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攝義應知。叁種者, 所謂叁因叁種佛性。叁因者。一、應得因。二、加行因。叁、圓滿因。應得因者,二空所顯真如。……應得因中具有叁性。一、住自性性。二、引出性。叁、至得性”。《佛性論》,大正藏第31冊, 頁794上。在《佛性論》卷四辯相分 <無變異品> 的另一處原典中,則將叁種佛性關連于佛的叁身: “佛性有兩種, 一者住自性性,二者引出性。諸佛叁身,依此叁身故得成就。爲顯自性故, 說地中寶藏譬。......爲約此兩因故,佛說叁身果。一者因住自性佛性, 故說法身......二者因引出佛性故說應身......叁者因引出佛性,複出化身”,大正藏,第31冊,頁808中、下。
關于《寶性論》與《佛性論》之相關討論請參照注宇井伯壽《寶性論研究》,第四章第二節專節之研究,頁366- 389,或中村瑞隆《梵漢對照 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華宇出版社,世界佛學名著譯叢,書序說第十叁節。
[36] 賴賢宗,〈如來藏思想與唯識學的交涉­ - 以真谛譯《佛性論》爲中心的比較研究〉,收于《國際佛學研究》,臺北,1991。
[37] 印順,《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臺北,1989年8月初版,正聞出版社,頁14。
[38]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18。
[39]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13。
[40]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14。
[41]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18-227。
[42] 玄奘譯,護法等造,《成唯識論》,卷一,大正叁十一冊,頁1,“今造此論爲于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生解爲斷二重障故。由我法執,二障俱生。若證二空,彼障隨斷。斷障爲得二勝果故。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故得大菩提。又爲開示謬執我法迷唯識者,令達二空,于唯識理,如實知故。複有迷謬唯識理者,或執外境如識非無。或執內識,如境非有。或執諸識,用別體同。或執離心無別心所。爲遮此等種種異執,令于唯識深妙理中得如實解,故作斯論。”
[43]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18。
[44]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16。
[45]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16。
[46]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20。
[47]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21。
[48]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22。
[49]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18。
[50]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23。
[51]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25。
[52]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26-227。
[53] 大正叁一.二四八上。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26引此文。
[54]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18。
[55] 參照賴賢宗,〈“轉依”二義之研究〉,收于賴賢宗著《如來藏與唯識學之交涉》,整理出版中。
[56] 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妙雲集上篇第七,頁61。在第63頁,印順比較了《大乘起信論》和“唯識學”所說的不同: “【本論】不像唯識者說,真如門只攝真如性,生滅門只攝 (刹那) 生滅有爲事。本論雖分二門,而二門是都能總攝一切法的”。
[57]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1。
[58]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147。
[59] 印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臺北,1989初版,頁8。
[60] 印順,《修定─修心與唯心
秘密乘》,頁24,印順也指出“但瑜伽行派興起時,如來藏思想流行已久,如來藏與心性本淨相結合,瑜伽行派是不能漠視的”。
[61] 高崎直道《如來藏思想 II》(京都,法藏館,1989),p,169-190 〈轉依 -awraya-parivrtti,awraya-paravrtti〉。 高崎直道上述論文發表後, Schmithausen 于1966年發表 Der Nirvava-Abschnitt in Veriscayasamgrahani der Yogacarabhumih 一文,對高崎直道的轉依二義的區分加以批判,以見于〈攝抉擇分〉之有余依、無余依之二涅槃地中之“轉依”之語的使用, 和高崎直道的轉依二義的相應使用加以對照論列,以證明“轉依”之兩種使用並無意義使用上的不同。我認爲: 轉依二義或許在經論上並非全然清晰地加以區別,但在哲學诠釋的當中,轉依有存有學和認識論的兩層義當是無疑的,而經論的作者在使用awraya-parivrtti,awraya-paravrtti 二語時,也部份地有對此二語的上述哲學義涵加以區分的理論意識。
[62] 宇井伯壽,《印度哲學研究》第六卷,頁536。
[63] 上田義文,《印度哲學研究》第六卷後之解說,頁833-834。
[64]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11。
[65]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189。
[66]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11。
[67]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11。
[68]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08。
[69] 印順,〈論叁谛叁智與賴耶通真妄〉,《鵝湖》第七十六期,1981 年10月號。
[70] 印順,《遊心法海六十年》,頁 38。
[71]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11。
[72] 賴賢宗,〈人間佛教的宗教社會學與現代性問題: 以太虛、印順的诠釋差異爲線索〉,發 表于《思與言》,1994年 3月。
[73] 印順,《中國禅宗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71,頁20。
《印順的如來藏思想之研究──印順如來藏學及其在對比研究中的特義(賴賢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