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涅槃思想(单正齐)▪P10

  ..续本文上一页小乘有部哲学)会以脱离现象界的生命,消融于无生命的绝对界为解脱的最终目的。

  第三章 经量部的涅槃学说

  经量部由一切有部分裂而来,其早期表现为譬喻师的思想,后又吸收分别说系与大众部的思想而组织成经量部学说。经部理论虽从有部分裂而出,但与一切有部的思想极为不同,在涅槃思想上就是如此。有部主张涅槃实有其体,经部却主张涅槃没有自体,由烦恼断灭故假名涅槃。经部师并不否认涅槃境界的实在性,而只是反对一切有部的实有涅槃说,认为涅槃乃是烦恼断灭的心解脱之境。经部师又安立无漏佛;身说,暗含了在涅槃境界中无漏慧身不灭的思想,后来大乘佛教唯识宗入涅槃佛身不灭的思想即渊源于此。

  经量部的经典文献已经散佚,但在一切有部的沦书中,出于批判经量部思想的需要,有部学者对经量部的学说多有零星记载。本文写作所依据的文献就主要来源于后期一切有部沦书《顺正理论》的相关记载。

  一,断烦恼即假名涅槃

  一切有部设立两重性的存在界,即永久不变的本体与非永久不变的现象。涅槃也实有自性,所谓的涅槃即是止灭现象,进入神秘的法性境界。与有部同时代或者稍后出现的经量部,则反对一切有部的存在界的二重划分,否定法性本体的存在而只承认当下刹那作用的实在性。经量部认为,一个事物只是就它发挥某种作用而言,才是真实的,即作用真实。所谓的作用,即是产生结果,即是生因引果的功能。它反对在作用之上安立有法性的根基。经部将真实作用称作“界”,所以又立唯界真实说。界又有种子之义,每一种作用生起之后,会有熏习留下种子。众生相续存在之时,种子作为一种潜在力依于相续的诸行,逐渐变化辗转殊胜,成为后来再生法的因性。经量部又依作用真实,成立自相说。自相表示实体的单位,同时也是变化的单位。自相是所谓的有用者,即能发挥作用者,也即是刹那的、或瞬时性的存在。

  经部师相对于一切有部三世实有说,还立“过未无体”说,以论证法性的非实有和刹那作用的真实。《俱舍论》对经部师的“过未无体””说作了介绍:“我等亦说有去来世,谓过去世曾有名有,未来当有,有果、因故。依如是义说有去来,非渭去来女口现实有。·.….故说彼有,但据曾、当,因、果二性,非体实有。”这就是说,实有的只是刹那的现在,而过去与未来只是相对于现在而施设的有。过去是曾经的现有,未来是当来的现有。结合因果关系来讲,现在是过去之果,以现在之果论到过去之因,即依曾有说为过去。同样,现在为未来之因,以现在之因沦到未来之果,即依当有说为未来。过去与未来只是就曾、当,因、果而设,并非如现在一样是实有,并没有实体的存在。;后来的唯识学对经量部的过未无体说有清楚的说明:“谓现在世是能施设去、来世相。”这是因为,“过去¨“相已灭没、自性已舍”;“未来”虽“因现有”,然“自相未生、未得自性”。而唯有现在才“相未灭没,自性未舍,生时暂住”。简言之,自性与自相是同时的存在,并非是二重性的存在。过去与未来、自性与自相,或灭没已舍,或未生未得,所以都不是实有。只有现在,自性与自相皆取得现实的存在,所以是实有。而自性实际上即是自相,只是刹那的存在,并无本体的意义。这即是经量部的过未无体、现在实有论。

  由于经部师只承认刹那作用的真实性,否定法性本体的存在,故反对一切有部证法性得涅槃的实有涅槃说。经部师认为,涅槃并非实有自体,而只是一种假名,即:以烦恼业惑断灭,立假名为涅槃。《顺正理论》卷十七载:“汝宗(指经部师)唯说烦恼所依相续转变,名为烦恼;及说烦恼毕竟不生,名为涅槃。”又说:“汝宗(指经部师)不尔唯说随眠及苦不生,为涅槃故。”又说:“由得对治,证得当起烦恼后有毕竟相违所依身故,名得涅槃。”这都是意在说明,在经部师那里,涅槃并没有另外一个什么自体,烦恼及苦不生的当下即是涅槃。

  经部师还结合二谛说来谈涅槃的假名性。一切有部以本体与现象的区分为标准,建立二谛说,《顺正理论》中就说:“诸和合物随其所应,总有二种性类差别:一可以物破为细分,二可以慧析除余法。谓且于色诸和合聚破为细分,彼觉便无名世俗谛,犹如瓶等。非破瓶等为瓦等时,复可于中生瓶等觉。有和合聚虽破为多,彼觉非无犹如水等,若以胜慧析除余法,彼觉方无亦世俗谛。非水等被慧析除色等时复可于中生水等觉故,于彼物未破析时以世想名施设为彼施设有故名为世俗,依世俗理说有瓶等,是实非虚名世俗谛,如世俗理说为有故。若物异此名胜义谛,谓彼物觉彼破不无及慧析余,彼觉仍有名胜义谛,犹如色等如色等物,碎为细分渐渐破析乃至极微。或以胜慧析除味等,彼色等觉如本恒存,受等亦然但非色法,无细分故不可碎彼,以为细分乃至极微,然可以慧析至刹那,或可析除余想等法,彼受等觉如本恒存。此真实有故名胜义,

  以一切时体恒有故。依胜义理说有色等,是实非虚名胜义谛,如胜

  义理说为有故。”这段话总的意思是说,一切有部以“如本恒存,,

  的法体为最后的真实,是胜义谛摄;而由作用聚合成的刹那的事件

  之流为假名因缘有,是世俗谛摄。作为实有自体的涅槃,也当属于

  胜义谛摄,如《大毗婆沙论》中就说:“胜义善者,渭涅槃。”

  经部师则不同意一切有部的说法,而把二谛的划分建立在“有作用”(白相)与“无作用”(共相)的标准之上。经部师认为,凡是有生果作用的事物即是自相,是现量境界,属胜义谛摄;凡是有没有生果作用的事物即是共相,是比量境界,属世俗谛摄。现量,是刹那感觉对刹那对象的直接感知;比量,则是对刹那存在的持续性(即结合物)、或其他的非刹那的存在做想象的名言推理。《顺正理论》对经部师的二谛说作了介绍:“又彼自说二谛相言:若于多物施设为有,名为世俗;但于一物施设为有,名为胜义。又细分别所目法时,便失本名,名为世俗;若细分另所目法时,不失本名,名为胜义。”这就是说,于一物施设为有,即于当下的刹那作用而施设有,即胜义谛。刹那的作用是细分至最小单位的结果,所以细分所目法不失本名。于多物施设有,即于刹那相续的结合物,如瓶、衣等施设为有,若细分结合物则失本名。如瓶·由泥土,泥土又由极微所组成,细分瓶物、泥土则失瓶、土名,所以称瓶、土等为假名世俗有。前者是现量的自相境界,后者则是比量的共相境界。按照经部师二谛的标准,涅槃属无为法,并不具备生果作用,故不是刹那的真实存在,非现量感觉所能直接反映。人们只是把烦恼惭灭的状态以假名称之为涅槃,或者说,涅槃是一种假名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涅槃也属世俗谛摄,并非实有其体。

  当然,涅槃并非如其他世俗谛所说是刹那的和合物,刹那的和合物仍以现实的刹那存在为基础,而涅槃则与任何现实的刹那存在无关,而只是烦恼断灭的当下,施设名言称之为涅槃。实际上,经部师并不是说没有涅槃,涅槃是佛教追求的解脱目标,如果没有了涅槃,也就不会有佛教。经部师自己就说:“我亦不说全无涅槃,但应如我所说而有,如说此声有先非有,有后非有;不可非有说为有故,有义得成。说有无为,应知亦尔。”不过,经部师说有无为、有涅槃之有,并不是实有自体之有,而只是指不以非有为有,有义得成。其隐含的意思是指,涅槃并非离现实的刹那有以外别有实体,只要不执涅槃实有自体,则涅槃有义得成。这只是以否定性的遮诠法来表达涅槃,旨在说明涅槃并非实有启体,而对涅槃自身并未作任何正面的肯定的定义。实质上,经部师所说涅槃,乃是指断除烦恼的当下证得的心解脱的境界。经部师说:“能显涅槃,唯以非有为其自性,故契经言:所有众苦,皆无余断,各别舍弃尽离染灭静息永没,余苦不续,不取不生,此极寂静,此极美妙,谓舍诸依及一切爱,尽离染灭,名为涅槃。又许涅槃体唯非有,便为善释,经说喻言,如灯涅槃,心解脱亦尔。”这就是说,涅槃以非有为其自性,是指以无实体为其自性。涅槃是指断烦恼的当下获得的心解脱的境界,这是一种真实有。之所以说以非有为其自性,意思是说,在涅槃状态中,圣者体验到的只是心解脱的境界,并没有实体所见,没有所缘,也即没有一个不变的绝对者作为证涅槃的所缘依据。经部师描述这种以非有为自性的心解脱之境,乃是无苦、寂静、美妙的境界。这说明,在经部师那里,涅槃境界之有,是一种超验的有,是当下即是的生命境界,是一切有、非有中应称叹的最殊胜的有。此如经部师所说:“有虽非有而可称叹,故诸灾横毕竟非有名为涅槃。此于一切有非有中,最为殊胜,为令众生深生欣乐,故应称叹。”

  经部师以断烦恼业惑名为涅槃,就其字面上的含义来看,与有部择灭涅槃相同,但二者的内涵是有本质的区别。一切有部虽以断烦恼、离系缚立涅槃名,但《顺正理论》对这种涅槃的定义作了补充说:“我终不许即众苦灭名为涅槃,许苦灭故,离于苦道,别得择灭,方名为涅槃。”这就是说,有部虽以烦恼断灭名为涅槃,但这只是就得涅槃的途径来立涅槃名。实质上,只有在断烦恼后得清净择灭体,才真正是涅槃。而经部师则纯是以断烦恼的当下得心的解脱为涅槃,其中并没有任何实体性的所缘缘存在。经部师有言曰:“智必有境,涅槃无实,彼作是言,缘涅槃慧,以名为境。”很显然,这是一种以慧为境的生命解脱境界(心的解脱),是实践智慧开显出的超验的存有,而非实体性的存有。经部师引契经所说灯焰涅槃的比喻来说明心解脱之境的非实体性:“许涅槃体非有便为善释,经说喻言:如灯焰涅槃,心解脱亦尔,彼谓此说如灯涅槃,唯灯焰谢无别有物。如是世尊,心得解脱,唯诸蕴灭,更无所有。”

  二、观念论的学说

  经部师关于涅槃的否定…

《佛教的涅槃思想(单正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