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顺的如来藏思想之研究──印顺如来藏学及其在对比研究中的特义(赖贤宗)▪P8

  ..续本文上一页摄义应知。三种者, 所谓三因三种佛性。三因者。一、应得因。二、加行因。三、圆满因。应得因者,二空所显真如。……应得因中具有三性。一、住自性性。二、引出性。三、至得性”。《佛性论》,大正藏第31册, 页794上。在《佛性论》卷四辩相分 <无变异品> 的另一处原典中,则将三种佛性关连于佛的三身: “佛性有两种, 一者住自性性,二者引出性。诸佛三身,依此三身故得成就。为显自性故, 说地中宝藏譬。......为约此两因故,佛说三身果。一者因住自性佛性, 故说法身......二者因引出佛性故说应身......三者因引出佛性,复出化身”,大正藏,第31册,页808中、下。

  关于《宝性论》与《佛性论》之相关讨论请参照注宇井伯寿《宝性论研究》,第四章第二节专节之研究,页366- 389,或中村瑞隆《梵汉对照 究竟一乘宝性论研究》,华宇出版社,世界佛学名着译丛,书序说第十三节。

  [36] 赖贤宗,〈如来藏思想与唯识学的交涉&shy; - 以真谛译《佛性论》为中心的比较研究〉,收于《国际佛学研究》,台北,1991。

  [37] 印顺,《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台北,1989年8月初版,正闻出版社,页14。

  [38]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18。

  [39]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13。

  [40]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14。

  [41]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18-227。

  [42] 玄奘译,护法等造,《成唯识论》,卷一,大正三十一册,页1,“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由我法执,二障俱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断障为得二胜果故。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故得大菩提。又为开示谬执我法迷唯识者,令达二空,于唯识理,如实知故。复有迷谬唯识理者,或执外境如识非无。或执内识,如境非有。或执诸识,用别体同。或执离心无别心所。为遮此等种种异执,令于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故作斯论。”

  [43]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18。

  [44]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16。

  [45]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16。

  [46]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20。

  [47]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21。

  [48]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22。

  [49]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18。

  [50]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23。

  [51]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25。

  [52]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26-227。

  [53] 大正三一.二四八上。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26引此文。

  [54]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18。

  [55] 参照赖贤宗,〈“转依”二义之研究〉,收于赖贤宗着《如来藏与唯识学之交涉》,整理出版中。

  [56] 印顺,《大乘起信论讲记》,妙云集上篇第七,页61。在第63页,印顺比较了《大乘起信论》和“唯识学”所说的不同: “【本论】不像唯识者说,真如门只摄真如性,生灭门只摄 (刹那) 生灭有为事。本论虽分二门,而二门是都能总摄一切法的”。

  [57]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1。

  [58]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147。

  [59] 印顺,《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台北,1989初版,页8。

  [60] 印顺,《修定─修心与唯心

  秘密乘》,页24,印顺也指出“但瑜伽行派兴起时,如来藏思想流行已久,如来藏与心性本净相结合,瑜伽行派是不能漠视的”。

  [61] 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 II》(京都,法藏馆,1989),p,169-190 〈转依 -awraya-parivrtti,awraya-paravrtti〉。 高崎直道上述论文发表后, Schmithausen 于1966年发表 Der Nirvava-Abschnitt in Veriscayasamgrahani der Yogacarabhumih 一文,对高崎直道的转依二义的区分加以批判,以见于〈摄抉择分〉之有余依、无余依之二涅槃地中之“转依”之语的使用, 和高崎直道的转依二义的相应使用加以对照论列,以证明“转依”之两种使用并无意义使用上的不同。我认为: 转依二义或许在经论上并非全然清晰地加以区别,但在哲学诠释的当中,转依有存有学和认识论的两层义当是无疑的,而经论的作者在使用awraya-parivrtti,awraya-paravrtti 二语时,也部份地有对此二语的上述哲学义涵加以区分的理论意识。

  [62] 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第六卷,页536。

  [63] 上田义文,《印度哲学研究》第六卷后之解说,页833-834。

  [64]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11。

  [65]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189。

  [66]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11。

  [67]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11。

  [68]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08。

  [69] 印顺,〈论三谛三智与赖耶通真妄〉,《鹅湖》第七十六期,1981 年10月号。

  [70] 印顺,《游心法海六十年》,页 38。

  [71]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11。

  [72] 赖贤宗,〈人间佛教的宗教社会学与现代性问题: 以太虚、印顺的诠释差异为线索〉,发 表于《思与言》,1994年 3月。

  [73] 印顺,《中国禅宗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71,页20。

  

《印顺的如来藏思想之研究──印顺如来藏学及其在对比研究中的特义(赖贤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