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續生故”。凡夫由癡心無明,執假名爲實有,故有身見、我見,深著有故往來生死。久集諸業從業生苦,如是生死相續不斷。行者若斷癡心無明,正修習空,得緣空真智之心,則可知假名無我、五陰性空,滅一切相證于無相,證人第一義谛真空泥洹。
真俗二谛相融並存,這只是就聖者而言。聖者得泥洹真空,但並不斷假名。不過,與衆生不同,聖者之假名,是因事用而生,而衆生之假名是因見慢而生。因聖者已無緣假名心,唯有緣泥洹智心。《成實論》說:“阿羅漢無緣瓶等心,所以者何
初得道時已壞一切假名相,故但爲事用故說瓶等,不著見慢。有叁種語,一從見生,二從慢生,叁從事用生。凡夫若說瓶若說人,是語皆從見生。學人雖無我見,以失正念故,于五陰中以我慢相說是人是瓶。事用生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故知阿羅漢無瓶等心。”這就是說,聖者所見之假名,是從事用生,非癡心無明所生,故不斷假名。聖者假名存在的意義,是爲了方便教化衆生,並最終使衆生認識到假名的虛幻性,而證得第一義谛真空泥洹。此如《論》所說:“世谛者,是諸佛教化根本,謂布施持戒報生善處。若以此法調柔其心,堪受道教,然後爲說第一義谛。如是佛法初不頓深,猶如大海漸漸轉深故說世谛。…川先知分別諸法,然後當知泥洹。行者先知諸法是假名有是真實有,然後能證滅谛。”真俗相融,說明世間諸法自相本空,性即泥洹。故證泥洹,只須從認識上斷除無明癡心,得真智之心,以真智之心知渚法如幻,心離諸法得畢竟空,不集生死諸業,即人寂滅泥洹。這已暗含不斷生死人于泥洹的大乘佛教的涅槃思想。
真俗二種理境,既系于認知,故衆生由生死人涅槃,其方法即在于轉無明心成真智心。無明心生,則是生死世間;真智心生,則是泥洹寂滅。《成實論》說:“無明者謂隨假名心,因此倒心能集諸業故曰無明緣行,識隨業故能受有身,故曰行緣識也。受有身已,名爲名色六人觸受。此諸分等隨時漸增。……若不得真智,則生死無邊,但有苦果。……是故此十二分輪轉無窮。能得真智則不集諸業,諸業不集則無有生,生名起成。若人習此正論,則知諸法皆自相空不集諸業,諸業不集則無有生,無有生故老死憂悲苦惱都滅。故欲自利衆生漸成佛道。”無明心緣假名,故成生死世間;真智心緣法空,故證泥洹境界(諸陰滅爲泥洹)。
二、滅叁心得涅槃
從生死到泥洹,從衆生到聖者,直至最終的泥洹,要經過滅叁心的叁個階段。滅此叁心,即可得真智斷煩惱,不起諸業,得人泥洹,此即《成實論》的滅叁心滅谛說。《論》說:“滅叁種心名爲滅谛,謂假名心、法心、空心。”假名心與法心,皆是凡夫緣假名之心。《成實論》將假名分成和合假與法假兩種。和合假,如瓶等人等,因緣和合故假。法假,即五陰法。五陰性滅,故名法假。衆生證人泥洹的次第,首先是在聞思慧中,滅假名心,即斷衆生緣和合假之假名心,此也是指先破人我。其次,在修慧中,滅實法心,即破緣法假之法心。破和合假名心,只剩實法,如滅人我就剩下五蘊等。衆生仍執五陰實有,故第二步,須破法心(執五陰法實有之心),這也即是破法假之法心。破法心的同時,即證泥洹空寂。其叁,滅空心。破法心後即緣泥洹。空心者,即是緣泥洹心。但這仍不夠究竟,直等到在滅盡定及人無余涅槃時,滅空心,才是究竟地證人泥洹。《成實論》認爲,滅此叁心,則諸煩惱業永不複起;滅此叁心,則證人泥洹,具足無漏正智,燒盡諸相,于一切渚苦永得解脫,亦不受後身,永脫生死輪回。
實際上,得空心時已證得泥洹,“若緣泥洹是名空心”,此空心即是真智之心,能滅法心,見五陰無性,知法本來不生無所有故。不過,此時是以真智之心不斷假名而證渚法性空。雖已斷盡有漏五陰,但有無漏五陰。得無漏心的聖者也名衆生。而一切諸陰皆名爲受,從受生故。無漏法亦從布施持戒等業心中生。有漏身與無漏身皆是受陰,只是有漏受陰受後有身,無漏受陰不受後有。得無漏空心的聖者,因尚持受身,故是住有余涅槃界,其證人泥洹,是以智心證知泥洹,尚不是身心俱人泥洹。若在滅盡定與人無余涅槃界,空心可滅。滅盡定,是阿羅漢所得,屬八解脫中的最後一種解脫。《成實論》區分了兩種滅盡定,《論》說:“滅定二種:一者諸煩惱盡,二煩惱未盡。煩惱盡者在解脫中,煩惱未盡者在次第中。”所謂“解脫”與“次第”,是指八解脫與九次第定。《成實論》認爲,八解脫與九次第定,皆與四禅八定相應,但本質不同。如滅盡定,若是阿羅漢第八解脫果,則是“滅煩惱故名滅定”,此定“能滅一切想令不複生”;若是第九次第定,則是“滅心心數法故名滅定”,此定“雖滅諸想,有余結故不能令更不生。”(這涉及佛教對瑜伽禅定的看法,簡單地說,八解脫是指斷盡煩惱而人禅定,而九次第定則雖人定而未必斷盡煩惱。)
阿羅漢人第八解脫滅盡定之前,“先來破壞一切有爲,破已故人”。即是說,阿羅漢在人滅盡定前,已破假名心、法心而得真智空心。人滅盡定後,則滅一切受想(即滅一切心心數法),包括想受、慧受。慧受,即緣泥洹空心。滅盡定不同于死,滅盡定中,有命有熱而無識,死則命熱識叁事都滅。“滅盡定者,心滅無行故名滅盡,無有別法猶如泥洹。”滅盡定,由于滅盡一切心心數法,更無有別法,且此滅是由身證,故猶如泥洹。《成實論》說:“滅法非言所了故說身證,如觸水者則知冷相”,“此是無心法,故應以身證”。這裏點明了爲何要滅空心的原因。蓋空心緣泥洹,二者之間是能所關系,存在著認識;與認識對象二分性的傾向,只能稱作證知泥洹,尚不能稱作人于泥洹。而在滅盡定中,能所對待關系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以身證滅,如人飲水冷暖白知,聖者已徹底人于滅中,與滅融爲一體。此種狀態猶如人泥洹。然滅盡定,仍有出定之時。阿羅漢出定則心緣泥洹,只待最後人無余泥洹斷相續時空心得滅,此時聖者身心完全人于寂滅泥洹,與滅合爲一體。這才是究竟地人于泥洹,也是最終極的解脫。此即仍以灰身滅智爲最終極的解脫理想。在這一點上,《成實論》與大乘佛教無住涅槃的思想是對立的。同時,這也構成了《成實論》之所以屬于小乘佛教的一個主要原因。
叁、與有部。經部涅槃觀的比較
一切有部與經部都分別論述過二谛思想,並結合二谛來講涅槃。《成實論》圍繞二重二谛來闡釋涅槃是對有部與經部涅槃思想批判性的、概括性的總結和提高。
一切有部是以刹那的存在(事物的構成元素)爲勝義谛(或者說,以五蘊實法爲勝義谛),以刹那存在的相續和合爲假有世俗谛。這是以法的假實來安立二谛,《順正理論》就說:“于色諸和合聚,破爲細分,彼覺便無,名世俗谛,猶如瓶等。……有和合聚,雖破爲多,彼覺非無,猶如水等。若以勝慧析除余法,彼覺方無,亦世俗谛。……若物異此,名勝義谛,謂彼物覺,彼破不無,及慧析余,彼覺仍有,名勝義谛。”一切有部也以涅槃爲勝義有,也即勝義谛。《順正理論》說:“彼滅非畢竟無,亦不可言是世俗有,無所依故如前已說,故知滅谛唯勝義有。”一切有部在實有中,分析出恒有的法性,與無常的刹那作用,並認爲在涅槃中,作用消失而法性恒有,故成立實有論的涅槃。《成實論》的第一重二谛,即“真谛謂色等法及泥洹,俗谛謂但假名無有自體,如色等因緣成瓶,五陰因緣成人”,顯然包括了有部的二谛說。不過,《成實論》認爲,僅有第一重二谛是不夠的,故又立第二重二谛,即“五陰實無,以世谛故有。……第一義者,所謂空色無所有,乃至識空無所有。……又見滅谛故,名得道,故知滅是第一義有,非諸陰也”,這就是說,一切有部以五陰爲實有,並以一重二谛來說明法及涅槃的實有,仍是世俗上的安立,並非是最終的勝義。只有立第二重二谛,以總第一重二谛爲世俗谛,以第一義空爲真谛,這樣的二谛說才是佛法的正義。第一義谛五陰空無,也即是泥洹(涅槃)。可見,《成實論》以五陰空無爲涅槃,是在批判有部以法性實有爲基礎的涅槃學說的基礎上建立的。
經部師的二谛說主要也是指假實二谛。《順正理論》記載了經部的二谛說:“又彼自說二谛相言:若于多物施設爲有,名爲世俗;但于一物施設爲有,名爲勝義。又細分別所目法時,便失本名,名爲世俗;若細分別所目法時,不失本名,名爲勝義。”所謂的勝義谛,即是刹那作用的自相;世俗谛,即是自相的組合而成的共相。自相是真實有,共相是假名有。自相,即于一物施設有;共相,即于多物施設有。經部認爲自相的存在只是現象的作用之有,其背後並沒有不變的法性,故不同于一切有部。經部師是專在緣生有爲法上安立二谛,至于涅槃的常寂理性,並沒有爲二谛所攝。若從涅槃是煩惱斷滅的假名施設的角度來說,亦可歸人世俗谛,但就其本質來講,並不同于一般的隸屬于現象界的世俗谛。這就需要安立另外不屬于二谛的第叁谛,但經部師並沒有提出這樣的概念。
在涅槃概念的具體規定上,《成實論》即是吸收了經部假名涅槃的說法,以五陰性無,見五陰性無爲涅槃,或身智俱滅,人于寂滅爲涅槃,並認爲涅槃非別有實體,如《成實淪》說:“諸法滅盡名泥洹……問曰:泥洹非實有耶
答曰:陰滅無余故稱泥洹,是中何所有耶
”從緣涅槃的叁昧定來講,叁叁摩地皆以空、無相爲特點,這也說明涅槃無有實體。《成實論》還打比喻說:“以盡滅故說名泥洹,猶如衣盡更無別法。若不爾者亦應別有衣盡等法。”泥洹雖無實體,但並非意味著沒有泥洹。《成實淪》說:“問曰:今無泥洹耶
答曰:非無泥洹,但無實法。若無泥洹,則常處生死,永無脫期。”泥洹實際上只是陰滅而已(見五陰性無,或陰滅無余)。在二谛與泥洹的關系上,《成實論》立第二重二谛,以五陰滅(即泥洹)爲第一…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