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晚上检验白天的做的事。
二、注意到你自己一生中有多少痛苦:
# 从疾病、衰老及死亡而来的身心痛苦,都是你自然会试图避免的。
# 有此暂时性的经验,比方说吃喝美食,它们本身似乎是快乐的,但如果继续沉迷就会变成痛苦;这就是变易之苦。当一个状况从快乐变成痛苦,要思索这初始快乐所揭露的甚深本性。执着于那样表面的快乐,只会带来痛苦。
# 思索你是如何陷入一个遍满制约条件的过程。那个过程是完全受到业力和烦恼情绪的影响,而不是你所能控制的。
三、检视身体的构造,包括皮肤、血液、肉、骨骼等,逐渐地对自己的身体建立一种更深刻而实际的观点。
四、仔细分析自己的生命。最后你会发现,你很难把变成机器人或追逐金钱当做快乐的替代品,来不当使用生命。
五、在面对困难时,采取正面的态度。想像以感恩来处理困难情境,你正在预防自己未来可能必须体验的悲惨业报。想像那些承受同一类痛苦的人,你正在承担他们的重担;把这当做一种意念的练习。
六、经常评估贪婪、愤怒、嫉妒及仇恨等感觉的正面或负面效果。当它们的效果很明显是非常有害时,你将得到结论:这没有任何正面结果。
你要继续分析,逐渐地,你的信念会加强。反复思索愤怒的缺失,你将领悟到愤怒是没有意义的。这个决定将可以让你的愤怒逐渐降低。
七、认识到苦的范畴,研究它的原因或来源,确认苦的来源就是对人和物的真实本性的无知,而无知会导致欲望,仇恨等。了解到痛苦可以被遣除,它可以被消灭至实界中。思索到这种真实的止灭,是经由修行戒律、专注的禅定及智慧等真实道路而达成。
八、注意自己对食物、衣服及住宿的执着,在居家信徒的生活中,实践出家人的知足修行。对适当的食物、衣服及住宿感到满足。以多余的闲暇时间来做禅定,如此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难。
九、在身体上或语言上,培养一种避免伤害他人的强烈欲望,无论你是否被侮辱、受窘、被斥责、被使唤,或者被打。
关怀他人的戒律
为培养慈悲而做以下五个步骤的观想:
一、保持平静和讲理。
二、在你的或前方,想像另一个自己是执着以息我为中心。
三、在你的左前方,想像一群可怜的人,他们是一群与你不相关的受苦众生,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
四、从你平静而有利的观点来观察这两边。现在想:“两边都要快乐,都想扬弃痛苦。两者都有达到这些目的的权利。
五、思量着,通常为了长远的利益,我们愿意做短暂牺牲,因此左方大多数受苦众生的利益远较右方单一我执个人来得重要。注意到,你的心自然转向更多数量的从生这一边。
怀抱证悟大愿的仪式,首先作七个预备步骤:
一、礼赞:观想释迦牟尼佛在你面前的空中,四周环绕着无数的菩萨,充满虚空。向他们礼赞。
二、献供:对所有的佛和菩萨献出所有最美妙的东西,包括你的身体、你的资源,以及你所有的功德,不论你自己是不是拥有这些。
三、忏悔:对身体、语言及意念由于伤害他人的意图所造成的恶行,以不隐瞒的精神,生起忏悔,同时许愿未来不再重蹈覆辙。
四、赞叹:从心底深处赞叹自己与他人的善行。对此生和过去世所做的好事感到高兴,思索着:“我真的做了一些好事”。对他人的美德包括诸佛菩萨的美德,也感到高兴。
五、恳求:为了所有受苦大众,要求已全然开悟而未弘法的诸佛弘扬法教。
六、祈愿:祈祷诸佛不要入涅槃!
七、回向:将这六种修行回向给获得最高证悟。
现在是怀抱证悟大愿修行仪式的核心部分:
一、心中生起为众生而成佛的强烈愿望,观想有一尊佛在自己面前,或是以自己的根本上师做为佛的代表。
二、下的词句念诵三遍,就好像你是随着佛陀在重复念诵:
直至证悟我皈依佛、法、僧。
经由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功德的累积,为度众生愿成佛。
在此生为了维持并加强这种甚深得利他心,要做以下的练习:
一、不断忆起发愿为众生而证悟的利益为何。
二、把每天白天分成三部分,晚上分成三部分,在每一个部分中抽出一点时间,或者自己从睡眠中醒来,修行第五章所说明的五步观想,也可以每天早上用一个时间来观想这些步骤三次,为时大约十五分钟,晚上再同样做一次,也是十五分钟。
三、心中避免忽略任何一个众生的福祉。
四、尽量用好的态度去从事具德行的活动,并且对实相的本质培养一种粗略的理解或是保持如此去作的意愿,然后去实践。
在未来世保持和加强这甚深利心:
一、不要对任何人说谎,除非透过说谎可以对他人有极大的利益。
二、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人走向利他主义的证悟。
三、以尊敬心对待所有众生。
四、永远不要欺骗别人,并且总是保持诚实。
最重要的是不断思索:“愿我有能力能够帮助所有众生。”
专注的禅定
一、选择一个禅定的对象,然后把心专注于其上,试着达到并维持稳定、清晰及强烈度。避免散乱和昏沉。
二、有时候,确认心的根本状态没有受到念头的污染,在它本身的状态中是单纯的灿然(唯明),也就是心知道的本质。以正念和内观安住在这种境界。倘若一个念头生起,则研究念头的本质,这可以让念头丧失力量而自动消融。
智慧
练习确认物象和众生是如何错误地显现,尝试以下的方法:
一、观察一个项目。比方说,你在店里注意到一只手表,观察它的显现是如何在改变;当你对这手表越来越有兴趣时,看看它是如何变得越来越具体;最后当你买了它,同时认为这就是你的东西时,看看它是如何显现。
二、省思自己是如何在自己心中现起为自性实有。然后,再思索他人与他人的身体如何在自己心中现起。
三、经常思索现象是如何依着因和条件而生起,同时试着看这是如何有别于人和事显现为坚实的存在、依着自己而独立存在、自性为有。倘若你倾向于虚无主义,多加思索相互依存的生起。如果在专注于因和条件的同时,你具有强化现象自性为有的倾向,那么就要多强调相互依存与这种坚实显现之间的矛盾。你也许会从一边被拉到另一边;中道是要花时间来寻找的。
同时,
一、确认心的灿然和觉知的本性不受念头所蒙蔽。
二、一再地控测心的甚深本性,透过思索心依赖于因缘和组成部分,包括思考心中所想时间的长短完全依赖这一个时间稍早和之后的部分,把心的自性为空,也就是空性显现出来。
三、尽量领悟心的显现与其自性为空的一致性;观察这两者彼此如何互补。
密续
由于密续最主要的修行就是要转化你如何看待自己、他人、环境,以及你的事业,所以观想自己具有慈悲的动机、一个纯净的身和行为来利益他人,是有帮助的。
虽然我的知识有限,体验也很贫乏;但我已尽力希望帮助你们了解佛陀法教的全貌。在这些篇幅中任何你们认为会有帮助的,请尽量执行它。倘若你是遵行其他的宗教,任何你认为有助益的,请采用它。如果你不认为它有帮助,就别管它,让它去。
译者后记
今年初,我应允了两家出版社的翻译工作,很巧地,这两本都是杰仁波切的著作。上半年我由于肌腱炎,翻译工作一再延宕,直到暑假才把第一本有关杰仁波切讲解大圆满的书译完,接着即刻著手翻译这本《修行的第一堂课》。在这本言简意骇、非常实用的书里,杰仁波切教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不觉地一再赞叹这位伟大的心灵导师实在是太善巧、太慈悲了,他能够把佛法如此广大而精深的修行之道浓缩精简,让所有的人不论是否相信佛法,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对绝大多数的人而言,佛法是深奥的。事实上,佛法的世俗化是自西元第三世纪起,当阿育王开始广传佛法时,一般普罗大众才得以亲近佛法。历代的祖师们不但以身力行法教,同时也试图以当时的语言引领大众认识佛法。因此,当杰仁波切如此渊博的上师,尝试以最现代而直接的方式,来教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时,他深深地开启了我们这些多年学习佛法的学生。
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符合杰仁波切令佛法现代化的原则,我试图以最白话的方式,来呈现佛法中较隐晦的语言。其中,最让我寻思的就是clear light 与 luminous 的翻译。传统上将前者译为“明光”而将后者译为“光明”;这样的翻译是无误的,因为在藏文中也是这样的意义,但这样的翻译却有可能误导,至少我自己多年前就曾为此困惑过,许多老师告诉我此一明光并非物理现象的光,但却没有适当的语言可以描述此一境界。我为此思索多年,前年再度请教宗萨仁波切,此clear light 是否直指知道或觉知的本身时,他很高兴地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于是,我与许多位学佛多年并从事翻译工作的好友,像张惠娟、曾庆忠、徐安湘,以及多位师叔如严师叔、张师叔,对此进行讨论。最后,我请教在台湾弘法多年的吐登仁波切与堪布觉嵋,确定此一状态实指无垢染,清澈澄明的状态。于是,我决定将clear light 译为“澄明”而将 luminous 译为“灿然”,但为了慎重起见,我在“澄明”之后再附上传统的译词“光明”,在“灿儋”之后附上“明亮”。
感谢在翻译过程中协助我最多的声川,也感谢沈希行替我校稿。译文中若有不如人意之处,皆是我的不足。最后,愿以翻译此书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皆能离苦得乐。
完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