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的第一堂課(傑仁波切)▪P17

  ..續本文上一頁晚上檢驗白天的做的事。

  二、注意到你自己一生中有多少痛苦:

  # 從疾病、衰老及死亡而來的身心痛苦,都是你自然會試圖避免的。

  # 有此暫時性的經驗,比方說吃喝美食,它們本身似乎是快樂的,但如果繼續沈迷就會變成痛苦;這就是變易之苦。當一個狀況從快樂變成痛苦,要思索這初始快樂所揭露的甚深本性。執著于那樣表面的快樂,只會帶來痛苦。

  # 思索你是如何陷入一個遍滿製約條件的過程。那個過程是完全受到業力和煩惱情緒的影響,而不是你所能控製的。

  叁、檢視身體的構造,包括皮膚、血液、肉、骨骼等,逐漸地對自己的身體建立一種更深刻而實際的觀點。

  四、仔細分析自己的生命。最後你會發現,你很難把變成機器人或追逐金錢當做快樂的替代品,來不當使用生命。

  五、在面對困難時,采取正面的態度。想像以感恩來處理困難情境,你正在預防自己未來可能必須體驗的悲慘業報。想像那些承受同一類痛苦的人,你正在承擔他們的重擔;把這當做一種意念的練習。

  六、經常評估貪婪、憤怒、嫉妒及仇恨等感覺的正面或負面效果。當它們的效果很明顯是非常有害時,你將得到結論:這沒有任何正面結果。

  你要繼續分析,逐漸地,你的信念會加強。反複思索憤怒的缺失,你將領悟到憤怒是沒有意義的。這個決定將可以讓你的憤怒逐漸降低。

  七、認識到苦的範疇,研究它的原因或來源,確認苦的來源就是對人和物的真實本性的無知,而無知會導致欲望,仇恨等。了解到痛苦可以被遣除,它可以被消滅至實界中。思索到這種真實的止滅,是經由修行戒律、專注的禅定及智慧等真實道路而達成。

  八、注意自己對食物、衣服及住宿的執著,在居家信徒的生活中,實踐出家人的知足修行。對適當的食物、衣服及住宿感到滿足。以多余的閑暇時間來做禅定,如此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難。

  九、在身體上或語言上,培養一種避免傷害他人的強烈欲望,無論你是否被侮辱、受窘、被斥責、被使喚,或者被打。

  關懷他人的戒律

  

  爲培養慈悲而做以下五個步驟的觀想:

  一、保持平靜和講理。

  二、在你的或前方,想像另一個自己是執著以息我爲中心。

  叁、在你的左前方,想像一群可憐的人,他們是一群與你不相關的受苦衆生,不是朋友也不是敵人。

  四、從你平靜而有利的觀點來觀察這兩邊。現在想:“兩邊都要快樂,都想揚棄痛苦。兩者都有達到這些目的的權利。

  五、思量著,通常爲了長遠的利益,我們願意做短暫犧牲,因此左方大多數受苦衆生的利益遠較右方單一我執個人來得重要。注意到,你的心自然轉向更多數量的從生這一邊。

  懷抱證悟大願的儀式,首先作七個預備步驟:

  一、禮贊:觀想釋迦牟尼佛在你面前的空中,四周環繞著無數的菩薩,充滿虛空。向他們禮贊。

  二、獻供:對所有的佛和菩薩獻出所有最美妙的東西,包括你的身體、你的資源,以及你所有的功德,不論你自己是不是擁有這些。

  叁、忏悔:對身體、語言及意念由于傷害他人的意圖所造成的惡行,以不隱瞞的精神,生起忏悔,同時許願未來不再重蹈覆轍。

  四、贊歎:從心底深處贊歎自己與他人的善行。對此生和過去世所做的好事感到高興,思索著:“我真的做了一些好事”。對他人的美德包括諸佛菩薩的美德,也感到高興。

  五、懇求:爲了所有受苦大衆,要求已全然開悟而未弘法的諸佛弘揚法教。

  六、祈願:祈禱諸佛不要入涅槃!

  七、回向:將這六種修行回向給獲得最高證悟。

  現在是懷抱證悟大願修行儀式的核心部分:

  一、心中生起爲衆生而成佛的強烈願望,觀想有一尊佛在自己面前,或是以自己的根本上師做爲佛的代表。

  二、下的詞句念誦叁遍,就好像你是隨著佛陀在重複念誦:

  直至證悟我皈依佛、法、僧。

  經由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功德的累積,爲度衆生願成佛。

  在此生爲了維持並加強這種甚深得利他心,要做以下的練習:

  一、不斷憶起發願爲衆生而證悟的利益爲何。

  二、把每天白天分成叁部分,晚上分成叁部分,在每一個部分中抽出一點時間,或者自己從睡眠中醒來,修行第五章所說明的五步觀想,也可以每天早上用一個時間來觀想這些步驟叁次,爲時大約十五分鍾,晚上再同樣做一次,也是十五分鍾。

  叁、心中避免忽略任何一個衆生的福祉。

  四、盡量用好的態度去從事具德行的活動,並且對實相的本質培養一種粗略的理解或是保持如此去作的意願,然後去實踐。

  在未來世保持和加強這甚深利心:

  一、不要對任何人說謊,除非透過說謊可以對他人有極大的利益。

  二、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他人走向利他主義的證悟。

  叁、以尊敬心對待所有衆生。

  四、永遠不要欺騙別人,並且總是保持誠實。

  最重要的是不斷思索:“願我有能力能夠幫助所有衆生。”

  專注的禅定

  一、選擇一個禅定的對象,然後把心專注于其上,試著達到並維持穩定、清晰及強烈度。避免散亂和昏沈。

  二、有時候,確認心的根本狀態沒有受到念頭的汙染,在它本身的狀態中是單純的燦然(唯明),也就是心知道的本質。以正念和內觀安住在這種境界。倘若一個念頭生起,則研究念頭的本質,這可以讓念頭喪失力量而自動消融。

  智慧

  練習確認物象和衆生是如何錯誤地顯現,嘗試以下的方法:

  一、觀察一個項目。比方說,你在店裏注意到一只手表,觀察它的顯現是如何在改變;當你對這手表越來越有興趣時,看看它是如何變得越來越具體;最後當你買了它,同時認爲這就是你的東西時,看看它是如何顯現。

  二、省思自己是如何在自己心中現起爲自性實有。然後,再思索他人與他人的身體如何在自己心中現起。

  叁、經常思索現象是如何依著因和條件而生起,同時試著看這是如何有別于人和事顯現爲堅實的存在、依著自己而獨立存在、自性爲有。倘若你傾向于虛無主義,多加思索相互依存的生起。如果在專注于因和條件的同時,你具有強化現象自性爲有的傾向,那麼就要多強調相互依存與這種堅實顯現之間的矛盾。你也許會從一邊被拉到另一邊;中道是要花時間來尋找的。

  同時,

  一、確認心的燦然和覺知的本性不受念頭所蒙蔽。

  二、一再地控測心的甚深本性,透過思索心依賴于因緣和組成部分,包括思考心中所想時間的長短完全依賴這一個時間稍早和之後的部分,把心的自性爲空,也就是空性顯現出來。

  叁、盡量領悟心的顯現與其自性爲空的一致性;觀察這兩者彼此如何互補。

  密續

  由于密續最主要的修行就是要轉化你如何看待自己、他人、環境,以及你的事業,所以觀想自己具有慈悲的動機、一個純淨的身和行爲來利益他人,是有幫助的。

  雖然我的知識有限,體驗也很貧乏;但我已盡力希望幫助你們了解佛陀法教的全貌。在這些篇幅中任何你們認爲會有幫助的,請盡量執行它。倘若你是遵行其他的宗教,任何你認爲有助益的,請采用它。如果你不認爲它有幫助,就別管它,讓它去。

  

譯者後記

  今年初,我應允了兩家出版社的翻譯工作,很巧地,這兩本都是傑仁波切的著作。上半年我由于肌腱炎,翻譯工作一再延宕,直到暑假才把第一本有關傑仁波切講解大圓滿的書譯完,接著即刻著手翻譯這本《修行的第一堂課》。在這本言簡意駭、非常實用的書裏,傑仁波切教導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在翻譯本書的過程中,我不覺地一再贊歎這位偉大的心靈導師實在是太善巧、太慈悲了,他能夠把佛法如此廣大而精深的修行之道濃縮精簡,讓所有的人不論是否相信佛法,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

  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佛法是深奧的。事實上,佛法的世俗化是自西元第叁世紀起,當阿育王開始廣傳佛法時,一般普羅大衆才得以親近佛法。曆代的祖師們不但以身力行法教,同時也試圖以當時的語言引領大衆認識佛法。因此,當傑仁波切如此淵博的上師,嘗試以最現代而直接的方式,來教導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時,他深深地開啓了我們這些多年學習佛法的學生。

  在翻譯的過程中,爲了符合傑仁波切令佛法現代化的原則,我試圖以最白話的方式,來呈現佛法中較隱晦的語言。其中,最讓我尋思的就是clear light 與 luminous 的翻譯。傳統上將前者譯爲“明光”而將後者譯爲“光明”;這樣的翻譯是無誤的,因爲在藏文中也是這樣的意義,但這樣的翻譯卻有可能誤導,至少我自己多年前就曾爲此困惑過,許多老師告訴我此一明光並非物理現象的光,但卻沒有適當的語言可以描述此一境界。我爲此思索多年,前年再度請教宗薩仁波切,此clear light 是否直指知道或覺知的本身時,他很高興地說:“就是這樣,就是這樣。”于是,我與許多位學佛多年並從事翻譯工作的好友,像張惠娟、曾慶忠、徐安湘,以及多位師叔如嚴師叔、張師叔,對此進行討論。最後,我請教在臺灣弘法多年的吐登仁波切與堪布覺嵋,確定此一狀態實指無垢染,清澈澄明的狀態。于是,我決定將clear light 譯爲“澄明”而將 luminous 譯爲“燦然”,但爲了慎重起見,我在“澄明”之後再附上傳統的譯詞“光明”,在“燦儋”之後附上“明亮”。

  感謝在翻譯過程中協助我最多的聲川,也感謝沈希行替我校稿。譯文中若有不如人意之處,皆是我的不足。最後,願以翻譯此書的功德,回向一切衆生皆能離苦得樂。

  

  

《修行的第一堂課(傑仁波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