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專注的禅定、智慧的討論,會自然彙入第五部分“密續”,此部分將提出一種結合叁者的特殊瑜伽修行。我還會討論到,有能力的修行者可以如何把欲望運用在心靈道路上。
結論的部分“修行道上的步驟”,提出整個修行道路的概觀,內容是從修行一開始直到證悟爲止。證悟就是身心達到完整發展以期服務他人的一種狀態。
從頭到尾,我們的焦點在于培養一種好的心智,所用的方法是戒律的態度與對真相的了解,再加上專注力。我們把戒律、專注的禅定及智慧視爲證悟的藍圖。這個藍圖提醒我們,修行的最高目標就是轉化自己的態度,讓自己走向和平、慈悲、平靜的專注,以及智慧。了解藍圖是路途本身的一部分,引領我們走向目的地。但願本書的內容能夠對你有所幫助,要是沒有的話,也沒有關系!
第一部、基 礎
1.修行的叁種方法
佛陀開悟的典範
根據一些佛教的傳統,在西元前六世紀,釋迦牟尼佛經由修行之道在印度開悟。然而,有些人認爲佛陀早就開悟了,佛陀在西元六世紀的轉世僅是爲了示現修行之道而已。在西藏,我們采用後者的看法,而追隨者從他的例子中學習如何修行以期達到證悟。
在這兩種情形裏,我們必須注意到:
# 釋迦牟尼出生于印度的一個貴族家庭,是一個生活充滿享樂的王子。他在二十九歲時,看見世界的苦,放棄了皇家地位,落發出家。他接受了出家人的戒律,采行一整套戒律規範。
# 在接下來的六年裏,爲了達到專注的禅定,他實行苦行的禅定。
# 接著,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他修行特殊的方法以建立智慧,然後達到證悟。在接下來的四十五年裏,他弘揚佛法,于八十一歲圓寂。
在佛陀的生平故事裏,我們看到修行的叁個階段:首先是戒律,接著是專注的禅定,然後是智慧。而且我們還看到修行的道路需要花時間。
逐步改變
心的發展依靠大量內在的因和緣,非常像一個太空站,仰賴數代的科學家做分析和測試,他們甚至連最小的成分也要研究。一個太空站和一顆開悟的心,都無法在一天之內被實證出來。同樣地,心靈的特質必須經由各種來建構。然而,不同于太空站是由許多人共同建構,心的發展必須依賴你自己。這是無法由他人來努力,然後由你來收獲的。閱讀他人心靈的藍圖,是無法把他的領悟轉到從身上的。你必須自己來發展。
培養慈悲的態度和建立智慧都是緩慢的過程,當你把戒律、心的專注、智慧的發展技術逐漸內化時,狂野的心境就會越來越少出現。你必須日複一日地練習這些技術。當你能轉化自己的心時,你就能夠轉化環境。當其他人看到你修行忍辱和慈愛所帶來的益處時,就會把這些修行帶入他們自己的生活中。
叁種修行
佛陀的法教在經典中分爲叁類:
# 戒律訓練
# 禅定專注的法教
# 诠釋智慧訓練的自明知識
在這每一類經典中,最主要的修行就是由(一)“甯靜安住”(也就是專注禅定)(二)與“內觀”(也就是智慧)兩者合一的殊勝境界修行。但是,要達到這樣的合一,首先我們必須打下基礎,也就是戒律。
修行的順序
修行的主要順序就是戒律、專注的禅定、智慧。理由如下:
# 爲了讓我們的內觀智慧能夠去除對正解的妨礙,以及從根本上遣除誤謬的精神狀態,我們需要專注的禅定,這是一種全然專注的狀態,一切內在的散亂都被清除,否則心會太瑣碎。缺乏了專注的禅定,智慧將沒有力量,就像風中的蠟燭一樣,火焰無法照耀得很亮。因此專注的禅定必須在智慧的前面。
# 專一的禅定遣除了內在的微細散亂,比方說心太松或太緊。要這樣做,首先要終止外在的散亂,而這必須透過身體和語言活動保持正念(譯注一)和良知的戒律訓練,也就是說對于自己所說和所做的事持續地保持覺察心。如果不能夠克服這些明顯的分心,就不可能克服微細的內在散亂。要達到甯靜安住,就要透過正念的訓練,戒律的修行就必須在專注禅定的修行之前。
在我自己的經驗中,出家爲僧就會減少外在指令和活動,也就是說我可以更專注在心靈的學習上。發願要約束無用的身體和語言活動,也使我對自己的行爲很小心,讓我經常檢視自己的內心活動。這表示,即使我不是刻意在做專注的禅定,然而我必須控製自己的心不散亂,因此總是被帶往專一禅定的方向。戒律的誓言就確實成爲了基礎。
檢視戒律、專注禅定、智慧這叁種修行,我們看到每一種修行都是後一種的基礎。(在佛陀的生平故事裏,這個修行的順序清楚地表現出來。)因此,所有的心靈成長都仰賴一個正確的戒律基礎。
譯注一、正念是指維持清醒的念頭,使心不雜亂。
第二部、戒律的修行
2.確認苦的範疇
戒律類別的概觀
佛陀戒律的首要原則就是幫助他人,如果不可能,至少不要傷害。佛教叁類戒律的核心是對非暴力的根本承諾,也就是發心于對他人的關懷。
# 個人解脫的戒律(本章的主題)主要是約束身體和語言不要造成傷害。這個修行被稱爲“個人”,是因爲它提供了一個方式,能夠讓個人從佛法所稱的輪回,也就是從生、老、病、死的反複輪轉中,向前超越。
# 所謂菩薩的戒律就是指對他人關懷的戒律,主要的修行就是避免讓自己陷入到自私中。對修行菩薩戒律的人而言,主要的重點就是避免對自我的珍戀,同時也避免身、語、意的邪惡行爲。
# 密續的戒律集中于特殊的觀想技術,也就是觀想一個全然發展的身心,來有效地幫助他人。它提供一套方法來克製並轉化我們有限的身心覺受,讓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是內耀著智慧和慈悲。
個人解脫的戒律
個人解脫的修行戒律必須具備自我覺察,也就是避免身體、語言的行爲對他人造成傷害。這表示要揚棄佛法所謂的十惡。身體的惡業包括了殺、盜及邪淫;語言的惡業包括了妄語、兩舌、惡言及绮語;意的惡業包括貪欲、嗔念及邪見。
由于動機是在行爲之前,因此控製動機是避免沖動和可能濫用的身體及語言行爲的最好方法。當你突然想要一樣東西,不考慮任何後果就去獲取,你的欲望正在沖動地呈現自己,而缺乏任何省思。在日常修行當中,你學習持續檢驗自己的動機。
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有一位年輕的老師林仁波切總是非常嚴厲,他從來不笑,這十分困擾我。借由好奇他爲什麼這麼沒有幽默感,我越來越深入地檢視自己的內心在想什麼,這讓我對自己的動機建立了自我省察。當我二十歲出頭時,林仁波切完全改變了,我們在一起時,他總是笑容滿面。
個人解脫戒律的有效修行,全然依賴長期而健全的動機。比方說,一個人出家爲僧或尼,不應該是爲了逃避賺取衣食的世間工作;此外,僅爲了試圖逃避生命中的困難,也不足以讓人這麼做。爲了這麼微不足道的目的而發心,將無法從輪回中得到解脫,而從輪回中解脫正是修持個人解脫戒律的究竟原因。
這可以從佛陀的生平故事得到印證。有一天,釋迦牟尼溜出宮牆外去體驗人生,他首次看到了一個病人、一位老人及一具屍體。由于深深感受到病、老和死亡的苦,他認識到世間的生活是沒有意義的。後來受到了幾位宗教修行者的啓發,佛陀向往一種可能更高、更有意義的心靈生活。這時他逃離皇宮,遠離凡夫的生活,去追尋他的願景。
這教導了我們什麼呢?就像佛陀一樣,我們應該借由關切輪回之苦與告別暫時性的散亂,而開始有所行動。受到這種新態度的影響,當我們厭離、舍棄輪回,以及借由避免十種惡業來立誓修行純正行爲時,我們必須遵守一套戒律的系統。
四聖谛
爲了讓我們從輪回中解脫,我們需要了解輪回的本質。我們需要(一)知道苦的特定類型,(二)發覺那些苦的原因,(叁)看看是否能遣除那些苦的原因,然後(四)決定應該修行什麼。因此,“出離心”至少涉及了對于四聖谛的部分了解。
一、苦的真相(苦谛)
二、苦的真實來源(集谛)
叁、苦及其來源的真實止滅(滅谛)
四、實現真實止滅的真實道路(道谛)
佛陀第一次弘法時所教導的四聖谛順序就如以上所列,然而,此一順序並未反映出這些真相是如何産生的。在時間的順序上,第二聖谛(集谛,苦的真實來源)是在第一聖谛(苦谛,苦的真相)之前;同樣地,第四聖谛(道谛,修行的道路)必須在第叁聖谛(滅谛,苦的止滅)成就之前。然而,佛陀教導四聖谛是依照修行的順序,而不是依照它們産生的順序。
在修行中,你首先要確認苦的範疇,了解到這樣的生命類型是受困于悲慘,這自然會加深你想從痛苦中解脫的願望。當你像佛陀般認知到苦是什麼時,你接著就會發現它的原因,也就是苦的來源是什麼。就像一個醫師首先診斷病情,你在治療痛苦之前,必須了解到苦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直到你確定了痛苦的來源,你才能了解到它是可以被止滅的。並且,如果不能夠確定了解苦是有可能被終止,你或許會認爲此修行道路只是一個沒有結果的苦難。然後,你會尋求真實的道路來實證真實的止滅。這就是爲什麼佛陀以修行的順序提出四聖谛。
我將在此討論第一聖谛,在第叁章中討論另外叁個聖谛。
第一聖谛:苦
苦就像是我們所罹患的疾病。爲了尋求治療,我們必須小心確認疾病的整體範疇,也就是痛苦、變易,以及遍滿的製約條件。
一、有一種苦是完全顯露出來的痛,我們可以就這樣認識…
《修行的第一堂課(傑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