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的第一堂課(傑仁波切)▪P2

  ..續本文上一頁女都會受苦。所以說,仁慈是心理和平的基本條件。在以下的內容裏,你們將會發現,成就快樂幸福生活的主要方法,就是在每日的修行中訓練自己的心,以減弱心中負面的態度,增強心中正面的態度。

  最大的問題是我們能否修行仁慈和祥和。我們許多的問題根源于一些態度,像是不計代價地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我從自己的經驗得知,這些態度是可以改變的,人心是可以進步的。雖然人的心無色無形,並且有時是軟弱的,但是它能夠變得比鋼鐵還堅強。爲了訓練心智,我們必須運用煉鋼所需的耐心和決心。如果你用強大的意志力和自製力來練習改進自己的心,不論一開始碰到多少困難,仍然能夠不斷地嘗試,那麼你將會成功。透過耐心、練習及時間,改變終將到來。

  不要放棄。如果你從一開始就悲觀,是不可能成功的。如果你心存希望和決心,你將總是能夠達到某種程度的成功。是否能蠃得金牌並不重要,你已經竭盡全力才是最重要的。

  相互依賴

  現今世界上大多數地方,都是由電子通訊網絡和立即資訊連結起來的。在二十一世紀,全球經濟已經使得各個國家及其人民極度依賴彼此。在古代,國與國之間並不需要貿易。今日,讓自己依然孤立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國與國之間無法互相尊敬,必定會出現問題。雖然貧國與富國之間的問題已經亮起了警示燈,而且這些國家當中更貧者與更富者之間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但是這些經濟沖突能夠借由更爲強壯的全球性互相依賴責任感而愈合。一個國家的人民必須把其他國家的人民視爲自己的兄弟姐妹,認爲他們的家鄉同樣應該得到進步。

  盡管世界領袖盡心努力,危機仍然不斷爆發。戰爭殺死無辜的人民,老人、小孩持續不斷地死亡。許多參與戰爭的軍人並非自願去打仗;這些無辜的軍人經曆了真正的苦難,令人感到非常悲傷。大國的廠商販賣軍火——成千上萬的武器和彈藥——煸動著暴力;但是,比槍彈或炸彈更危險的是憎恨、缺乏慈悲、缺乏對他人權利的尊敬。只要是憎恨存在于人心中,真正的和平是不可能的。

  我們必須盡己所能來停止戰爭,並且去除世界上所有的核子武器。我訪問過廣島,看到了第一顆原子彈實際爆發的地點,聆聽了當地幸免者的故事,我心中深受感動。多少人在一刹那中死亡!還有更多的人在一刹那中受傷!核子戰爭創造出多少的痛苦和毀滅!但是我們注意一下,現在多少錢又花在發展這些大型毀滅性武器上。這是一件令人震驚的事,也是一種無法計數的恥辱。

  科學和科技的進步帶給人類非常多的好處,但並不是沒有代價的。舉例而言,當我們享受著噴射機的發展,可以方便地旅遊全世界時,卻又創造出具有龐大毀滅力的武器。不論自己的國土多麼美麗或者多麼遙遠,許多人持續生活在擔憂一種非常真實的恐嚇當中:成千上萬的核彈瞄准目標,准備出擊。然而按鈕的是人類,因此應該負起最大究竟責任的就是人類的意圖。

  達成長期和平的唯一方法,就是透過彼此的信賴、尊敬、愛及仁慈。這是唯一的辦法。世界強權試圖透過軍備競賽——無論是核子、化學、生物或傳統武裝——來戰勝彼此,不過這些都只有反效果。一個充滿憎恨和憤怒的世界,怎麼可能達到真正的和平?如果沒有內在和平,外在和平則是不可能的。以外在解決方式來努力運用是高貴的,但只要是人們心中有憎恨和憤怒,這些方案就不可能得以成功地實行。我們必須從這裏,也就是人心,開始做深度的轉化。就個人而言,我們必須努力改變我們情感所依賴的基本觀點。這只能透過訓練來達成,我們要開始修行,目標是逐漸重新調整我們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惡劣的世局呼喚我們行動。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要在人性共同的深處努力幫忙。不幸地,人性也經常因爲捍衛意識形態而被犧牲。這絕對是錯誤的。政治體製和製度事實上應該是造福人群,但是,就像金錢一樣,它們可以控製我們,而不是爲我們做事。如果我們用溫暖的心和耐性去考慮他人的觀點,透過平靜的討論來交換意見,那麼我們將會找到彼此的共同點。我們有責任,發自于對人類的愛和慈悲,在不同的國家、意識形態、文化、族群,以及經濟和政治體系當中,尋找和諧。當我們能夠真正領悟到全人類的一體性,我們尋找和平的動機就會增強。就最深層面而言,我們確實是兄弟姐妹,因此我們必須承擔彼此的痛苦。爲了彼此的幸福而互相尊敬、信任及關懷,是我們對于持續世界和平的最佳希望。

  當然,國家領袖們在這一方面負有特殊的責任,但是每一個人,不論有何種宗教信仰,都必須采取主動。正因爲你是人,試圖得到快樂,避免痛苦,所以你是這個星球的一份子。我們大家都有責任去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

  爲了要成就一種友善的態度、一顆溫暖的心、對他人權利的尊敬,以及對他人福祉的關懷,你必須訓練自己的心。在本書中,我將說明西藏傳統中一系列的修行方式,來幫助大家達成這些目標,每日修行的最主要目標,就是要培養慈悲和平靜的態度。這種心理狀態對現今的社會特別重要,因爲它能夠在不同國家、種族,以及來自各種宗教、政治及經濟體系的人們之間,創造出真正的和諧。

  創造和諧

  我們在家庭裏,國家中及世界上所需的和諧及友誼,只能夠透過悲憫和仁慈來達成。借由以關懷和尊敬的態度互相幫忙,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解決許多問題。和諧是無法在不信任、作弊、威脅及惡性競爭的氣氛中發展。透過威脅和暴力而獲致的成功,充其量只是暫時性的,而其中所得到的些許收獲,只會製造出新的問題。這就是爲什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巨大的人類悲劇之後,不到幾十年的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又多了幾百萬人死亡。假如我們檢視人類長遠曆史中的憎恨和憤怒,將會發覺我們明顯地需要一個更好的方式。只有透過真正和平的方法——不僅是和平的言語,還有和平的心智——我們才能夠解決我們的問題。如此一來,我們將能夠造就一個更好的世界。

  這可能嗎?人類之間的爭吵、欺騙及威脅,已經讓我們陷入現今的狀況中。現在,我們需要在新的修行中訓練自己,以找到出口。這或許看似不切實際,甚至理想化,但是我們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替代慈悲,來認清人類價值和人性的一體性。這是達成永續幸福快樂的唯一方法。

  我以這種“一體性”的感覺走訪世界各國。我訓練自己的心已有數十年了,所以當我會見來自不同文化的人,並不會感覺到有任何隔閡。我深信,即使我們來自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政治、經濟體系,我們基本上是一樣的。我認識的人越多,我越是確信,以了解和尊敬爲根據的共同人性,可以做爲我們行爲實際而有效的基礎。不論我走到哪裏,我談的就是這個。我相信修持慈悲和愛,也就是真正去感受四海之內皆兄弟,乃至宇宙性的宗教。不論你是佛教、基督教徒、回教徒或者印度教徒,甚至于沒有宗教信仰,都沒有什麼關系。有關系的是,你能否感受到自己與人類是一體的。

  你同意嗎?你認爲這是無稽之談嗎?我並非他人所稱呼的“法王”,我只是一個佛教僧侶。我所說的,來自我自己的修行,而這是有限的。不過,我確實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想法,尤其是面對困境的時候。當然,有時我會失敗,有時我會煩躁,偶爾我會說出嚴厲的字眼,不過一旦如此,我立刻會感覺到“這是不對的”。我會如此感覺,是因爲我已經內化了慈悲和智慧的修行,它們是本書的核心。在我自己的生活中,這些日常修行是非常有用的。所以說,因爲我知道你和我有著類似的心情,于是我提供這些修行與你們分享。

  在國外生活的日子裏,我的心靈修行提供了我一種看法,讓我能夠持續尋找問題的解答,而不會忘記事實:我們都是人,因爲錯誤的觀念而被導入歧途,並且也因爲共同的聯系而結合在一起,爲進步做好准備。

  這讓我明白,擁有慈悲、平靜及內省的視野,對于日常生活是必要的,而且必須在日常修行中就加以培養。麻煩必定會來,因此培養正確的態度是很重要的。憤怒減弱我們分辨是非的能力,而分辨是非的能力是人類最高特質之一。這種能力一旦喪失,我們就會迷失。我們必須強烈回應生活中的某些狀況,但我們可以不必憤怒。憤怒是沒有必要的,也毫無價值。

  我把“慈悲”稱爲“全球必要糧食”。凡是人都追求快樂,不要痛苦。對全人類來說,心中的平靜是一個基本需求。對于各行各業的人,無論是政治家、工程師、科學家、家庭主婦、醫師、教師、律師而言,建立一種健康、慈悲的動機,乃是心靈成長的基礎。

  本書導覽

  在以下的章節裏,我將說明一些特定的佛法修行技巧。這些技巧讓我們能夠努力克服佛教徒所思考的有關衆生與事物如何存在的錯誤觀念,並且因此而獲得內心平靜,以及更大的慈悲能量。從佛教的觀點而言,這就是證悟之道。然而,每個人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運用本書中任何特定的步驟,來幫助自己。

  本書分爲六部分。在第一部分“基礎”中,把佛陀的故事當做是有意義生活的一個指引。在此,我介紹心靈修持的叁種面向:戒律、專注的禅定、智慧,它們是本書的首要主題。在第二部分的“修行戒律”中,我說明兩類型的戒律:重新定位身體和言語行爲,讓自己不要再傷害他人,以及培養對他人的深度關懷。在第叁部分“修行專注的禅定”中,我說明如何達成心念的集中,以及如何在有壓力的狀況裏恢複平靜。接著在第四部分“修行智慧”中,談論一個困難但豐富的主題,也就是相互依存的現起和空性。在此,我們會更深入佛教思想,思考心與其究竟本性之間的差異。在第四部分中,我希望借由說明現象與實相之間的相容性,來澄清所有關于佛教是某種虛無主義或悲觀主義的想法。

  以上這些對于戒律…

《修行的第一堂課(傑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