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P10

  ..續本文上一頁小乘有部哲學)會以脫離現象界的生命,消融于無生命的絕對界爲解脫的最終目的。

  第叁章 經量部的涅槃學說

  經量部由一切有部分裂而來,其早期表現爲譬喻師的思想,後又吸收分別說系與大衆部的思想而組織成經量部學說。經部理論雖從有部分裂而出,但與一切有部的思想極爲不同,在涅槃思想上就是如此。有部主張涅槃實有其體,經部卻主張涅槃沒有自體,由煩惱斷滅故假名涅槃。經部師並不否認涅槃境界的實在性,而只是反對一切有部的實有涅槃說,認爲涅槃乃是煩惱斷滅的心解脫之境。經部師又安立無漏佛;身說,暗含了在涅槃境界中無漏慧身不滅的思想,後來大乘佛教唯識宗入涅槃佛身不滅的思想即淵源于此。

  經量部的經典文獻已經散佚,但在一切有部的淪書中,出于批判經量部思想的需要,有部學者對經量部的學說多有零星記載。本文寫作所依據的文獻就主要來源于後期一切有部淪書《順正理論》的相關記載。

  一,斷煩惱即假名涅槃

  一切有部設立兩重性的存在界,即永久不變的本體與非永久不變的現象。涅槃也實有自性,所謂的涅槃即是止滅現象,進入神秘的法性境界。與有部同時代或者稍後出現的經量部,則反對一切有部的存在界的二重劃分,否定法性本體的存在而只承認當下刹那作用的實在性。經量部認爲,一個事物只是就它發揮某種作用而言,才是真實的,即作用真實。所謂的作用,即是産生結果,即是生因引果的功能。它反對在作用之上安立有法性的根基。經部將真實作用稱作“界”,所以又立唯界真實說。界又有種子之義,每一種作用生起之後,會有熏習留下種子。衆生相續存在之時,種子作爲一種潛在力依于相續的諸行,逐漸變化輾轉殊勝,成爲後來再生法的因性。經量部又依作用真實,成立自相說。自相表示實體的單位,同時也是變化的單位。自相是所謂的有用者,即能發揮作用者,也即是刹那的、或瞬時性的存在。

  經部師相對于一切有部叁世實有說,還立“過未無體”說,以論證法性的非實有和刹那作用的真實。《俱舍論》對經部師的“過未無體””說作了介紹:“我等亦說有去來世,謂過去世曾有名有,未來當有,有果、因故。依如是義說有去來,非渭去來女口現實有。·.….故說彼有,但據曾、當,因、果二性,非體實有。”這就是說,實有的只是刹那的現在,而過去與未來只是相對于現在而施設的有。過去是曾經的現有,未來是當來的現有。結合因果關系來講,現在是過去之果,以現在之果論到過去之因,即依曾有說爲過去。同樣,現在爲未來之因,以現在之因淪到未來之果,即依當有說爲未來。過去與未來只是就曾、當,因、果而設,並非如現在一樣是實有,並沒有實體的存在。;後來的唯識學對經量部的過未無體說有清楚的說明:“謂現在世是能施設去、來世相。”這是因爲,“過去¨“相已滅沒、自性已舍”;“未來”雖“因現有”,然“自相未生、未得自性”。而唯有現在才“相未滅沒,自性未舍,生時暫住”。簡言之,自性與自相是同時的存在,並非是二重性的存在。過去與未來、自性與自相,或滅沒已舍,或未生未得,所以都不是實有。只有現在,自性與自相皆取得現實的存在,所以是實有。而自性實際上即是自相,只是刹那的存在,並無本體的意義。這即是經量部的過未無體、現在實有論。

  由于經部師只承認刹那作用的真實性,否定法性本體的存在,故反對一切有部證法性得涅槃的實有涅槃說。經部師認爲,涅槃並非實有自體,而只是一種假名,即:以煩惱業惑斷滅,立假名爲涅槃。《順正理論》卷十七載:“汝宗(指經部師)唯說煩惱所依相續轉變,名爲煩惱;及說煩惱畢竟不生,名爲涅槃。”又說:“汝宗(指經部師)不爾唯說隨眠及苦不生,爲涅槃故。”又說:“由得對治,證得當起煩惱後有畢竟相違所依身故,名得涅槃。”這都是意在說明,在經部師那裏,涅槃並沒有另外一個什麼自體,煩惱及苦不生的當下即是涅槃。

  經部師還結合二谛說來談涅槃的假名性。一切有部以本體與現象的區分爲標准,建立二谛說,《順正理論》中就說:“諸和合物隨其所應,總有二種性類差別:一可以物破爲細分,二可以慧析除余法。謂且于色諸和合聚破爲細分,彼覺便無名世俗谛,猶如瓶等。非破瓶等爲瓦等時,複可于中生瓶等覺。有和合聚雖破爲多,彼覺非無猶如水等,若以勝慧析除余法,彼覺方無亦世俗谛。非水等被慧析除色等時複可于中生水等覺故,于彼物未破析時以世想名施設爲彼施設有故名爲世俗,依世俗理說有瓶等,是實非虛名世俗谛,如世俗理說爲有故。若物異此名勝義谛,謂彼物覺彼破不無及慧析余,彼覺仍有名勝義谛,猶如色等如色等物,碎爲細分漸漸破析乃至極微。或以勝慧析除味等,彼色等覺如本恒存,受等亦然但非色法,無細分故不可碎彼,以爲細分乃至極微,然可以慧析至刹那,或可析除余想等法,彼受等覺如本恒存。此真實有故名勝義,

  以一切時體恒有故。依勝義理說有色等,是實非虛名勝義谛,如勝

  義理說爲有故。”這段話總的意思是說,一切有部以“如本恒存,,

  的法體爲最後的真實,是勝義谛攝;而由作用聚合成的刹那的事件

  之流爲假名因緣有,是世俗谛攝。作爲實有自體的涅槃,也當屬于

  勝義谛攝,如《大毗婆沙論》中就說:“勝義善者,渭涅槃。”

  經部師則不同意一切有部的說法,而把二谛的劃分建立在“有作用”(白相)與“無作用”(共相)的標准之上。經部師認爲,凡是有生果作用的事物即是自相,是現量境界,屬勝義谛攝;凡是有沒有生果作用的事物即是共相,是比量境界,屬世俗谛攝。現量,是刹那感覺對刹那對象的直接感知;比量,則是對刹那存在的持續性(即結合物)、或其他的非刹那的存在做想象的名言推理。《順正理論》對經部師的二谛說作了介紹:“又彼自說二谛相言:若于多物施設爲有,名爲世俗;但于一物施設爲有,名爲勝義。又細分別所目法時,便失本名,名爲世俗;若細分另所目法時,不失本名,名爲勝義。”這就是說,于一物施設爲有,即于當下的刹那作用而施設有,即勝義谛。刹那的作用是細分至最小單位的結果,所以細分所目法不失本名。于多物施設有,即于刹那相續的結合物,如瓶、衣等施設爲有,若細分結合物則失本名。如瓶·由泥土,泥土又由極微所組成,細分瓶物、泥土則失瓶、土名,所以稱瓶、土等爲假名世俗有。前者是現量的自相境界,後者則是比量的共相境界。按照經部師二谛的標准,涅槃屬無爲法,並不具備生果作用,故不是刹那的真實存在,非現量感覺所能直接反映。人們只是把煩惱慚滅的狀態以假名稱之爲涅槃,或者說,涅槃是一種假名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涅槃也屬世俗谛攝,並非實有其體。

  當然,涅槃並非如其他世俗谛所說是刹那的和合物,刹那的和合物仍以現實的刹那存在爲基礎,而涅槃則與任何現實的刹那存在無關,而只是煩惱斷滅的當下,施設名言稱之爲涅槃。實際上,經部師並不是說沒有涅槃,涅槃是佛教追求的解脫目標,如果沒有了涅槃,也就不會有佛教。經部師自己就說:“我亦不說全無涅槃,但應如我所說而有,如說此聲有先非有,有後非有;不可非有說爲有故,有義得成。說有無爲,應知亦爾。”不過,經部師說有無爲、有涅槃之有,並不是實有自體之有,而只是指不以非有爲有,有義得成。其隱含的意思是指,涅槃並非離現實的刹那有以外別有實體,只要不執涅槃實有自體,則涅槃有義得成。這只是以否定性的遮诠法來表達涅槃,旨在說明涅槃並非實有啓體,而對涅槃自身並未作任何正面的肯定的定義。實質上,經部師所說涅槃,乃是指斷除煩惱的當下證得的心解脫的境界。經部師說:“能顯涅槃,唯以非有爲其自性,故契經言:所有衆苦,皆無余斷,各別舍棄盡離染滅靜息永沒,余苦不續,不取不生,此極寂靜,此極美妙,謂舍諸依及一切愛,盡離染滅,名爲涅槃。又許涅槃體唯非有,便爲善釋,經說喻言,如燈涅槃,心解脫亦爾。”這就是說,涅槃以非有爲其自性,是指以無實體爲其自性。涅槃是指斷煩惱的當下獲得的心解脫的境界,這是一種真實有。之所以說以非有爲其自性,意思是說,在涅槃狀態中,聖者體驗到的只是心解脫的境界,並沒有實體所見,沒有所緣,也即沒有一個不變的絕對者作爲證涅槃的所緣依據。經部師描述這種以非有爲自性的心解脫之境,乃是無苦、寂靜、美妙的境界。這說明,在經部師那裏,涅槃境界之有,是一種超驗的有,是當下即是的生命境界,是一切有、非有中應稱歎的最殊勝的有。此如經部師所說:“有雖非有而可稱歎,故諸災橫畢竟非有名爲涅槃。此于一切有非有中,最爲殊勝,爲令衆生深生欣樂,故應稱歎。”

  經部師以斷煩惱業惑名爲涅槃,就其字面上的含義來看,與有部擇滅涅槃相同,但二者的內涵是有本質的區別。一切有部雖以斷煩惱、離系縛立涅槃名,但《順正理論》對這種涅槃的定義作了補充說:“我終不許即衆苦滅名爲涅槃,許苦滅故,離于苦道,別得擇滅,方名爲涅槃。”這就是說,有部雖以煩惱斷滅名爲涅槃,但這只是就得涅槃的途徑來立涅槃名。實質上,只有在斷煩惱後得清淨擇滅體,才真正是涅槃。而經部師則純是以斷煩惱的當下得心的解脫爲涅槃,其中並沒有任何實體性的所緣緣存在。經部師有言曰:“智必有境,涅槃無實,彼作是言,緣涅槃慧,以名爲境。”很顯然,這是一種以慧爲境的生命解脫境界(心的解脫),是實踐智慧開顯出的超驗的存有,而非實體性的存有。經部師引契經所說燈焰涅槃的比喻來說明心解脫之境的非實體性:“許涅槃體非有便爲善釋,經說喻言:如燈焰涅槃,心解脫亦爾,彼謂此說如燈涅槃,唯燈焰謝無別有物。如是世尊,心得解脫,唯諸蘊滅,更無所有。”

  二、觀念論的學說

  經部師關于涅槃的否定…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