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順的如來藏思想之研究──印順如來藏學及其在對比研究中的特義(賴賢宗)▪P3

  ..續本文上一頁調《佛性論》已經融合了唯識學所說的“隱覆藏”,從而和《寶性論》有所不同;(2) 將《佛性論》所說的叁藏義和五藏義與其他真谛譯的論釋相比較,從而闡明了如來藏五藏義和叁藏義的諸種不同論述。

  印順先闡釋了“如來藏叁義說”在不同論典的異解。根據《佛性論》,明確地提出如來藏的叁義之名義爲:

  第一、所攝藏

  第二、隱覆藏

  第叁、能攝藏

  《寶性論》並未直接說出如來藏叁義,但是,印順整理相關文獻,以《寶性論》中所說“如來藏:究竟如來法身,不差別真如體相,畢竟定佛性體,于一切時、一切衆生身中皆無余盡”包含了如下的如來藏叁義的說法:

  《寶性論》的如來藏叁義:

  第一、如來法身─法身遍滿義

  第二、真如無差別(不差別真如)─真如無差別義

  第叁、畢竟定佛性─佛種性義[23]

  這裏的《佛性論》(《寶性論》) 所論的如來藏的叁義若對比于《楞伽經》 (蘇通解)[24],那麼,該將之排比爲:

  《佛性論》《楞伽經》 (蘇通解)

  一、所攝藏─如來藏作爲“庫藏”

  二、隱覆藏─如來藏作爲“胎藏”

  叁、能攝藏─如來藏作爲“法身”

  關于如來藏叁義的解釋,《佛性論》說:

  如來藏義有叁種應知。何者爲叁。一所攝藏,二隱覆藏,叁能攝藏。一所攝名藏者,佛說約住自性如如,一切衆生是如來藏。言如者有二義。一如如智,二如如境。並不倒故名如如。言來者,約從自性來。來至至得,是名如來。……一切衆生悉在如來智內,故名爲藏。如如境者,並爲如來之所攝持,故名所藏。衆生爲如來藏。……由此 (佛)

  果能攝藏一切衆生,故說衆生爲如來藏。……二、隱覆爲藏者,……如來性住道前時,爲煩惱隱覆,衆生不見,故名爲藏。……叁、能攝爲藏者,謂果地一切過恒沙數功德,住如來應得性時,攝之已盡[25]

  在與《寶性論》與《佛性論》的比較之下,印順闡釋《寶性論》與《佛性論》二者的叁藏義之對比如下。

  《佛性論》的叁藏說,與《寶性論》所說,如來藏有叁義相當。一、所攝藏: ……是《寶性論》第一“法身遍衆生”義。叁、能攝藏: ……是《寶性論》第二“衆生有如來種性”義。但二,隱覆爲藏義,約煩惱隱覆如來性 (界) 說。與《寶性論》第二“真如無差別”義不合。《佛性論》爲什麼不同?不能不說是受了《攝大乘論》的影響。[26]……

  《佛性論》以叁藏解釋如來藏,是比合阿賴耶叁藏的。在能攝藏、所攝藏以外,隱覆藏與執藏,是富有共同性的。

  從《佛性論》的〈顯體分〉可以明確的看出,真谛是以瑜伽學所說的,去解說、比附、充實如來藏學。而在無著、世親論,如《攝大乘論釋》中,處處引入如來藏說,這是比對異譯而可以明白的。真谛所傳述的,只有把握這一特色,才能得出正確的見解。如以爲真谛所傳,代表唯識古學,那是不能免于誤解的![27]

  比較《佛性論》的叁藏說與《寶性論》所說,一方面,就二者的相通之處而言,如來藏有叁義之說相通于二論,亦即,在第一義中,《佛性論》的“所攝藏”是《寶性論》“法身遍衆生”義 (法身遍滿義)。在第叁義中,《佛性論》的“能攝藏”是《寶性論》“衆生有如來種性”義 (佛種性義)。

  二方面,就二者的相異之處而言,《佛性論》與《寶性論》二論也有其差異,在如來藏的第二義中,隱覆爲藏義,是就煩惱隱覆如來性 (界) 來說,這則與《寶性論》“真如無差別義”不合。《佛性論》爲什麼有這裏的不同?印順認爲:這不能不說是《佛性論》受了唯識學的《攝大乘論》的影響。就此而言,印順指出“從《佛性論》的〈顯體分〉可以明確的看出,真谛是以瑜伽學所說的,去解說、比附、充實如來藏學”,印順的此一考察顯示了如來藏學和瑜伽學之相通。由此,我們可以進入下一節關于如來藏思想與唯識說的交涉的考察。

  2.3 印順闡釋了如來藏之五藏義之異解

  如來藏之叁藏義與五藏義之異解,在如來藏思想中是亟待厘清之事,印順在此亦有其特殊貢獻。印順的在此的論述策略是比較《佛性論》、真谛譯《攝大乘論釋》的相關論述。

  印順解釋了如來藏說的“五藏義”,首先,印順指出真谛譯的論釋曾經叁次引用了五藏義,分別整理如下:

  一、《攝大乘論釋》卷一,引五義來解說“一切法等依”的“界”,“阿黎耶識界,以解爲性,此界有五義。一體類義……二因義……叁生義,一切聖人所得法身,由信樂此界法門故得成就。四真實義……五藏義”。[28]

  二、《攝大乘論釋》卷一五,引五義來解說“法身含法界五義”;“欲顯法身含法界五義故,轉名法界。五義者,一性義……二因義……叁藏義,一切虛妄法所隱覆,非凡夫二乘所能緣故。四真實義……五甚深義”。[29]

  叁、《佛性論》卷二,引五義來解說如來藏“自體”的“如意功德性”。此處之五義爲“一如來藏,自性是其藏義;二者正法藏,因是其藏義;叁者法身藏,至得是其藏義;四者出世藏,真實是其藏義;五者自性清淨藏,以秘密是其藏義”。[30]

  印順指出如來藏五義的相關诠釋當中,關于《佛性論》的第叁“法身藏”的解說是五義中最不一致的,如我前所引用的原典,其中,《佛性論》卷二認爲“叁者法身藏,至得是其藏義”;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一認爲是“叁、生義,一切聖人所得法身,由信樂此界法門故得成就”;而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一五則認爲“叁、藏義,一切虛妄法所隱覆,非凡夫二乘所能緣故”。因此,《佛性論》和《攝大乘論釋》卷一對藏之五義中的第叁義之解說,皆認爲是“法身藏”;而《攝大乘論釋》卷一五則認爲藏之五義中的第叁義是“隱覆藏”,與《佛性論》論如來藏叁藏中的“隱覆藏”相同。印順說:

  3.法身藏 (dharma-kaya-garbha),藏是生義: 一切聖人所得的法身,由于信樂界性而得成就。《攝論釋》卷一五,解說爲:由于虛妄法所隱覆,所以凡夫、二乘都不見法身。這是“藏義”,與如來藏叁藏中的“隱覆藏”相同。《佛性論》所說又不同,也是約佛法身說的,但說佛性的成就佛果,所以說“至得是其義”。法身藏的解說,是五義中最不一致的。……真谛所說的如來藏,是隨順《寶性論》說的。但瑜伽學本義,是以真如解說如來藏的,在陳譯《攝大乘論釋》中,也還保留這一定義。[31]

  一方面,真谛所論的如來藏說是隨順《寶性論》而說法身藏。真谛所論的如來藏說是隨順《寶性論》說的,《寶性論》第二以法身藏爲“真如無差別”之義。瑜伽學本義,是以真如解說如來藏,如在真谛譯的《攝大乘論釋》中也還保留這一定義,如卷一說“四、真實義在世間不破,出世間亦不盡”。而真谛譯的《攝大乘論釋》卷一指出藏之五義的第叁義是“法身藏”,“叁、生義,一切聖人所得法身,由信樂此法門故得成就”。

  另一方面,真谛強調了“如來藏”是“隱覆藏”,在真谛譯的《攝大乘論釋》卷一五則以爲藏之五義的第叁義是“叁藏義,一切虛妄法所隱覆,非凡夫二乘所能緣故”,這裏的強調“隱覆藏”是通于《佛性論》所說的叁藏義之理論取向的。

  印順關于如來藏之五藏義之異解的闡釋,解明了真谛佛學的介于如來藏說與唯識學中間的性格,也說明了如來藏說在面對修持的問題之時,有需要從“法身藏”轉而重視“隱覆藏”的課題,從“隱覆藏”來作爲修持和理論的出發點,而這也就唯識學之論理的重點所在。從而對于如來藏之五藏義和叁藏義的解釋,也就有所不同了,因此,印順的相關诠釋,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如來藏說和唯識學的思想史發展和其系統理論的典範轉移。

  3. 對于如來藏叁義之相關诠釋的評價

  吾人若比較論述《佛性論》與《寶性論》的叁藏說,可進一步闡釋:我們可以將此如來藏叁義的基本模型向前推到《不增不減經》,《不增不減經》已討論了“法身即衆生界即如來藏”之表述,但是,《不增不減經》對如來藏叁義的基本模型的敘述如果比較起《勝鬘經》、《寶性論》還算是較爲粗慥的。《不增不減經》並未說明“叁法之間的辯證關系”,分下列二義而述之:

  (1) 胎藏義之如來藏同時是法身 (法身如來藏),依此,如來藏是空如來藏。

  (2) 胎藏義之如來藏是庫藏義之如來藏,亦即,是不空如來藏。

  此二義在《勝鬘經》和《寶性論》中才被清楚的說明,第二義指明了如來藏說在本體诠釋學進路 (如來藏不空),第一義指明了“超存有學”的向度 (空如來藏)。此二義在《楞伽經》中也得到說明,並結合到其所謂的如來禅當中。

  《不增不減經》已有“法身即衆生界即如來藏”之表述 ,《不增不減經》此一表述中的“如來藏”該指的是“胎藏如來藏”之一義,“衆生界”則指“庫藏義之如來藏”,“法身”則指“法身如來藏”,所以《不增不減經》的“法身即衆生界即如來藏”的表述正是上述如來藏叁義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就它們都是共同表達如來藏叁義而言《不增不減經》 的表述“法身即衆生界即如來藏”和《勝鬘經》、《寶性論》的“法身如來藏、無量煩惱所藏如來藏 (隱覆藏)、胎藏如來藏”是一致的。

  《不增不減經》尚未討論“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的辯證關系,未將如來藏與“空不空如來藏”的思想結合起來,[32]並未達到辯證的高度,從而解決空論易流于斷滅虛無的難題,這不能不說是《不增不減經》的缺點。到了 《勝鬘經》指出“不空如來藏是如來藏空智”,[33]才以相關論述闡明了“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的思想的辯證性。“不空如來藏是如來藏空智”,所以如來藏說在根本上必須不違于空義,否則即有流于外道神我之論的危機。

  印順的解釋“如來藏學的主流”即點出“如來藏說在根本上不違于空…

《印順的如來藏思想之研究──印順如來藏學及其在對比研究中的特義(賴賢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