地走访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带给世界——不只是给佛教徒或其他宗教的信徒,而是给所有的人——一个关于仁慈对社会结构重要性的讯息。为了表扬他为西藏人与所有人类的努力,一九八九年他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尊贵的杰仁波切曾经出版过许多书籍,有些是给一般的读者,而其他则是专门给对佛法有兴趣的人。在本书里,杰仁波切凭着西藏心灵修行的久远传统与自身经验,建议我们如何在心灵道路上修行,以走向心理的清明和情绪的转化。经由如此,他指出我们如何能够让生命充满意义。

  我认识杰仁波切已经三十年了,其中有十年时间担任他的首席讲座翻译,陪伴他到美国、加拿大、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澳洲、英国及瑞士讲学。在那段期间里,我亲眼目睹他具体实现这些修行,使它们成为他生活的核心。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我们应该清楚了解到,这位具有洞察力、慈悲、幽默感的人来自于西藏文化。我们必须重视、珍惜西藏文化,把它当成世界上重要的奇妙宝物之一。

  

(本文作者为美国维吉尼亚大学西藏学教授)

  

前言 我们需要和平与慈悲

  我走访过世界上许多地方,当我跟不同地方的人谈话时,我把自己当成他们家庭中的一份子。虽然我们可能是第一次见面,我把他们每一个人都视为朋友。事实上,我们已经深识彼此,因为我们都是人,拥有共同的目标:我们都在追寻快乐,而不要痛苦。

  趋向快乐的两条道路

  有两种方法可以创造快乐。第一种是外在的;借由获得更好的居住环境、更好的衣服、更好的朋友,我们能够发觉某种特定程度的快乐和满足。第二种是透过心智发展来创造内在的快乐。然而,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并未具有相同的可行性。外在的快乐若缺少内在的快乐,则无法持久。如果你的视野不足或心中有所欠缺,那么即使身处最华丽的环境里,你还是无法快乐。但是,如果你的内心是平静的,那么即使在最困难的处境里,你也可以发觉快乐。

  单靠物质方面的进步,有时候可以解决某一个问题,但也会创造其他的问题。举例来说,许多人可能获得财富、好的教育及崇高的社会地位,但是他们无法享有快乐。他们服用安眠,喝酒又过量。他们缺少某些东西,对某些事情仍感到不满足,于是在毒品和酒精中寻找庇护。相反地,有些人拥有较少的金钱,烦恼相对地比较少,他们因而享受到更多的平静,晚上睡得比较好。尽管他们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他们感到满足与快乐。这显示了正面心理状态的影响力。单靠物质方面的发展,是无法完全解决人类痛苦的问题。

  在本书里,我向你们贡献出西藏传统中宝贵的技巧。如果你在每日的修行中实行这些技巧,它们便会带领你走向心的平静。当你的心智得到平静,你的烦躁和烦恼便会自然消退,你将享受到更多的快乐。你和别人之间的关系将会反映出这些变化。而且,身为一个更好的人,你将成为自己国家中一位更好的公民,最终也将成为世界上一个更好的公民。

  仁慈

  我们所有人在出生时都是无助的。如果没有父母的慈爱,我们无法生存,更无法成长。如果小孩在童年成长中总是不断恐惧,没有任何依靠,那么他们终身都会受苦。由于儿童的心智非常纤细柔弱,因此他们对慈爱的需要特别地明显。

  成人也需要仁慈。如果有一个人见到我,向我微笑,表现出一种诚恳的友谊态度,我会非常高兴并满怀感谢。虽然我可能不认识这个人,或者听不懂他的语言,然而他的这种行为会立刻令我心喜。反过来说,如果某个人缺乏仁慈,那么即使他来自与我相同的文化,我已认识他很多年,我还是可以感觉得到这种情况。仁慈与爱是非常珍贵的特质,能够让人真正感受到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些特质能够让群体相处在一起,因此它们在社会上是非常重要的。

  人的潜能

  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自我或者“我”,都有一种真实确切的感觉。我们也都有共同的基本目标:我们要快乐,不要痛苦。同样地,动物和昆虫也都要快乐,不要痛苦,但它们并没有特别的能力,来考量如何获得更深层的快乐或者克服痛苦。身为人类,我们生来即拥有思考的力量,这是我们的潜能,我们必须善加运用它。

  在每一个层面上,例如单独的个体,或者家庭、社会、国家、星球的成员,我们都会面对到最有害的肇事者,那就是愤怒和我执。我在这里所指的“我执”,不但是一种对“我”的感觉,而且还是一种夸张的自我中心心态。当我们生气时,没有人会说自己快乐。只要是我们性情被愤怒所占据,我们就不可能持续地享有快乐。为了达到和平、宁静及真正的友谊,我们必须把愤怒降到最低,并且培养仁慈和一颗温暖的心。透过我在本书中说明的修行方法,这是可以达成的。

  我们培养自己拥有一颗温暖的心,同时还能够转化他人。当我们变得更和善,我们的邻居、朋友、父母、配偶及子女就比较不容易体验到愤怒,而将变得更为温暖、慈悲、和谐。整个气氛会变得更快乐,这能促进健康、甚至于长寿。

  或许你非常富裕、有权势,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如果你缺乏仁慈和悲悯这些健康的感觉,那么你的内心不会平静,你的家庭不会平静,甚至你的子…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