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专注的禅定、智慧的讨论,会自然汇入第五部分“密续”,此部分将提出一种结合三者的特殊瑜伽修行。我还会讨论到,有能力的修行者可以如何把欲望运用在心灵道路上。
结论的部分“修行道上的步骤”,提出整个修行道路的概观,内容是从修行一开始直到证悟为止。证悟就是身心达到完整发展以期服务他人的一种状态。
从头到尾,我们的焦点在于培养一种好的心智,所用的方法是戒律的态度与对真相的了解,再加上专注力。我们把戒律、专注的禅定及智慧视为证悟的蓝图。这个蓝图提醒我们,修行的最高目标就是转化自己的态度,让自己走向和平、慈悲、平静的专注,以及智慧。了解蓝图是路途本身的一部分,引领我们走向目的地。但愿本书的内容能够对你有所帮助,要是没有的话,也没有关系!
第一部、基 础
1.修行的三种方法
佛陀开悟的典范
根据一些佛教的传统,在西元前六世纪,释迦牟尼佛经由修行之道在印度开悟。然而,有些人认为佛陀早就开悟了,佛陀在西元六世纪的转世仅是为了示现修行之道而已。在西藏,我们采用后者的看法,而追随者从他的例子中学习如何修行以期达到证悟。
在这两种情形里,我们必须注意到:
# 释迦牟尼出生于印度的一个贵族家庭,是一个生活充满享乐的王子。他在二十九岁时,看见世界的苦,放弃了皇家地位,落发出家。他接受了出家人的戒律,采行一整套戒律规范。
# 在接下来的六年里,为了达到专注的禅定,他实行苦行的禅定。
# 接着,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他修行特殊的方法以建立智慧,然后达到证悟。在接下来的四十五年里,他弘扬佛法,于八十一岁圆寂。
在佛陀的生平故事里,我们看到修行的三个阶段:首先是戒律,接着是专注的禅定,然后是智慧。而且我们还看到修行的道路需要花时间。
逐步改变
心的发展依靠大量内在的因和缘,非常像一个太空站,仰赖数代的科学家做分析和测试,他们甚至连最小的成分也要研究。一个太空站和一颗开悟的心,都无法在一天之内被实证出来。同样地,心灵的特质必须经由各种来建构。然而,不同于太空站是由许多人共同建构,心的发展必须依赖你自己。这是无法由他人来努力,然后由你来收获的。阅读他人心灵的蓝图,是无法把他的领悟转到从身上的。你必须自己来发展。
培养慈悲的态度和建立智慧都是缓慢的过程,当你把戒律、心的专注、智慧的发展技术逐渐内化时,狂野的心境就会越来越少出现。你必须日复一日地练习这些技术。当你能转化自己的心时,你就能够转化环境。当其他人看到你修行忍辱和慈爱所带来的益处时,就会把这些修行带入他们自己的生活中。
三种修行
佛陀的法教在经典中分为三类:
# 戒律训练
# 禅定专注的法教
# 诠释智慧训练的自明知识
在这每一类经典中,最主要的修行就是由(一)“宁静安住”(也就是专注禅定)(二)与“内观”(也就是智慧)两者合一的殊胜境界修行。但是,要达到这样的合一,首先我们必须打下基础,也就是戒律。
修行的顺序
修行的主要顺序就是戒律、专注的禅定、智慧。理由如下:
# 为了让我们的内观智慧能够去除对正解的妨碍,以及从根本上遣除误谬的精神状态,我们需要专注的禅定,这是一种全然专注的状态,一切内在的散乱都被清除,否则心会太琐碎。缺乏了专注的禅定,智慧将没有力量,就像风中的蜡烛一样,火焰无法照耀得很亮。因此专注的禅定必须在智慧的前面。
# 专一的禅定遣除了内在的微细散乱,比方说心太松或太紧。要这样做,首先要终止外在的散乱,而这必须透过身体和语言活动保持正念(译注一)和良知的戒律训练,也就是说对于自己所说和所做的事持续地保持觉察心。如果不能够克服这些明显的分心,就不可能克服微细的内在散乱。要达到宁静安住,就要透过正念的训练,戒律的修行就必须在专注禅定的修行之前。
在我自己的经验中,出家为僧就会减少外在指令和活动,也就是说我可以更专注在心灵的学习上。发愿要约束无用的身体和语言活动,也使我对自己的行为很小心,让我经常检视自己的内心活动。这表示,即使我不是刻意在做专注的禅定,然而我必须控制自己的心不散乱,因此总是被带往专一禅定的方向。戒律的誓言就确实成为了基础。
检视戒律、专注禅定、智慧这三种修行,我们看到每一种修行都是后一种的基础。(在佛陀的生平故事里,这个修行的顺序清楚地表现出来。)因此,所有的心灵成长都仰赖一个正确的戒律基础。
译注一、正念是指维持清醒的念头,使心不杂乱。
第二部、戒律的修行
2.确认苦的范畴
戒律类别的概观
佛陀戒律的首要原则就是帮助他人,如果不可能,至少不要伤害。佛教三类戒律的核心是对非暴力的根本承诺,也就是发心于对他人的关怀。
# 个人解脱的戒律(本章的主题)主要是约束身体和语言不要造成伤害。这个修行被称为“个人”,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方式,能够让个人从佛法所称的轮回,也就是从生、老、病、死的反复轮转中,向前超越。
# 所谓菩萨的戒律就是指对他人关怀的戒律,主要的修行就是避免让自己陷入到自私中。对修行菩萨戒律的人而言,主要的重点就是避免对自我的珍恋,同时也避免身、语、意的邪恶行为。
# 密续的戒律集中于特殊的观想技术,也就是观想一个全然发展的身心,来有效地帮助他人。它提供一套方法来克制并转化我们有限的身心觉受,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是内耀着智慧和慈悲。
个人解脱的戒律
个人解脱的修行戒律必须具备自我觉察,也就是避免身体、语言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这表示要扬弃佛法所谓的十恶。身体的恶业包括了杀、盗及邪淫;语言的恶业包括了妄语、两舌、恶言及绮语;意的恶业包括贪欲、嗔念及邪见。
由于动机是在行为之前,因此控制动机是避免冲动和可能滥用的身体及语言行为的最好方法。当你突然想要一样东西,不考虑任何后果就去获取,你的欲望正在冲动地呈现自己,而缺乏任何省思。在日常修行当中,你学习持续检验自己的动机。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有一位年轻的老师林仁波切总是非常严厉,他从来不笑,这十分困扰我。借由好奇他为什么这么没有幽默感,我越来越深入地检视自己的内心在想什么,这让我对自己的动机建立了自我省察。当我二十岁出头时,林仁波切完全改变了,我们在一起时,他总是笑容满面。
个人解脱戒律的有效修行,全然依赖长期而健全的动机。比方说,一个人出家为僧或尼,不应该是为了逃避赚取衣食的世间工作;此外,仅为了试图逃避生命中的困难,也不足以让人这么做。为了这么微不足道的目的而发心,将无法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而从轮回中解脱正是修持个人解脱戒律的究竟原因。
这可以从佛陀的生平故事得到印证。有一天,释迦牟尼溜出宫墙外去体验人生,他首次看到了一个病人、一位老人及一具尸体。由于深深感受到病、老和死亡的苦,他认识到世间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后来受到了几位宗教修行者的启发,佛陀向往一种可能更高、更有意义的心灵生活。这时他逃离皇宫,远离凡夫的生活,去追寻他的愿景。
这教导了我们什么呢?就像佛陀一样,我们应该借由关切轮回之苦与告别暂时性的散乱,而开始有所行动。受到这种新态度的影响,当我们厌离、舍弃轮回,以及借由避免十种恶业来立誓修行纯正行为时,我们必须遵守一套戒律的系统。
四圣谛
为了让我们从轮回中解脱,我们需要了解轮回的本质。我们需要(一)知道苦的特定类型,(二)发觉那些苦的原因,(三)看看是否能遣除那些苦的原因,然后(四)决定应该修行什么。因此,“出离心”至少涉及了对于四圣谛的部分了解。
一、苦的真相(苦谛)
二、苦的真实来源(集谛)
三、苦及其来源的真实止灭(灭谛)
四、实现真实止灭的真实道路(道谛)
佛陀第一次弘法时所教导的四圣谛顺序就如以上所列,然而,此一顺序并未反映出这些真相是如何产生的。在时间的顺序上,第二圣谛(集谛,苦的真实来源)是在第一圣谛(苦谛,苦的真相)之前;同样地,第四圣谛(道谛,修行的道路)必须在第三圣谛(灭谛,苦的止灭)成就之前。然而,佛陀教导四圣谛是依照修行的顺序,而不是依照它们产生的顺序。
在修行中,你首先要确认苦的范畴,了解到这样的生命类型是受困于悲惨,这自然会加深你想从痛苦中解脱的愿望。当你像佛陀般认知到苦是什么时,你接着就会发现它的原因,也就是苦的来源是什么。就像一个医师首先诊断病情,你在治疗痛苦之前,必须了解到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到你确定了痛苦的来源,你才能了解到它是可以被止灭的。并且,如果不能够确定了解苦是有可能被终止,你或许会认为此修行道路只是一个没有结果的苦难。然后,你会寻求真实的道路来实证真实的止灭。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以修行的顺序提出四圣谛。
我将在此讨论第一圣谛,在第三章中讨论另外三个圣谛。
第一圣谛:苦
苦就像是我们所罹患的疾病。为了寻求治疗,我们必须小心确认疾病的整体范畴,也就是痛苦、变易,以及遍满的制约条件。
一、有一种苦是完全显露出来的痛,我们可以就这样认识…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