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的說法,只是意在否定一切有部的實有涅槃觀,而並不否定涅槃作爲一種聖者所證境界的存在。在經部師看來,所謂的涅槃,實際上是一種斷煩惱的心解脫之境。此種解脫之境本性空寂,不可執有實體。這與原始佛教注重現實解脫的實踐精神是相符合的。這種無苦的精神性的解脫之境,是否是永恒的實在
換句話說,聖者所證心的解脫之境(涅槃),在肉身死後是否永存
在原始佛教中,這本是佛陀不作回答的無記問題,因爲佛陀認爲,對這些問題的回答無益于解脫。
經部師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原始佛教的思想,也把涅槃視作不可說的無記問題。經部師認爲涅槃是一種假名施設,所以不可討論其有無的問題。若問其有無,則同于十四無記問題而不可記說。而一切有部從其實在論的分析思路出發,討論如來人無余涅槃後存在體性的問題。一切有部認爲,對于涅槃是否永恒實在,不應當僅僅看作無記問題。實際上,涅槃是實有的,從勝義有的角度可以記說。有部認爲,涅槃是聖者斷煩惱後所證得的清淨體,是實有自體的常住法。到無余涅槃界,阿羅漢的生身、無漏身一齊滅盡(灰身滅智)而唯有法性。(“舍有情數,墮于法數”)。這就意味著,一切有部所追求的最終解脫狀態(無余涅槃)是一種無精神、無生命、唯有元素存在的狀態,這可稱作物質性的涅槃。
經部師則認爲,涅槃乃是阿羅漢斷盡煩惱所得精神性解脫之境(心解脫),阿羅漢證得涅槃,並沒有所緣實體,也沒有如一切有部所說的唯有元素存在的物質論涅槃(無生命的涅槃觀)。
經部師以煩惱斷滅,獲心解脫爲涅槃,會不會導致虛無主義
在這問題上,印順法師就認爲,經部師是純粹的無常論者,涅槃本是在否定煩惱生死之事實上所建立,是聖者內心澄寂的直覺所體證到的境界,待生死不起,一切歸無,當然不會再有涅槃。也就是說,經部師的主張必然會導致斷滅一切的虛無。這正如印順所說:“過未無體論者,他們將一切業果,都建立在現在,無余涅槃是要消滅現在的惑業果報,泯寂五蘊,在過未無體論者看,現在法無,直等于一切法沒有,所以必然有一個盡歸于空的要求。”
俄國學者舍爾巴斯基對此則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爲,經部師承認無漏智身的存在,也即承認具有神聖性的世尊。精神性的絕對是存在的,經部師否定的只是一切有部所說的無生命的物質性涅槃(唯有法性的無余涅槃),並不否認永恒的聖智之有。
我們注意到經部師說過這樣一句話:“智必有境,涅槃無實,彼(案:即經部師)作是言,緣涅槃慧,以名爲境。”就是說,經部師所謂心解脫之境,是以慧爲境,而並非說涅槃另有實體。在此,經部師否定了一切有部涅槃實有自體的說法,但同時肯定了在涅槃中慧的實在性。另外,經部師也說:“由得對治,證得當起煩惱後有畢竟相違所依身故,名得涅槃。”所謂“所依身”,是指純爲無漏的慧身。《順正理論》即載經部師“阿羅漢身是無漏”的說法,認爲,在斷舍無明有漏身後,阿羅漢可得清淨無漏身。肯定涅槃中有無漏慧身的存在,說明了經部師的涅槃是一種精神性的涅槃(或者說是觀念論的涅槃)。
但是,經部師的說法是否就一定意味著永恒的神聖世尊的存在呢
回答這個問題,尚須考察經部師的種子說。
種子的概念,在經部師那裏又稱作功能、習氣,這是經部師獨特的理論學說。經部師否定了一切有部以法性本體爲現象法相續流轉的根基的說法,而以種子、功能、習氣來作爲現象法的成因。種子、功能;、習氣,是依心相續而轉,故成立細心說。細心攝持習氣,它前後相續,隱微難辨,充當了現象界相續流轉的主體。經部師上座勝受又依此成立隨界說,認爲一切法生起之後會有熏習留下功能,此即是界。隨界相當于細心,在相續存在的中間,逐漸變化轉轉殊勝,成爲後來再生法體的因性。大多數經部師主張有兩類種子有,一是有漏種,它執持著有漏的現象法的存在;另一種就是無漏種,它在有漏的現象法斷滅之後,維持著聖者無漏身的存在。《異部宗輪論》就記載了經部師的一種觀點說:“異生位中亦有聖法。”這個異生位所具有的聖法,即是指無漏種子,而且是先天本有的而不是後天熏習成的。窺基大師在《異部宗輪論述記》就說:“異生位中亦有聖法,即無漏種法爾成就。”不過,此無漏種爲有漏所隱蓋,衆生通過佛法修習,斷有漏後就可現起無漏聖法。得無漏聖法即證涅槃。但在阿羅漢進入涅槃之後,此無漏聖法是否會斷滅,歸于虛無呢
經部師有一名叫邏摩的大德,就對經部師的無漏種子說作了發揮,他提出了“白法習氣”的說法,如《順正理論》載:“修諸加行,雖有煩惱而能漸除。煩惱所引不染習氣,白法習氣漸令增長。後于永斷諸漏得時,前諸習氣有滅不滅。以于長時修加行故,證得無上諸漏永盡。然佛猶有白法習氣。”習氣,即是相續流轉,承續因果的載體。邏摩認爲,有兩種習氣,即染汙習氣與白法習氣。染汙習氣即有漏種,引生有漏諸法;白法習氣即無漏種,引生無漏諸法。解脫的過程就體現爲斷除有漏的染汙習氣,而不斷地增長、引生無漏習氣。斷盡有漏習氣,則證得涅槃。而無漏習氣所引生的,乃是無漏五蘊身。此證人涅槃的無漏五蘊身,在人無余湼盤時是否斷滅
邏摩對此並未作出說明。然而,受經部師種子說影響的法相唯識宗則指出,由無漏種能引生無漏智身,聖者人無余涅槃時智身並不滅。與經部師有著理論淵源關系的大衆部,就主張有神聖性的如來世尊,認爲如來色身無量無邊,壽命無限,具有無限神通。如果經部師真的也主張無漏身不滅的話,那麼,在聖者進入無余涅槃之後,並不是斷滅一切的虛無,而是有無漏身的持續存在。這是一種精神性的涅槃實在說,同一切有部的物質淪涅槃相對應,可稱作觀念論的涅槃。
第四章 《成實論》的涅槃學說
一切有部主張實有涅槃,經部師主張假名涅槃。後期經部師批判地吸收了有部與前期經部思想,發展出一種新的綜合性的涅槃思想。擔負這一發展工作的是诃梨跋摩(師子铠)。他開始時信受經部說,後來覺得經部不得佛說要領,故獨創新說,撰《成實論》,其中明顯地含有大乘佛教的思想,在教理上,體現了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的過渡。《成實論》的獨特之處,就是以二谛學說來組織佛教教理。同樣,《成實論》也是結合二谛說來談涅槃,並提出滅叁心得涅槃的學說。《成實論》涅槃學說,可以說是對前期小乘佛教涅槃理論的批判性的概括與總結,是小乘佛教涅槃概念發展的最後階段。
一、二重二谛與涅槃
《成實論》對涅槃的論述是結合二谛學說來展開的。二谛,是佛對應不同根機的人所作的不同的說法。世谛,是針對凡夫所說;第一義谛,是針對智者而說。對凡夫說世谛,最終目的是接引凡夫提高認識層次,達到對第一義谛真理的認識。《成實論》立兩重二谛論,第一重二谛是:“真谛謂色等法及泥洹,俗谛謂但假名無有自;體,如色等因緣成瓶,五陰因緣成人。”就是說,五陰和合之因緣法,稱作假名法,又稱和合假,沒有自相非真實有,但依世俗稱之爲有,所以稱爲世俗谛。只有色等五陰法及泥洹是真實有,所以稱爲真谛。《成實論》又立第二重二谛,“五陰實無,以世谛故有。……滅是第一義有,非諸陰也。”這是說,即使是色等五陰也非實有,而是假名有(又稱法假),所以是世俗谛。五陰本性是滅,“得無我智則正解脫,故知色性滅,受想行識性滅”,此五陰性滅即是第一義谛。相對于五陰的非實有(法假),第一義谛性滅是實有,“又以陰滅爲實,故知諸陰非實,不可言諸陰是實,無陰亦實”。此性滅,即是泥洹。作爲性滅意義上的泥洹,即屬第一義谛攝。以諸陰性滅爲泥洹,這是《成實論》所提出的新學說。諸陰性滅,即法空。此前的小乘佛教,皆主張五蘊無我,即人空,但尚未提出法空。《成實》則主張人空法亦空,衆生可依二種觀法得此二空,即依空觀不見假名衆生,依無我觀知見五陰性滅。無我,即無性。聖者以解脫正智(無我觀)知見五陰無性,則可心緣泥洹。
泥洹真谛與假名俗谛,二者並非絕對的相互排斥。泥洹是空,俗谛是有。不可因第一義空,而否定一切世俗之有。《成實論》說:“汝雖種種因緣說法皆空,是義不然。所以者何
我先說,若一切無,是論亦無,亦不在諸法中。如是等破空汝竟不答。猶故立空,是故非無一切法。……佛說有五陰,故知色等一切法有,如瓶等以世谛故有。”又說:“我等說五陰和合假名爲我,因是我故,有生有滅,及罪福等,非無假名,但非實耳。”泥洹真空,與俗谛假有,是在不同的層次上說的。在第一義谛上可說泥洹真空,在世谛上則可說諸法假有。“若說第一義谛,有我是爲身見。若說世谛無我是爲邪見。若說世谛故有我,第一義谛故無我,是爲正見。又第一義谛故說無,世谛故說有,不墮見中。”可見,真空與假有,在不同的言說層次上可相融並存。如果一味執著于空,也不可取,也需要破除。如《論》中說:“五陰滅爲滅,當知隨無五陰,是名爲空。空即是滅。……空見五陰空,更以一空能空此空,是名空空。……以無相見五陰寂滅,更以無相不取無相,是名無相無相。”
《成實論》所說的二谛,既是指言教二谛,也是指境理二谛,因爲二谛在《成實論》中也被視作兩種不同的認識理境。《淪》說:“可知法者,第一義谛也。可識法者,謂世谛也。”這即是說,第一義谛泥洹與世谛假名,皆是可知可識的。泥洹是可知的對象,緣第一義泥洹境者,即是智心;世谛假名是可識的對象,緣世谛假名法者,即是癡心。癡心“黑暗故名爲無明”,“不知空無我,是凡夫心常在假名緣假名故名爲無明”。智心“但緣法,謂空無我”,“緣空名智”。在世俗凡夫那裏,“一切世間所有言說,謂業及業報若縛若解等,皆從癡生。所以者何
是五陰空如幻如炎…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