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順的如來藏思想之研究──印順如來藏學及其在對比研究中的特義(賴賢宗)▪P2

  ..續本文上一頁伽行學派的存有學與知識論之研究》(Existence and Enlightenment in Lankâvatâra-sûtra: A Study in the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of the Yogâcâra School of Mahâyâna Buddhism)一書,闡釋了《楞伽經》所包含佛教存有學的如來藏叁義,並論述了佛教的認識論的立場所提出的知識批判與聖智解脫的主體根基轉化之可能性。 蘇通的此書在《楞伽經》的研究上立下了一個裏程碑,此書不僅批判地撿視了此前的如來藏說的研究, 對于佛教存有學的如來藏叁義[12] 以及如來藏說向空如來藏說的轉化過程[13] 也有較清楚的說明,也從瑜伽行派的解脫學立場整合了中觀學的知識批判[14] 和禅修中關于主體轉化的論述。[15]藉此,吾人得以在進一步的研究當中,對《楞伽經》中的佛性做爲聖智 (悟) 的存在根據與聖智 (悟) 做爲佛性的認知根據的诠釋循環,以及對《楞伽經》的“從本體诠釋學到超存有學”[16]的脈動得到更清楚的解明。

  蘇通的書所抉擇出的《楞伽經》的如來藏的叁義:

  (1) 胎藏 (Tathâgata-garbha as Embryo)

  (2) 庫藏 (Tathâgata-garbha as Womb or Matrix)

  (3) 法身 (Tathâgata-garbha as dharmakâya)

  此叁義分述之: (a) 如來藏作爲“胎藏”的意思是指衆生身中皆有內藏的如來法身,像胎兒一樣,逐漸可以長大成爲如來,這是指成佛的可能性以胎藏義的佛性如來藏爲其存在根據,這是指“可能性”而言;(B) 如來藏作爲“庫藏”的意思是指如來藏在衆身身中是一切清淨法和雜染法的庫藏,這是指“現實性”而言;© 如來藏作爲“法身”的意思是說,如來藏是空如來藏,畢竟平等,究竟無染,這是指“必然性”而言。[17]

  蘇通的書所抉擇出的楞伽經的如來藏的叁義,可以和早期如來藏說的《不增不減經》的叁法做一個對比研究,若對應起來,可視爲如來藏說的基本模型。一切衆生皆具如來藏,《不增不減經》用衆生界叁種法進一步描述了如來藏,“叁種法”爲 (1) 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 (2) 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不清淨法 (3) 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並使用了衆生界即如來藏即法身的公式。[18]排比如下:

  《楞伽經》 (蘇通解) 《不增不減經》

  (a) 如來藏作爲“胎藏”- (1) 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 -就可能性而言

  (B) 如來藏作爲“庫藏”- (2) 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不清淨法 -就現實性

  而言

  © 如來藏作爲“法身”- (3) 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 -就必然性而言

  以上叁義的對比當中,較爲不同的是第二個環節。蘇通的書所抉擇出的楞伽經的如來藏的第二義“如來藏作爲庫藏”,是指含攝淨法與染法的庫藏而言,而《不增不減經》的“如來藏本際不相應及煩惱不清淨法”則專指染法而言。但若就其皆就“現實性”而言,則二者都是相同的。

  原始如來藏說的基本诠釋模型: 探索早期如來藏說的叁經一論 (《如來藏經》、《不增不減經》、《勝鬘經》和《寶性論》) 的原始模型: 共通于《勝鬘經》、《寶性論》的原始如來藏說的基本诠釋模型是下列的藏之叁義“法身如來藏、無量煩惱所藏如來藏 (隱覆藏)、胎藏如來藏”,蘇通認爲此中的藏之叁義各有其強調的重點的不同: (1) 法身如來藏是強調其究竟平等,(2) 無量煩惱所藏如來藏 (隱覆藏) 是強調如來藏的被動性和消極性, (3) 胎藏如來藏是強調如來藏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胎兒般在成長的曆程當中。

  高崎直道和韋曼對這叁義的分析在大體上是一致的。高崎直道和韋曼 (Alex Wayman) 也由如來藏的上述叁義論述了如來藏說在早期形成時的基本模型,尤其是偏重于《勝鬘經》、《寶性論》的如來藏叁義的解釋。[19]可以說,如來藏叁義的基本模型存在于《勝鬘經》、《寶性論》,此一義殆爲無疑,此爲高崎直道和韋曼所確定。但是,高崎直道並未比較《寶性論》與《佛性論》的如來藏叁藏義之不同,如下文所述之印順所曾做出者。韋曼是《勝鬘經》的首位英譯者與诠釋者,蘇通在檢討韋曼的翻譯之時,蘇通將《勝鬘經》所說的“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對等于上述如來藏叁義 (庫藏、胎藏、法身藏) 。[20]

  2.印順如來藏學關于如來藏叁義之诠釋的特殊貢獻

  如來藏叁義爲貫通于許多如來藏論典與唯識論典的共同理論。《佛性論》著重于闡明如來藏叁義爲如來藏說的基本結構,如來藏叁義影響了後世的叁種佛性的佛性論,並衍爲如來藏五義之說。本節討論如來藏叁義的基本結構及其相關課題,在印順與其他學者的相關學者 (Sutton、Waymann、高崎直道) 的對比中,強調印順如來藏學之特殊貢獻。此一印順如來藏學之特殊貢獻可分叁點加以诠釋:

  (1) 印順認爲如來藏說的叁因叁種佛性之說,是從《瑜伽論》的叁持說而來

  (2) 印順闡釋了《佛性論》與《寶性論》的叁藏說的差異之處及其原因

  (3) 印順闡釋了如來藏之五藏義之異解

  底下分別說明這叁點印順如來藏學之特殊貢獻。

  2.1 印順認爲如來藏說的叁因叁種佛性之說,是從《瑜伽論》的叁持說而來

  印順認爲《佛性論》的如來藏說的叁因叁種佛性之說,是從《瑜伽論》的叁持說而來。筆者以爲,我們可以把這個闡釋當做是將叁種佛性之中國真常心學的教義溯源于早期的唯識論典的一次嘗試,這是將真常佛學的佛性論去存有學化,轉而以能修持的主體爲重心。印順就此于《如來藏說之研究》指出:

  《佛性論》的叁因說,是參照《瑜伽論》〈菩薩地〉的叁持而改寫的,如《瑜伽論》說:“雲何名持?謂諸菩薩自乘種性,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是名爲持”。持 (adhara) 是所依止、所建立的意義,也就是因 (hetu)。菩薩的自乘種性,是菩薩的堪任性持;初發菩提心,是菩薩行加行持;一切所行菩提分法,是菩薩所圓滿的大菩提持。叁持與《佛性論》的叁因,次第相同,但《佛性論》改《瑜伽論》的種性 (gotra) – 種子 (bija) 爲真如 (tathata),真如爲如來藏的別名。由于以真如性爲應得因,所以說:“應得因中具有叁性: 一、住自性性 (不淨位), 二、引出性 (淨不淨位) 叁、至得性 (清淨位)。”這樣,《瑜伽論》的叁持說,成爲如來藏說的叁因叁種佛性了。[21]

  印順以爲:《瑜伽師地論》的叁持 (堪任性持、行加行持、大菩提持) 就是《佛性論》的叁因佛性說的思想雛型。在《瑜伽師地論》 中,菩薩的自乘種性是菩薩的“堪任性持”;初發菩提心,是菩薩“行加行持”;一切所行菩提分法,是菩薩所圓滿的“大菩提持”。叁持與《佛性論》的叁因在次第上是相同的;但是“叁持”是就菩薩的行持而言,而“叁因佛性”之佛性存有學而論,這是將素樸的修持的理論將之神秘化和存有學化了。

  在此,印順的論述之策略在于將真常佛學的佛性論去存有學化,轉而以能修持的主體爲重心。印順的此一論述策略一直貫串到他晚年的《修定--修心與唯心

  秘密乘》,在此,印順指出“定的修持”是後來的心性本性說與佛界思想的來源,“修定 - 修心,引起了“心性本淨”,“唯心所作” (“唯識所現”) 的二大思想相結合”,[22]這亦是將真常佛學的佛性論去存有學化,回到能修持的主體爲重心,來重新思考如來藏說的理論根源。

  2.2 印順闡釋了《佛性論》與《寶性論》的叁藏說的差異之處及其原因

  印順的《如來藏之研究》第六章〈如來藏學之主流〉討論以《寶性論》爲主的早期如來藏說,第七章〈瑜伽學派之如來藏說〉則主要討論了真谛佛學。在此,印順的如來藏說之相關研究很重視真谛譯的《佛性論》的研究,以之爲中心做出許多重要的比較研究。這可能是因爲 (1)《佛性論》被認爲是《寶性論》的增刪異譯本,而宇井伯壽以降的如來藏說研究重視《寶性論》,將之視爲早期如來藏說的叁經一論之理論的集大成者,因此《佛性論》的研究也連帶著受到重視;(2) 《佛性論》著重于闡明如來藏叁義爲如來藏說的基本結構,此種如來藏叁義的理論雛形見于早期如來藏說,並影響了後世的叁種佛性的佛性論,例如《大涅槃經》和天臺圓教所論的圓伊叁點的叁種佛性之說,因此若要整理如來藏說之思想發展,那麼,《佛性論》的叁藏說是一個很好的介面;(3) 真谛學融合了如來藏說與唯識學,在如來藏思想和唯識學之發展上有其重要性,而《佛性論》就是一部相關的重要論典。

  印順重視真谛學的研究,這也爲如來藏說別開生面,因爲真谛的佛學诠釋表現于他自己所譯的論釋之中,而這些釋論多只存在于漢語藏經,所以相對而言的研究亦較少。印順的真谛學研究提出了不同于宇井伯壽等人的見解。

  印順藉由對于真谛譯的《佛性論》的研究來厘清如來藏說的相關困難,印順雖未闡明自己的論述策略,但卻可整理如下: (1) 比較《佛性論》與《寶性論》的叁藏說,強…

《印順的如來藏思想之研究──印順如來藏學及其在對比研究中的特義(賴賢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