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P16

  ..续本文上一页、一个纯净的身和行为来利益他人,是有帮助的。

  

第六部、修行道上的步骤

  

12、证悟之道的概观

  逐步前进

  一位修行者如何透过智慧动机的禅定来培养道路,逐步前进至佛境?在《心经》中,佛陀简短而甚深地说明了修行道路的各种阶段。“嗲雅他。嘎嗲嘎嗲。波罗嘎嗲。波罗僧嘎嗲。菩提娑哈。”意味着:“如是,前进,前进,超越前进,完全超越前进,觉醒成就。”要我们更仔细地检验以上的这段说明,首先,“嘎嗲”(前进或去)是谁在前进?是这一个“我”或“自我”被指出依着心续而前进。你从哪里前进?你从轮回中离去,轮回就是受到污染与无效情绪所影响的状态。你前进到什么?你正在前进到具有法身的佛境,永远超越痛苦和痛苦的来源(也就是烦恼),以及由此烦恼情绪所建立的先天倾向。你是依着什么样的因和条件来前进?你是依着智慧和慈悲无二的道路前进。

  佛陀告诉修行者要去到彼岸。从修行者的观点来说,轮回是在近的这一边,就像在手边一样近;而涅槃(也就是超越痛苦的状态)则是在遥远的另一岸。

  五道

  当佛陀说:“嗲雅他。嘎嗲嘎嗲。波罗嘎嗲。波罗僧嘎嗲。菩提娑哈。”(如是:前进,前进,超越前进,完全超越前进,觉醒成就)这是告诉修行者在五道上前进:

  嘎嗲——资粮道;

  嘎嗲——加行道;

  波罗嘎嗲——见道;

  波罗僧嘎嗲——修道;

  菩提娑哈——无学道。

  在这五道上,让我们来确认心灵前进的本质:

  一、刚开始的资粮道是什么?这一个阶段就是,当你的主要修行是以利他为动机,然后累积了大量功德时。虽然你正在做悲智无二的修行,但对空性的领悟尚未到过所称的“由禅定中生起的状态”,在此一状态中,安住的禅定和分析的禅定彼此相互支援。在此一道上,你达到强而有力的专注禅定,然后正朝向一种从禅定中生起的对空性领悟的状态。

  二、当你达到一种由禅定中生起对空性领悟的智慧状态,你就进入加行道。对这种状态越来越熟悉,伴随慈悲动机的培养,在加行道的四个阶段(包括了暖位、顶位、忍位,以及世第一位),你逐渐更清楚地觉知空性的显现。

  三、最后直接领悟到空性,没有受到任何微细二元化现象的污染(已经全部消失)。这也就是见道的开始,是关于现象甚深本质真相的初步直接领悟。在大乘中,此时就是菩萨十地的开始;菩萨十地之所以被称为“地”,是因为它们之上会有殊胜的心灵功德。在见道和修道期间,会个别克服两种障碍,一种是知性障碍,另一种则是本来就在的障碍。知性的心境是因为执着于错误系统所致。比方说,有些佛教学派的追随者相信,现象因着自身的特质而世俗性地存在,他们根据无稽的“推论”认为,如果现象不是这样建立的话,它们就无法作用。这一类错误的概念受到没有依据的理论系统所污染,被称为人为的或知性的障碍。就算你没有从此生错误的概念化思想中染上新的倾向,但每一个人的精神续流中,都有着过去世执着于错误观念所建立的倾向。相反地,本来就在的错误心境是存在于一切众生之中,从昆虫到人类,自无始以来,不依赖任何错误的经典和推论而自动地运作。

  四、经由“见道”可以遣除知性后天或人为的障碍,然而本来就在的障碍是比较难克服(因为从无始以来你就被这些错误的心境所制约),因此必须透过对空性持续做禅定才能被遣除。因为这样的禅定必须透过长时间反复地做,所以这个阶段就被称为修道(也就是禅定之道)。你稍早已经对空性做了禅定,但是“修道”指的是长期熟悉之道。在这一个阶段,你通过了菩萨的九地,在十地当中,前面七地被称为有垢染,最后三地被称为无垢。这是因为在前面的七地,你依然在清除烦恼的障碍,因此这七地尚未被净化。透过第八地的第一个部分,你清除了烦恼情绪,剩下的第八、第九及第十地让你能够克服全知的障碍。

  五、透过金刚般的专注达到菩萨的第十地,这是十地之顶但依然有需要克服的障碍,你可以有效地摧毁到达全知智慧前非常微细的障碍。你心灵的下一刹那就成为全知的意识,同时心的甚深本质成为佛的法身。这是第五道,也是最后的无学道。从非常微细的气或能量(此时心气是一体),各种纯净和不纯净的有形身像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自然现起;这些都被称为佛的形身。这就是佛境,是众生快乐和救助的泉源。

  让我花一点时间来讨论许多关于女人是否能成佛的误解。在经教大乘中,并没有说女人不能成佛。不过,经典中说道,在累积功德的修行中,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你所努力累积的业将成熟为佛的相好庄严;此时根据经教大乘,拥有强壮的身体是有助益,因此你自然会有一个男性的身体。这些经典同时说,在成佛之前的最后一世,必须要拥有一个男性的身体。然而,无上瑜伽密续中说(这被称为是最后的系统),一个女人不仅只能成佛,同时她还能够在此生就成佛。

  佛境的功德

  在各种形式的佛教中,修行都是奠基于脱离轮回的愿望上。在大乘中,还要加上利他的成佛动机。在密续中,借由增强专注禅定的技术,也就是宁静安住和内观的无二相融,可以达到佛境:在这种境界中的一切障碍,也就是烦恼障(妨碍轮回解脱)与对全知的障碍(妨碍成佛)已经被清除。

  佛的功德被描述为不同的“身”,这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 法身,为了圆满自己利益

  # 形身,为了圆满他人利益

  形身可以依据它们向众生所显现的净垢程度,而区分如下:非常高级的修行者可以面见报身;其他等级的修行者可以会唔各类的化身。法身也可以被分为两类,也就是自性与殊胜智慧身。自性又可再进一步分为本来清净的状态,以及客尘(也就是偶发)清净的状态。根据许多不同的观点,殊胜智慧身可以再进一步区分,弥勒的《现观庄严论》祥载二十一组无垢的殊胜智慧,而这二十一组又再分为一百四十六组。

  为了长期修行

  这是一个有关根、道、果的简短解释。根就是两种真理(世俗真理和究竟真理),依着根而建立的道包括了动机和智慧,道上的果就是佛的形身和法身。具有此一修行道上的概观是有助益的,但要记住证量的产生是透过许多因和条件,这包括正确的了解、功德的累积,以及障碍的克服。如果你首先没有累积功德和净化恶行,而只想做禅定,是很难得到领悟的。因此,努力完成每一个先决条件是重要的。

  要完成这些先决条件,不只是说做满某些修行的数字,或者完成三年三个月的闭关(就像有些人的想像的,很多闭关都是这么长),或者其他的期限。你必须累积资粮,然后净化障碍,直到能生起某种的领悟。你也许一生都要这样做,为的是改善未来世。有时候由于知识的欠缺,那些长期闭关的人仅仅是因为他们完成了闭关,最后会有着很高的我慢。我慢的增加会带来愤怒、嫉妒,以及竞争性的增强,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那些只具有教义书知识的人,这并非容易的事,烦躁情绪是诡计多端的。

  修行不只是做两周或两年,应该是许多世和许多劫都在进行。我们在某些经典中读到,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累积福报和智慧,才可能达到觉醒。如果你能够正确地思虑这句陈述,在经历困难的情境时,它能鼓励你采取一种耐心、持续的态度。如果知道这一点会令你感到难过,这有可能是因为你十分关怀他人,希望能快速的成佛,这也可能是勇气不够的征兆。不努力是不可能开悟的。对此不相信,表示你正怀着某种形式的自私。

  这是道上的整个过程,虽然西藏人也许没有装在皮夹中的财富,但他们拥有这个保存在心中的财富!各种宗教所说的善愿是不足够、不够充分的,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它们;然后我们能够知道它们教导的真实价值。一位佛教徒倘若在寺庙中禅定,但在寺庙外却无法实践那些静虑的观念,那就是不好的。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才能看到修行的真正价值。当我们快乐,并且一切事情都顺利时,修行似乎就不是那么紧急,当我们遇到无可避免的困难,像是疾病,老年,或者其他沮丧的情境时,控制忿怒和情绪化的感觉就变得重要,然后利用你的善心来决定如何忍耐和平静面对问题。

  倘若能如此修行,我们第一个愿望是希望克服困难,如果不能,至少问题不要干扰我们精神的祥和。这很好,对不对?你面对着情境,然后保持着内心的祥和,不吃药或者试着将念头转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于周末和假期如此感到有趣!一周五天你都非常忙,努力赚钱,然后周末带着钱去很远的地方,然后好好享受!这表示你要让自己的心远离问题,但问题一直在那儿。

  倘若你有很好的精神态度,你不需要转移自己:当你能面对情境,同时分析问题,那么就像在水中的一大块冰,它慢慢融化。如果你诚意地修行,你会体验到它真实的价值。

  根据佛陀自己的话,他的开示会在此延续五千年;在五千年结束时,佛法最后会被佛陀自己的化身所摧毁,因为到了那一天,佛法不再有价值。然而,在无量的世界体系中,像我们这样的世界体系有上十亿个,它们当中有些才刚刚传入佛法,有些则是佛法已衰退。佛法总是继续在某处住留;觉醒者永远不消失,法教永远不消失。

  日常修行摘要

  全书中日常修行摘要全部集结在此。此刻你可以专注在适合自己程度的练习上,或者在一周互换练习。耐心练习一段时间,你将对修行越来越熟悉,你的生命也将更有意义。

  个人(个别)解脱戒律

  

  —、尽可能检验自己的动机,甚至地早上起床时,为你的一天建立一种非暴力、非辱骂的样貌,…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