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純淨的身和行爲來利益他人,是有幫助的。
第六部、修行道上的步驟
12、證悟之道的概觀
逐步前進
一位修行者如何透過智慧動機的禅定來培養道路,逐步前進至佛境?在《心經》中,佛陀簡短而甚深地說明了修行道路的各種階段。“嗲雅他。嘎嗲嘎嗲。波羅嘎嗲。波羅僧嘎嗲。菩提娑哈。”意味著:“如是,前進,前進,超越前進,完全超越前進,覺醒成就。”要我們更仔細地檢驗以上的這段說明,首先,“嘎嗲”(前進或去)是誰在前進?是這一個“我”或“自我”被指出依著心續而前進。你從哪裏前進?你從輪回中離去,輪回就是受到汙染與無效情緒所影響的狀態。你前進到什麼?你正在前進到具有法身的佛境,永遠超越痛苦和痛苦的來源(也就是煩惱),以及由此煩惱情緒所建立的先天傾向。你是依著什麼樣的因和條件來前進?你是依著智慧和慈悲無二的道路前進。
佛陀告訴修行者要去到彼岸。從修行者的觀點來說,輪回是在近的這一邊,就像在手邊一樣近;而涅槃(也就是超越痛苦的狀態)則是在遙遠的另一岸。
五道
當佛陀說:“嗲雅他。嘎嗲嘎嗲。波羅嘎嗲。波羅僧嘎嗲。菩提娑哈。”(如是:前進,前進,超越前進,完全超越前進,覺醒成就)這是告訴修行者在五道上前進:
嘎嗲——資糧道;
嘎嗲——加行道;
波羅嘎嗲——見道;
波羅僧嘎嗲——修道;
菩提娑哈——無學道。
在這五道上,讓我們來確認心靈前進的本質:
一、剛開始的資糧道是什麼?這一個階段就是,當你的主要修行是以利他爲動機,然後累積了大量功德時。雖然你正在做悲智無二的修行,但對空性的領悟尚未到過所稱的“由禅定中生起的狀態”,在此一狀態中,安住的禅定和分析的禅定彼此相互支援。在此一道上,你達到強而有力的專注禅定,然後正朝向一種從禅定中生起的對空性領悟的狀態。
二、當你達到一種由禅定中生起對空性領悟的智慧狀態,你就進入加行道。對這種狀態越來越熟悉,伴隨慈悲動機的培養,在加行道的四個階段(包括了暖位、頂位、忍位,以及世第一位),你逐漸更清楚地覺知空性的顯現。
叁、最後直接領悟到空性,沒有受到任何微細二元化現象的汙染(已經全部消失)。這也就是見道的開始,是關于現象甚深本質真相的初步直接領悟。在大乘中,此時就是菩薩十地的開始;菩薩十地之所以被稱爲“地”,是因爲它們之上會有殊勝的心靈功德。在見道和修道期間,會個別克服兩種障礙,一種是知性障礙,另一種則是本來就在的障礙。知性的心境是因爲執著于錯誤系統所致。比方說,有些佛教學派的追隨者相信,現象因著自身的特質而世俗性地存在,他們根據無稽的“推論”認爲,如果現象不是這樣建立的話,它們就無法作用。這一類錯誤的概念受到沒有依據的理論系統所汙染,被稱爲人爲的或知性的障礙。就算你沒有從此生錯誤的概念化思想中染上新的傾向,但每一個人的精神續流中,都有著過去世執著于錯誤觀念所建立的傾向。相反地,本來就在的錯誤心境是存在于一切衆生之中,從昆蟲到人類,自無始以來,不依賴任何錯誤的經典和推論而自動地運作。
四、經由“見道”可以遣除知性後天或人爲的障礙,然而本來就在的障礙是比較難克服(因爲從無始以來你就被這些錯誤的心境所製約),因此必須透過對空性持續做禅定才能被遣除。因爲這樣的禅定必須透過長時間反複地做,所以這個階段就被稱爲修道(也就是禅定之道)。你稍早已經對空性做了禅定,但是“修道”指的是長期熟悉之道。在這一個階段,你通過了菩薩的九地,在十地當中,前面七地被稱爲有垢染,最後叁地被稱爲無垢。這是因爲在前面的七地,你依然在清除煩惱的障礙,因此這七地尚未被淨化。透過第八地的第一個部分,你清除了煩惱情緒,剩下的第八、第九及第十地讓你能夠克服全知的障礙。
五、透過金剛般的專注達到菩薩的第十地,這是十地之頂但依然有需要克服的障礙,你可以有效地摧毀到達全知智慧前非常微細的障礙。你心靈的下一刹那就成爲全知的意識,同時心的甚深本質成爲佛的法身。這是第五道,也是最後的無學道。從非常微細的氣或能量(此時心氣是一體),各種純淨和不純淨的有形身像是爲了利益衆生而自然現起;這些都被稱爲佛的形身。這就是佛境,是衆生快樂和救助的泉源。
讓我花一點時間來討論許多關于女人是否能成佛的誤解。在經教大乘中,並沒有說女人不能成佛。不過,經典中說道,在累積功德的修行中,經過叁大阿僧祗劫,你所努力累積的業將成熟爲佛的相好莊嚴;此時根據經教大乘,擁有強壯的身體是有助益,因此你自然會有一個男性的身體。這些經典同時說,在成佛之前的最後一世,必須要擁有一個男性的身體。然而,無上瑜伽密續中說(這被稱爲是最後的系統),一個女人不僅只能成佛,同時她還能夠在此生就成佛。
佛境的功德
在各種形式的佛教中,修行都是奠基于脫離輪回的願望上。在大乘中,還要加上利他的成佛動機。在密續中,借由增強專注禅定的技術,也就是甯靜安住和內觀的無二相融,可以達到佛境:在這種境界中的一切障礙,也就是煩惱障(妨礙輪回解脫)與對全知的障礙(妨礙成佛)已經被清除。
佛的功德被描述爲不同的“身”,這又可以分爲兩大類:
# 法身,爲了圓滿自己利益
# 形身,爲了圓滿他人利益
形身可以依據它們向衆生所顯現的淨垢程度,而區分如下:非常高級的修行者可以面見報身;其他等級的修行者可以會唔各類的化身。法身也可以被分爲兩類,也就是自性與殊勝智慧身。自性又可再進一步分爲本來清淨的狀態,以及客塵(也就是偶發)清淨的狀態。根據許多不同的觀點,殊勝智慧身可以再進一步區分,彌勒的《現觀莊嚴論》祥載二十一組無垢的殊勝智慧,而這二十一組又再分爲一百四十六組。
爲了長期修行
這是一個有關根、道、果的簡短解釋。根就是兩種真理(世俗真理和究竟真理),依著根而建立的道包括了動機和智慧,道上的果就是佛的形身和法身。具有此一修行道上的概觀是有助益的,但要記住證量的産生是透過許多因和條件,這包括正確的了解、功德的累積,以及障礙的克服。如果你首先沒有累積功德和淨化惡行,而只想做禅定,是很難得到領悟的。因此,努力完成每一個先決條件是重要的。
要完成這些先決條件,不只是說做滿某些修行的數字,或者完成叁年叁個月的閉關(就像有些人的想像的,很多閉關都是這麼長),或者其他的期限。你必須累積資糧,然後淨化障礙,直到能生起某種的領悟。你也許一生都要這樣做,爲的是改善未來世。有時候由于知識的欠缺,那些長期閉關的人僅僅是因爲他們完成了閉關,最後會有著很高的我慢。我慢的增加會帶來憤怒、嫉妒,以及競爭性的增強,同樣的情形也會發生在那些只具有教義書知識的人,這並非容易的事,煩躁情緒是詭計多端的。
修行不只是做兩周或兩年,應該是許多世和許多劫都在進行。我們在某些經典中讀到,經過叁大阿僧祗劫累積福報和智慧,才可能達到覺醒。如果你能夠正確地思慮這句陳述,在經曆困難的情境時,它能鼓勵你采取一種耐心、持續的態度。如果知道這一點會令你感到難過,這有可能是因爲你十分關懷他人,希望能快速的成佛,這也可能是勇氣不夠的征兆。不努力是不可能開悟的。對此不相信,表示你正懷著某種形式的自私。
這是道上的整個過程,雖然西藏人也許沒有裝在皮夾中的財富,但他們擁有這個保存在心中的財富!各種宗教所說的善願是不足夠、不夠充分的,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它們;然後我們能夠知道它們教導的真實價值。一位佛教徒倘若在寺廟中禅定,但在寺廟外卻無法實踐那些靜慮的觀念,那就是不好的。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才能看到修行的真正價值。當我們快樂,並且一切事情都順利時,修行似乎就不是那麼緊急,當我們遇到無可避免的困難,像是疾病,老年,或者其他沮喪的情境時,控製忿怒和情緒化的感覺就變得重要,然後利用你的善心來決定如何忍耐和平靜面對問題。
倘若能如此修行,我們第一個願望是希望克服困難,如果不能,至少問題不要幹擾我們精神的祥和。這很好,對不對?你面對著情境,然後保持著內心的祥和,不吃藥或者試著將念頭轉移。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對于周末和假期如此感到有趣!一周五天你都非常忙,努力賺錢,然後周末帶著錢去很遠的地方,然後好好享受!這表示你要讓自己的心遠離問題,但問題一直在那兒。
倘若你有很好的精神態度,你不需要轉移自己:當你能面對情境,同時分析問題,那麼就像在水中的一大塊冰,它慢慢融化。如果你誠意地修行,你會體驗到它真實的價值。
根據佛陀自己的話,他的開示會在此延續五千年;在五千年結束時,佛法最後會被佛陀自己的化身所摧毀,因爲到了那一天,佛法不再有價值。然而,在無量的世界體系中,像我們這樣的世界體系有上十億個,它們當中有些才剛剛傳入佛法,有些則是佛法已衰退。佛法總是繼續在某處住留;覺醒者永遠不消失,法教永遠不消失。
日常修行摘要
全書中日常修行摘要全部集結在此。此刻你可以專注在適合自己程度的練習上,或者在一周互換練習。耐心練習一段時間,你將對修行越來越熟悉,你的生命也將更有意義。
個人(個別)解脫戒律
—、盡可能檢驗自己的動機,甚至地早上起床時,爲你的一天建立一種非暴力、非辱罵的樣貌,…
《修行的第一堂課(傑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