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來藏與中觀(談錫永)▪P2

  ..續本文上一頁TibetanArtsofLove中對吉祥法的介紹(SnowLion,1992)。

  甯瑪派的不敗尊者(蔣貢麥彭JamgonMiphaml946—1912)在《寶性論至尊彌勒教法義理》(Thegpachenporgyudblamahibstanbcoskyimchanrgyalmiphamshallunldeb)中,解釋爲甚麼甯瑪派的大中觀見實爲正見。這即是對宗喀巴大士破爲“太過”的答辯。

  尊者據《不增不減經》,說欲于如來藏中去除那已存在的煩惱,實不應理,蓋于如來藏中實無一法可減;亦不可能加以任何新設施的德性,蓋于如來藏中實無一法可增。

  然而煩惱卻與如來藏不同。煩惱可以藉空性見而遮遣,如來藏本體雖空,卻不可遮遣,因爲如來藏與十力四無畏等佛的德性常俱,如日與光明常俱。一切佛的德性不可說之爲空,因此如來藏雖具空性,卻不能用空性見將之遮遣。

  不敗尊者在此解釋,爲甚麼說如來藏離緣起而無過失(同時亦遮撥他空見,此處將不論)。

  宗喀巴于《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破“太過”,實破大中觀,謂“覺性法爾而現,故離因果”(引敦珠法王《中觀宗宗義》語),以其離緣起爲不應理。不敗尊者則解釋煩惱藏爲緣起法,如來藏則法爾而具佛的德性(如日法爾而具光明),既爲法爾,故不能說爲緣起法。因此大中觀實不同撥一切法皆無因果的外道。

  (宗喀巴于破“太過”時,實亦同時破中觀自續派。他認爲于觀察“生”等有無之時,“不應更加勝義簡別”,“于所破冠加勝義簡別語者,唯是中觀自續師軌。”這就不同印順法師的理解:“依我看,若說不及,自續派倒可以充數。”也即是說,對于中觀自續派,宗喀巴認爲“太過”,而印順法師卻認爲“不及”,由是可見印順法師雖引宗喀巴的說法而立叁宗,而見地則實不相同。)

  不敗尊者只是答辯,並未非難宗喀巴大士的見地。薩迦派的學者則不同了。此派學者福德獅子(SonamSengge1429-1489),在《見辨別論》(TabaiDhanyed)中,將中觀見分爲叁類:一者以常邊爲中,如覺囊派的笃浦巴;二者以斷邊爲中,如宗喀巴;叁者以離邊爲中,如自宗.

  他將此叁類中觀見判別如下——

  以常邊爲中者認爲:空性有二,一爲自性空,一爲他性空。遍計所執性與依他起性是世俗谛,如夢幻等,即自性空;法性則爲圓成實性,爲勝義谛,故非自性空,僅汙染法性的有爲法(遍計所執與依他起性)爲空,故圓成實性爲他空。

  以斷邊爲中者認爲:依正理觀察時,以空性否定一切法,且以否定爲真實,此絕對否定,即爲勝義谛,亦是諸法的究竟實相。

  以離邊爲中者認爲:“中”即說離有無、是非等一切邊,故邊執非舍不可。可是卻不能空言離邊,必須先否定被執爲真實的那個客體,然後才能離否定之邊。例如必須否定對“二”的執著,然後才能否定對“非二”的執著。——然而于否定之後,若執著于空,則落斷見。

  所以判宗喀巴的中觀見爲斷見,乃說其執空以爲真實。福德獅子且謂自己的說法,是日稱譯師(patshabNyimagrags1055-?)以來,以至童慧大師的見解。日稱是將月稱(CandraKirti)論著移譯爲藏文的大譯師,月稱的中觀見,即宗喀巴大士稱爲“應成派”的見地;童慧大師又爲教授宗喀巴中觀的上師,福德獅子將他們提出來,分明是有意爲難宗喀巴。

  宗喀巴其實已對被指爲“斷見”作出辯解,他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一段說話——“由了諸法悉皆無我,一切法貪無余永盡,豈于少法見少可求或相可緣,故唯無我是無第二寂靜之門。是故《菩提資糧論》雲:“無自性故空,是空取何相,這一切相故,智者取何願。”此將經說叁解脫門(按:叁解脫門爲空、無相、無願),與此處說唯性空見一解脫門,斷相違失,以教理成爲此解脫門。斷性之境何須更破,以證彼者即能對治二我相執,于彼全無相執氣故。若于如此分別亦見過患,善惡分別悉破除者,顯然欲樹支那堪布所遺教規。”(依法尊法師譯文)。

  這番說話的主旨,即謂經雖說有叁解脫門,而唯空解脫門最勝,爲對治執著的善分別。若連空的境界(斷性之境)都認爲不應分別,那就是依從摩诃衍的主張,不作任何分別。

  在這裏,彼此相诤之點實在于——當以空性來對治人我、法我二執時,這種分別是否即屬墮入邊見?福德獅子認爲若執空爲實以對治,此即屬邊見;而宗喀巴則認爲成立這樣的善分別不算邊見,否則即是“全無分別”,亦即是摩诃衍的遺規。

  福德獅子反駁宗喀巴大士,措詞嚴厲,他說,如果將摩诃衍的主張,跟蓮花戒所主張的離邊中觀混淆,實爲被魔所迷的說法。

  他並且指責宗喀巴,當他跟童慧大師學中觀時,亦主張離邊中觀,後來他接觸烏瑪巴喇嘛(即精進獅子),烏瑪巴替他請來文殊菩薩,于會見文殊之後,他才有這樣的主張。這就暗示他所會見的文殊,實在是魔。

  據《至尊宗喀巴傳》(郭和卿譯,青海人民版),宗喀巴曾多次會見文殊,頭一次會見“系由烏瑪巴作譯師,宗喀巴大師作爲問法者……他問至尊文殊:“現在我的正見,應成和自續兩派中,屬于何一種?”文殊說:“任何一派也不是。”由于那時宗喀巴大師的心中,仍然是承認“一無所有”(任何也沒有)以及任何都不可取執的見解。”

  由這段傳說,的確可以說宗喀巴自會見文殊之後,才懷疑離邊中觀,而確立執取應成派的見地。

  福德獅子的指責,即據此而言。所以他說:“只執著空爲真實,而否定非有非無的離戲論見,這一派,是烏瑪巴喇嘛藉文殊顯示的學說,與至尊聖龍樹之說相違。”

  然而平實而言,福德獅子判宗喀巴爲“斷邊”,實非由修習立場出發。蓋薩迦派的“道果”建立“叁現分”——不清淨現分、覺受現分、清淨現分,于實修時即是覺受現分,此際亦唯以空性分別以除虛妄戲論。

  所以西藏甯瑪、薩迦兩派,及部份噶舉派行者,以“非空非不空”說如來藏,實未落真常邊,以其非他空故。因此宗喀巴便只能破覺囊派及部份噶舉派行者的他空見如來藏。

  離分別、離戲論、離邊見以說如來藏,則如來藏並非本體,故不落空與不空的範疇之內。如來藏只是由心識功能所顯的相狀。當心識起不受汙染的功能時,顯清淨相,那就稱之爲如來藏(佛及八地菩薩的心識狀態)。——與此相對者則爲藏識(阿賴耶識),此則爲心識起受汙染的功能,顯汙染相(凡夫的心識狀態)。

  茲引敦珠法王于《中觀宗宗義》的一段說話,以明其義。

  “故雲真實亦有兩種,此即本來真實之本覺,所生之法爾根本智真實,及依禅定生起之根本智真實。前者超越世俗,爲法爾根本智或根本識,此由自體本覺智而可了知勝義真實。”

  此中視爲真實者,只是根本智,此即不同《起信》及覺囊派,執真常而他空。由是即不宜將甯瑪等派所依的《寶性論》,因說如來藏,即視之等同《起信》。

  宗喀巴顯然明白這點,所以他對甯瑪派的大圓滿等置。因大中觀見無可否定,然修習時若先落見地,便反容易陷入“無分別見”的執著,此即摩诃衍的缺失。有此流弊,故亦不肯定。

  是故持平而言,筆者小結論诤如下——

  1、如來藏思想無過失,不落真常,亦離他空,以其非安立爲本體故。亦非太過,僅于勝義離邊。

  2、然而如來藏思想僅爲見地。須依次第修習始能依此見地而證。若執此見地而修,反易成過患,尤易輕忽戒律。

  3、持應成派見地建立的修習體系,流弊較少,故此建立亦不可視爲斷見。

  4、即使依他空見或真常見建立修習體系,于道次第中亦無過失。然而卻不可視爲究竟,一如應成派修習體系,亦不可視爲究竟。

  

《如來藏與中觀(談錫永)》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