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的说法,只是意在否定一切有部的实有涅槃观,而并不否定涅槃作为一种圣者所证境界的存在。在经部师看来,所谓的涅槃,实际上是一种断烦恼的心解脱之境。此种解脱之境本性空寂,不可执有实体。这与原始佛教注重现实解脱的实践精神是相符合的。这种无苦的精神性的解脱之境,是否是永恒的实在
换句话说,圣者所证心的解脱之境(涅槃),在肉身死后是否永存
在原始佛教中,这本是佛陀不作回答的无记问题,因为佛陀认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无益于解脱。
经部师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原始佛教的思想,也把涅槃视作不可说的无记问题。经部师认为涅槃是一种假名施设,所以不可讨论其有无的问题。若问其有无,则同于十四无记问题而不可记说。而一切有部从其实在论的分析思路出发,讨论如来人无余涅槃后存在体性的问题。一切有部认为,对于涅槃是否永恒实在,不应当仅仅看作无记问题。实际上,涅槃是实有的,从胜义有的角度可以记说。有部认为,涅槃是圣者断烦恼后所证得的清净体,是实有自体的常住法。到无余涅槃界,阿罗汉的生身、无漏身一齐灭尽(灰身灭智)而唯有法性。(“舍有情数,堕于法数”)。这就意味着,一切有部所追求的最终解脱状态(无余涅槃)是一种无精神、无生命、唯有元素存在的状态,这可称作物质性的涅槃。
经部师则认为,涅槃乃是阿罗汉断尽烦恼所得精神性解脱之境(心解脱),阿罗汉证得涅槃,并没有所缘实体,也没有如一切有部所说的唯有元素存在的物质论涅槃(无生命的涅槃观)。
经部师以烦恼断灭,获心解脱为涅槃,会不会导致虚无主义
在这问题上,印顺法师就认为,经部师是纯粹的无常论者,涅槃本是在否定烦恼生死之事实上所建立,是圣者内心澄寂的直觉所体证到的境界,待生死不起,一切归无,当然不会再有涅槃。也就是说,经部师的主张必然会导致断灭一切的虚无。这正如印顺所说:“过未无体论者,他们将一切业果,都建立在现在,无余涅槃是要消灭现在的惑业果报,泯寂五蕴,在过未无体论者看,现在法无,直等于一切法没有,所以必然有一个尽归于空的要求。”
俄国学者舍尔巴斯基对此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经部师承认无漏智身的存在,也即承认具有神圣性的世尊。精神性的绝对是存在的,经部师否定的只是一切有部所说的无生命的物质性涅槃(唯有法性的无余涅槃),并不否认永恒的圣智之有。
我们注意到经部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智必有境,涅槃无实,彼(案:即经部师)作是言,缘涅槃慧,以名为境。”就是说,经部师所谓心解脱之境,是以慧为境,而并非说涅槃另有实体。在此,经部师否定了一切有部涅槃实有自体的说法,但同时肯定了在涅槃中慧的实在性。另外,经部师也说:“由得对治,证得当起烦恼后有毕竟相违所依身故,名得涅槃。”所谓“所依身”,是指纯为无漏的慧身。《顺正理论》即载经部师“阿罗汉身是无漏”的说法,认为,在断舍无明有漏身后,阿罗汉可得清净无漏身。肯定涅槃中有无漏慧身的存在,说明了经部师的涅槃是一种精神性的涅槃(或者说是观念论的涅槃)。
但是,经部师的说法是否就一定意味着永恒的神圣世尊的存在呢
回答这个问题,尚须考察经部师的种子说。
种子的概念,在经部师那里又称作功能、习气,这是经部师独特的理论学说。经部师否定了一切有部以法性本体为现象法相续流转的根基的说法,而以种子、功能、习气来作为现象法的成因。种子、功能;、习气,是依心相续而转,故成立细心说。细心摄持习气,它前后相续,隐微难辨,充当了现象界相续流转的主体。经部师上座胜受又依此成立随界说,认为一切法生起之后会有熏习留下功能,此即是界。随界相当于细心,在相续存在的中间,逐渐变化转转殊胜,成为后来再生法体的因性。大多数经部师主张有两类种子有,一是有漏种,它执持着有漏的现象法的存在;另一种就是无漏种,它在有漏的现象法断灭之后,维持着圣者无漏身的存在。《异部宗轮论》就记载了经部师的一种观点说:“异生位中亦有圣法。”这个异生位所具有的圣法,即是指无漏种子,而且是先天本有的而不是后天熏习成的。窥基大师在《异部宗轮论述记》就说:“异生位中亦有圣法,即无漏种法尔成就。”不过,此无漏种为有漏所隐盖,众生通过佛法修习,断有漏后就可现起无漏圣法。得无漏圣法即证涅槃。但在阿罗汉进入涅槃之后,此无漏圣法是否会断灭,归于虚无呢
经部师有一名叫逻摩的大德,就对经部师的无漏种子说作了发挥,他提出了“白法习气”的说法,如《顺正理论》载:“修诸加行,虽有烦恼而能渐除。烦恼所引不染习气,白法习气渐令增长。后于永断诸漏得时,前诸习气有灭不灭。以于长时修加行故,证得无上诸漏永尽。然佛犹有白法习气。”习气,即是相续流转,承续因果的载体。逻摩认为,有两种习气,即染污习气与白法习气。染污习气即有漏种,引生有漏诸法;白法习气即无漏种,引生无漏诸法。解脱的过程就体现为断除有漏的染污习气,而不断地增长、引生无漏习气。断尽有漏习气,则证得涅槃。而无漏习气所引生的,乃是无漏五蕴身。此证人涅槃的无漏五蕴身,在人无余湼盘时是否断灭
逻摩对此并未作出说明。然而,受经部师种子说影响的法相唯识宗则指出,由无漏种能引生无漏智身,圣者人无余涅槃时智身并不灭。与经部师有着理论渊源关系的大众部,就主张有神圣性的如来世尊,认为如来色身无量无边,寿命无限,具有无限神通。如果经部师真的也主张无漏身不灭的话,那么,在圣者进入无余涅槃之后,并不是断灭一切的虚无,而是有无漏身的持续存在。这是一种精神性的涅槃实在说,同一切有部的物质沦涅槃相对应,可称作观念论的涅槃。
第四章 《成实论》的涅槃学说
一切有部主张实有涅槃,经部师主张假名涅槃。后期经部师批判地吸收了有部与前期经部思想,发展出一种新的综合性的涅槃思想。担负这一发展工作的是诃梨跋摩(师子铠)。他开始时信受经部说,后来觉得经部不得佛说要领,故独创新说,撰《成实论》,其中明显地含有大乘佛教的思想,在教理上,体现了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的过渡。《成实论》的独特之处,就是以二谛学说来组织佛教教理。同样,《成实论》也是结合二谛说来谈涅槃,并提出灭三心得涅槃的学说。《成实论》涅槃学说,可以说是对前期小乘佛教涅槃理论的批判性的概括与总结,是小乘佛教涅槃概念发展的最后阶段。
一、二重二谛与涅槃
《成实论》对涅槃的论述是结合二谛学说来展开的。二谛,是佛对应不同根机的人所作的不同的说法。世谛,是针对凡夫所说;第一义谛,是针对智者而说。对凡夫说世谛,最终目的是接引凡夫提高认识层次,达到对第一义谛真理的认识。《成实论》立两重二谛论,第一重二谛是:“真谛谓色等法及泥洹,俗谛谓但假名无有自;体,如色等因缘成瓶,五阴因缘成人。”就是说,五阴和合之因缘法,称作假名法,又称和合假,没有自相非真实有,但依世俗称之为有,所以称为世俗谛。只有色等五阴法及泥洹是真实有,所以称为真谛。《成实论》又立第二重二谛,“五阴实无,以世谛故有。……灭是第一义有,非诸阴也。”这是说,即使是色等五阴也非实有,而是假名有(又称法假),所以是世俗谛。五阴本性是灭,“得无我智则正解脱,故知色性灭,受想行识性灭”,此五阴性灭即是第一义谛。相对于五阴的非实有(法假),第一义谛性灭是实有,“又以阴灭为实,故知诸阴非实,不可言诸阴是实,无阴亦实”。此性灭,即是泥洹。作为性灭意义上的泥洹,即属第一义谛摄。以诸阴性灭为泥洹,这是《成实论》所提出的新学说。诸阴性灭,即法空。此前的小乘佛教,皆主张五蕴无我,即人空,但尚未提出法空。《成实》则主张人空法亦空,众生可依二种观法得此二空,即依空观不见假名众生,依无我观知见五阴性灭。无我,即无性。圣者以解脱正智(无我观)知见五阴无性,则可心缘泥洹。
泥洹真谛与假名俗谛,二者并非绝对的相互排斥。泥洹是空,俗谛是有。不可因第一义空,而否定一切世俗之有。《成实论》说:“汝虽种种因缘说法皆空,是义不然。所以者何
我先说,若一切无,是论亦无,亦不在诸法中。如是等破空汝竟不答。犹故立空,是故非无一切法。……佛说有五阴,故知色等一切法有,如瓶等以世谛故有。”又说:“我等说五阴和合假名为我,因是我故,有生有灭,及罪福等,非无假名,但非实耳。”泥洹真空,与俗谛假有,是在不同的层次上说的。在第一义谛上可说泥洹真空,在世谛上则可说诸法假有。“若说第一义谛,有我是为身见。若说世谛无我是为邪见。若说世谛故有我,第一义谛故无我,是为正见。又第一义谛故说无,世谛故说有,不堕见中。”可见,真空与假有,在不同的言说层次上可相融并存。如果一味执著于空,也不可取,也需要破除。如《论》中说:“五阴灭为灭,当知随无五阴,是名为空。空即是灭。……空见五阴空,更以一空能空此空,是名空空。……以无相见五阴寂灭,更以无相不取无相,是名无相无相。”
《成实论》所说的二谛,既是指言教二谛,也是指境理二谛,因为二谛在《成实论》中也被视作两种不同的认识理境。《沦》说:“可知法者,第一义谛也。可识法者,谓世谛也。”这即是说,第一义谛泥洹与世谛假名,皆是可知可识的。泥洹是可知的对象,缘第一义泥洹境者,即是智心;世谛假名是可识的对象,缘世谛假名法者,即是痴心。痴心“黑暗故名为无明”,“不知空无我,是凡夫心常在假名缘假名故名为无明”。智心“但缘法,谓空无我”,“缘空名智”。在世俗凡夫那里,“一切世间所有言说,谓业及业报若缚若解等,皆从痴生。所以者何
是五阴空如幻如炎…
《佛教的涅槃思想(单正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