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顺的如来藏思想之研究──印顺如来藏学及其在对比研究中的特义(赖贤宗)▪P2

  ..续本文上一页伽行学派的存有学与知识论之研究》(Existence and Enlightenment in Lankâvatâra-sûtra: A Study in the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of the Yogâcâra School of Mahâyâna Buddhism)一书,阐释了《楞伽经》所包含佛教存有学的如来藏三义,并论述了佛教的认识论的立场所提出的知识批判与圣智解脱的主体根基转化之可能性。 苏通的此书在《楞伽经》的研究上立下了一个里程碑,此书不仅批判地捡视了此前的如来藏说的研究, 对于佛教存有学的如来藏三义[12] 以及如来藏说向空如来藏说的转化过程[13] 也有较清楚的说明,也从瑜伽行派的解脱学立场整合了中观学的知识批判[14] 和禅修中关于主体转化的论述。[15]藉此,吾人得以在进一步的研究当中,对《楞伽经》中的佛性做为圣智 (悟) 的存在根据与圣智 (悟) 做为佛性的认知根据的诠释循环,以及对《楞伽经》的“从本体诠释学到超存有学”[16]的脉动得到更清楚的解明。

  苏通的书所抉择出的《楞伽经》的如来藏的三义:

  (1) 胎藏 (Tathâgata-garbha as Embryo)

  (2) 库藏 (Tathâgata-garbha as Womb or Matrix)

  (3) 法身 (Tathâgata-garbha as dharmakâya)

  此三义分述之: (a) 如来藏作为“胎藏”的意思是指众生身中皆有内藏的如来法身,像胎儿一样,逐渐可以长大成为如来,这是指成佛的可能性以胎藏义的佛性如来藏为其存在根据,这是指“可能性”而言;(B) 如来藏作为“库藏”的意思是指如来藏在众身身中是一切清净法和杂染法的库藏,这是指“现实性”而言;© 如来藏作为“法身”的意思是说,如来藏是空如来藏,毕竟平等,究竟无染,这是指“必然性”而言。[17]

  苏通的书所抉择出的楞伽经的如来藏的三义,可以和早期如来藏说的《不增不减经》的三法做一个对比研究,若对应起来,可视为如来藏说的基本模型。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不增不减经》用众生界三种法进一步描述了如来藏,“三种法”为 (1) 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 (2) 如来藏本际不相应体及烦恼不清净法 (3) 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并使用了众生界即如来藏即法身的公式。[18]排比如下:

  《楞伽经》 (苏通解) 《不增不减经》

  (a) 如来藏作为“胎藏”- (1) 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 -就可能性而言

  (B) 如来藏作为“库藏”- (2) 如来藏本际不相应体及烦恼不清净法 -就现实性

  而言

  © 如来藏作为“法身”- (3) 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 -就必然性而言

  以上三义的对比当中,较为不同的是第二个环节。苏通的书所抉择出的楞伽经的如来藏的第二义“如来藏作为库藏”,是指含摄净法与染法的库藏而言,而《不增不减经》的“如来藏本际不相应及烦恼不清净法”则专指染法而言。但若就其皆就“现实性”而言,则二者都是相同的。

  原始如来藏说的基本诠释模型: 探索早期如来藏说的三经一论 (《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胜鬘经》和《宝性论》) 的原始模型: 共通于《胜鬘经》、《宝性论》的原始如来藏说的基本诠释模型是下列的藏之三义“法身如来藏、无量烦恼所藏如来藏 (隐覆藏)、胎藏如来藏”,苏通认为此中的藏之三义各有其强调的重点的不同: (1) 法身如来藏是强调其究竟平等,(2) 无量烦恼所藏如来藏 (隐覆藏) 是强调如来藏的被动性和消极性, (3) 胎藏如来藏是强调如来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胎儿般在成长的历程当中。

  高崎直道和韦曼对这三义的分析在大体上是一致的。高崎直道和韦曼 (Alex Wayman) 也由如来藏的上述三义论述了如来藏说在早期形成时的基本模型,尤其是偏重于《胜鬘经》、《宝性论》的如来藏三义的解释。[19]可以说,如来藏三义的基本模型存在于《胜鬘经》、《宝性论》,此一义殆为无疑,此为高崎直道和韦曼所确定。但是,高崎直道并未比较《宝性论》与《佛性论》的如来藏三藏义之不同,如下文所述之印顺所曾做出者。韦曼是《胜鬘经》的首位英译者与诠释者,苏通在检讨韦曼的翻译之时,苏通将《胜鬘经》所说的“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对等于上述如来藏三义 (库藏、胎藏、法身藏) 。[20]

  2.印顺如来藏学关于如来藏三义之诠释的特殊贡献

  如来藏三义为贯通于许多如来藏论典与唯识论典的共同理论。《佛性论》着重于阐明如来藏三义为如来藏说的基本结构,如来藏三义影响了后世的三种佛性的佛性论,并衍为如来藏五义之说。本节讨论如来藏三义的基本结构及其相关课题,在印顺与其他学者的相关学者 (Sutton、Waymann、高崎直道) 的对比中,强调印顺如来藏学之特殊贡献。此一印顺如来藏学之特殊贡献可分三点加以诠释:

  (1) 印顺认为如来藏说的三因三种佛性之说,是从《瑜伽论》的三持说而来

  (2) 印顺阐释了《佛性论》与《宝性论》的三藏说的差异之处及其原因

  (3) 印顺阐释了如来藏之五藏义之异解

  底下分别说明这三点印顺如来藏学之特殊贡献。

  2.1 印顺认为如来藏说的三因三种佛性之说,是从《瑜伽论》的三持说而来

  印顺认为《佛性论》的如来藏说的三因三种佛性之说,是从《瑜伽论》的三持说而来。笔者以为,我们可以把这个阐释当做是将三种佛性之中国真常心学的教义溯源于早期的唯识论典的一次尝试,这是将真常佛学的佛性论去存有学化,转而以能修持的主体为重心。印顺就此于《如来藏说之研究》指出:

  《佛性论》的三因说,是参照《瑜伽论》〈菩萨地〉的三持而改写的,如《瑜伽论》说:“云何名持?谓诸菩萨自乘种性,最初发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是名为持”。持 (adhara) 是所依止、所建立的意义,也就是因 (hetu)。菩萨的自乘种性,是菩萨的堪任性持;初发菩提心,是菩萨行加行持;一切所行菩提分法,是菩萨所圆满的大菩提持。三持与《佛性论》的三因,次第相同,但《佛性论》改《瑜伽论》的种性 (gotra) – 种子 (bija) 为真如 (tathata),真如为如来藏的别名。由于以真如性为应得因,所以说:“应得因中具有三性: 一、住自性性 (不净位), 二、引出性 (净不净位) 三、至得性 (清净位)。”这样,《瑜伽论》的三持说,成为如来藏说的三因三种佛性了。[21]

  印顺以为:《瑜伽师地论》的三持 (堪任性持、行加行持、大菩提持) 就是《佛性论》的三因佛性说的思想雏型。在《瑜伽师地论》 中,菩萨的自乘种性是菩萨的“堪任性持”;初发菩提心,是菩萨“行加行持”;一切所行菩提分法,是菩萨所圆满的“大菩提持”。三持与《佛性论》的三因在次第上是相同的;但是“三持”是就菩萨的行持而言,而“三因佛性”之佛性存有学而论,这是将素朴的修持的理论将之神秘化和存有学化了。

  在此,印顺的论述之策略在于将真常佛学的佛性论去存有学化,转而以能修持的主体为重心。印顺的此一论述策略一直贯串到他晚年的《修定--修心与唯心

  秘密乘》,在此,印顺指出“定的修持”是后来的心性本性说与佛界思想的来源,“修定 - 修心,引起了“心性本净”,“唯心所作” (“唯识所现”) 的二大思想相结合”,[22]这亦是将真常佛学的佛性论去存有学化,回到能修持的主体为重心,来重新思考如来藏说的理论根源。

  2.2 印顺阐释了《佛性论》与《宝性论》的三藏说的差异之处及其原因

  印顺的《如来藏之研究》第六章〈如来藏学之主流〉讨论以《宝性论》为主的早期如来藏说,第七章〈瑜伽学派之如来藏说〉则主要讨论了真谛佛学。在此,印顺的如来藏说之相关研究很重视真谛译的《佛性论》的研究,以之为中心做出许多重要的比较研究。这可能是因为 (1)《佛性论》被认为是《宝性论》的增删异译本,而宇井伯寿以降的如来藏说研究重视《宝性论》,将之视为早期如来藏说的三经一论之理论的集大成者,因此《佛性论》的研究也连带着受到重视;(2) 《佛性论》着重于阐明如来藏三义为如来藏说的基本结构,此种如来藏三义的理论雏形见于早期如来藏说,并影响了后世的三种佛性的佛性论,例如《大涅槃经》和天台圆教所论的圆伊三点的三种佛性之说,因此若要整理如来藏说之思想发展,那么,《佛性论》的三藏说是一个很好的介面;(3) 真谛学融合了如来藏说与唯识学,在如来藏思想和唯识学之发展上有其重要性,而《佛性论》就是一部相关的重要论典。

  印顺重视真谛学的研究,这也为如来藏说别开生面,因为真谛的佛学诠释表现于他自己所译的论释之中,而这些释论多只存在于汉语藏经,所以相对而言的研究亦较少。印顺的真谛学研究提出了不同于宇井伯寿等人的见解。

  印顺藉由对于真谛译的《佛性论》的研究来厘清如来藏说的相关困难,印顺虽未阐明自己的论述策略,但却可整理如下: (1) 比较《佛性论》与《宝性论》的三藏说,强…

《印顺的如来藏思想之研究──印顺如来藏学及其在对比研究中的特义(赖贤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