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由煩惱所系縛,而主要是由外在的、非人爲的因素所産生。唯識宗即依此說阿羅漢在有余涅槃界仍有煩惱習氣,仍有煩惱障。而阿羅漢人無余涅槃界,由于灰身滅智,所以一切皆苦皆斷滅無余,顯然不同于有余涅槃界。《瑜伽師地論》還對有余涅槃與無余涅槃的差異作了概括的總結說:
住有余依,墮在諸數;住無余依,不墮諸數。住有余
依,猶有衆苦;住無佘依,永離衆苦。住有余依,所得轉
依,猶與六處而共相應。住無余依,永不相應。
意即,阿羅漢住有余依涅槃界,則猶有;衆苦仍在生死輪回之中,所得轉依猶與六處相應。阿羅漢住無余依涅槃界,則衆苦永斷,灰身滅智,不墮生死輪回,所以所得轉依與六處不相應。
有余涅槃與無余涅槃盡管有這麼多的差別,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以真如離煩惱障而施設涅槃名。這是唯識宗所說有余涅槃、無余涅槃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小乘有余、無余涅槃概念的根本所在,體現了唯識宗對佛教涅槃理論創造性的繼承和發展。
六、大乘涅槃:真如離所知障
大乘菩薩以普度衆生爲本懷,能以般若智體證諸法性空寂滅,而悲智雙運,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究未來際,利樂有情。中觀學說生死與涅槃“二際無差別”,實已包含了這一思想,但未把它提煉成一個新概念。到了唯識宗,則正式以“無住處涅槃”的新概念來表達大乘佛教的悲智雙運、不住二邊的思想。《成唯識論》說:
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
翼,由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
寂,故名涅槃。
其中不住生死者,是大智(般若);不住涅槃者,是大悲。悲智雙運方能體現出大乘佛教所倡導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救世精神,而這也就是“無住處涅槃”。
唯識宗認爲,無住處涅槃並非另有所得,它只是真如出所知障所顯,也即依真如離所知障而施設無住處涅槃。菩薩悲智雙運,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也只是真如出所知障所顯用。雖然菩薩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而用而常寂,故稱無住處涅槃。無住處涅槃與真如法界的體性是一,彼此之間只有出纏與在纏的差別,如《成唯識論述記》說:“由此涅槃在纏未顯,離障方顯,故體一如,約顯成別。”
這裏有必要區分兩個概念,即大涅槃與大菩提。《成唯識論》卷十說:
一所顯得,謂大涅槃,此雖本來自性清淨,而由客障
覆令不顯,真聖道生斷彼障故,令其相顯,名得涅槃。此
依真如離障施設,故體即是清淨法界。
二所生得,謂大菩提。此雖本來有能生種而所知障
礙,故不生。由聖道力斷彼障故,令從種起名得菩提。起
已相續窮未來際,此即四智相應心品。
大涅槃即是無住處涅槃,它是白性清淨真如理離障所顯,體性即清淨法界。所謂得涅槃,並非另有新得,而只是依真如出纏離障施設涅槃名,所以稱此涅槃爲所顯得。大菩提是如來種性本有無漏種現行而成,由于衆生所知障重,導致隱覆不顯,若以聖道力去除所知障,則種成現行而成大菩提四智心品,所以稱此大菩提爲所生得。
實際上,菩薩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窮未來際,利樂有情,正是菩提智起用的結果。而之以能起菩提智用,是因爲真如理離障顯現令之起用,如《成唯識論》卷九說:
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斷彼得無住處
彼能隱覆
法空真如,令不發生大悲般若,窮未來際,利樂有情故,斷
彼時顯法空理,此理即是無住涅槃,令于二邊俱不住故。
所謂此理即是無住涅槃,也即是說所顯得的大涅槃,是以真如空性理爲涅槃。此真如空性理涅槃顯現,即能令菩提智不住二邊,利樂有情,窮未來際。所謂“用而常寂,名曰涅槃”,也就是指此處所說真如空性理涅槃(無住處涅槃)。在此,所顯得的無住處大涅槃與所生得的大菩提智構成一對體用關系。真如離障之寂體(無住處涅槃)是體,菩提智是用。因爲真如寂體離障顯現,所以才起悲智之用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窮未來際,利樂有情。關于無住處涅槃與菩提悲智之間的體用關系,《成唯識論述記》中也有說明,女口;
大悲般若常所輔翼者,顯緣此涅槃生智用故,或由智
悲緣證如故。
緣此雖起悲智二用,體性恒寂,故名涅槃。
可見,悲智之用,即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依緣無住處涅槃所生起,雖恒常起不住二邊之用,而用而常寂,體性即無住處涅槃、清淨法界。《成唯識論》雖然對大菩提與大涅槃作了區分,認爲一爲所生得,一爲所顯得。然而,依體起用,用即顯體,體與用本不可分。涅槃著眼于生命境界,菩提著眼于認知智慧。涅槃是菩提之境,菩提是顯涅槃之慧,二者體一不二。
作爲所顯得的無住處涅槃,也可稱作無余涅槃,這是就如來無住處涅槃沒有苦依殘余而言。此如唯識宗所說:
若苦依盡,說無余依。
諸如來于無余涅槃界中,般涅槃已能現在前,所余不
能令現在前。
謂聲聞等于無余依涅槃界中一切滅盡,菩薩于此涅
盤界中功德無盡。
最後來探討一下無住處涅槃于何處得的問題。據《成唯識論》所說,無住處涅槃應是聖者人究竟佛果位而證得。《成唯識論》卷十說:
今取二所轉得,頌說證得轉依言故。此修習位說能
證得,非已證得,因位攝故。後究竟位其相雲何
頌曰:
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論
曰:前修習位所得轉依,應知即是究竟位相。此謂此前二
轉依果,即是究竟無漏界攝。
此處即明確指出,人地修習位(十地)菩薩並不能證得大涅槃(無住涅槃),而只是精進修道斷障,積累善根功德資糧,爲究竟位證無住涅槃作准備。這也可稱菩薩修習位,是因位能證得,而沒有到果位證得大涅槃。如《成唯識淪》卷九說:“謂十地中對治十障,證十真如無增減故。複次,前六不增減者爲除六種相違障故。漸次修行諸佛法,漸次成熟諸有情故。……又由施等不住涅槃,及由後叁不住生死,爲無住處涅槃資糧。”關于佛地(究竟位)證大涅槃的說法,《佛地經論》也有明確的說明,如《佛地經論》卷五說:“菩薩初證如來地時,頓證二種大涅槃界,……亦無住大涅槃界。”
然而,在唯識宗內部也有主張登地菩薩也可得證無住涅槃的說法。如新羅太賢在《成唯識論學記》中就列舉了這樣一種觀點:“一雲亦得無住(作者注:指登地菩薩),自許後勝順教理故。”從無住處涅槃須依菩提之用而證顯來看,這種觀點也不無是處。證顯無住處涅槃的菩提智,是指四智心晶(總說爲大菩提智)中的平等性智。《成唯識論》認爲,平等性智是“菩薩見道初現前位,違二執故方得初起”。即是說,人見道後即登地後,菩薩即獲得平等性智。既得平等性智,自能得見無住處涅槃。這樣一來,在唯識宗內部就存在著關于無住處涅槃在何處證的兩種不同的說法。太賢對此二說作了調和,他在《成唯識論學記》中說:“菩薩分證,未名大故。不住二邊,說因緣故。”這就是說,登地菩薩雖得平等性智,但由于二障未盡,故只能證得一分真實理境,未得全分真實理境。但菩薩能心無所執,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可作究竟位證無住涅槃的資糧(“爲無住處涅槃資糧”)。這也可以說,登地菩薩能見一分無住處涅槃。而菩薩成佛,即登如來地後,由于二障永盡,所以真如法界全分顯現,即成全分無住處大涅槃。這樣一來,既可說登地菩薩得無住處涅槃,也可說人如來地得無住處涅槃。前者是就一分無住涅槃說,後者則是就全分無住涅槃說。由此太賢也就調和了關于無住涅槃在何處得兩種不同的說法。
在唯識宗看來,大乘無住處涅槃與小乘無余涅槃既有相同,也有相異之處。《成唯識論》卷十說:
顯依真理無佘涅槃,爾時雖無二乘身智而由彼證可說
彼有。此位唯有清淨真如,離相湛然寂滅安樂。依斯說彼
與佛無差。但無菩提利樂他業,故複說彼與佛有異。
這就是說,小乘無余依涅槃界唯有清淨真如,在這一點上與大乘聖者所得無住涅槃沒有差別。但是,小乘聖者是灰身滅智而人此無余涅槃界,所以不可能悲智雙運,窮未來際,做利樂衆生的事業。而大乘聖者于無住處涅槃,則能“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所以,小乘無余涅槃與大乘無住涅槃之間又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二者的不同還體現在小乘灰身滅智人無余涅槃,唯有真如法界,是無(主)體之解脫;而大乘菩薩人無住涅槃,則得大牟尼法身,是有(主)體之解脫。《成唯識論》卷九說:“二乘滿位名解脫身,在大牟尼名法身故。”小乘“爾時雖無二乘身智,而由彼證可說彼有”,所以是無體之解脫;大乘能得大牟尼法身,含大菩提與大涅槃二轉依果,是實有的功德身,所以是有體之解脫。小乘是斷世間而得涅槃,大乘則是不斷世間而得涅槃。
唯識宗將有余涅槃、無余涅槃和無住處涅槃,再加上真如自性清淨涅槃,綜合成四種涅槃說。除了有余涅槃、無余涅槃的概念取自小乘說外,自性清淨涅槃與無住處涅槃,都是唯識宗首次提出的概念,體現了大乘佛教不離世間得涅槃的思想。而有余涅槃、無余涅槃,雖取自小乘佛教,但已經被唯識宗解脫理論吸收和改造,其含義已經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有余、無余涅槃。就四種涅槃的關系來看,唯識宗顯然是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爲核心,有余、無余涅槃和無住處涅槃則是依真如離障施設的果位涅槃,其體性與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二。
第七章 《大般涅槃經》的涅槃學說
《大般涅槃經》是公元叁世紀以後出現的最重要的大乘經典,經本文稱佛滅後七百年而有盛倡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大乘經出現,此即是《大般涅槃經》。從譯本及有關的文獻來看,《大般涅槃經》全文有二萬五千頌,分前後兩分。前分四千頌,漢譯本由東晉法顯和覺賢共譯出。後分二萬多頌,北涼昙無谶譯出。據學者考證,《大般…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