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涅槃思想(单正齐)▪P22

  ..续本文上一页:“法谓真如,诸声闻等同所归趣,故说一乘。”《成唯识论述记》也说:“依实真如说三乘无别。”这就是说,佛于一切时皆说大乘体极之理(真如性净之理),只是由于“三乘取教有偏”,“教同而机有异”,所以造成三乘之间的差异。这实际上说的是《法华经》会三归一的大乘思想。窥基在《法华经玄赞》中还引经教所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其解”,“一雨普润三草二木生长不同”,来说明大乘体极之理与三乘取教之机的关系:一乘教由根性不同的众生取受则成三乘教之不同,但三乘教之差异不碍一乘教体极的相同。这就是说,三乘教的差别是三乘人各取所需的取执结果,并不是佛理本身有三乘的不同。我们还可以从能证、所证方面来说明三乘的不同而同,如窥基在《法华玄赞》说:“如兔、马、象三兽度河,河性无差,得有浅深,又下经云:譬于高原穿凿须水,若见干土,知水尚远;若见湿土,知水不远;若见于泥,知水极近。水性无差,得之有异。此会理同而证有异,三乘证理有圆缺故。”大乘体极理同,是三乘之所证;而众生根机不同,成大乘之能证。大乘体极理同,故成一乘教;而众生根机不同,取证有异,得理有浅深,故成三乘教。三乘教虽对应不同根性的众生,但同显一乘体极之理,所以三乘教皆是佛说真实言教。

  三乘同具大乘体极之理,同以性净之理为所缘,所以三乘教的目标相同,都是以证真如性净理为解脱。《摄大乘论释》说:“法谓真如,诸声闻等同所归趣,所趣平等故说一乘。”《瑜伽师地论》亦说:“诸声闻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诸独觉乘种性有情,诸如来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清净妙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甚至在方法论上,三乘教也具有相同性,即都是以转依(转识成智,转迷真如为悟真如)为实现解脱证得涅槃的方法。如《瑜伽师地论》说:“云何成办修

  谓或声闻乘,或独觉乘,或复大乘,已得一切所有转依,及得一切诸法自在,此所有修名成办修。”

  唯识宗主张五种姓说,根据众生无漏种的有无以及种类而把众生分为五类:声闻种、独觉种、佛种姓、五种姓和不定种姓。五种姓众生,都由其本识中具有的种子所决定。其中无种姓者,即是指先天即不具备般涅槃性者,不存在转依修证解脱的可能性。而声闻种姓、独觉种姓、佛种姓,则是修三乘转依得解脱的定性众生,分别具有成就声闻、独觉佛的种子。而最后一种姓,即不定种性,则是指或修二乘,或修大乘而不决定者。唯识宗认为,三乘定性众生经过佛法的修证实践所得的转依果,也是各自决定而互不相同,而不定种姓则随所修教乘,故得转依果也不定。《佛地沦》卷五说:“决定种姓各依自乘而得出离;不定种姓或依大乘,或依余乘而得出离。言出离者,即是涅槃。诸三乘人各自种姓以为因缘,……随其所应各证涅槃。”这就是说,每一种姓根据各自的种姓为因缘,各依自乘而取证涅槃。对于定性种姓来说,则随各自取证,所得涅槃并不相同。唯识宗将大、小乘所得涅槃分为三种,即: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处涅槃。至于不定种姓,则或随小乘得有余、无余涅槃,或回心向大,随大乘得无住处涅槃。至于五种姓者,则不能证得任何涅槃。大、小乘涅槃虽有异,但由于大、小乘共同具有大乘体极之理,即真如性净之理,所以所得涅槃实际上都是指证得性净本体而获得的真如显现状态。《成唯识论》卷十说:“此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尘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槃。此依真如离障施设,体即是清净法界。”由此看来,唯识宗所说大、小乘涅槃又具有体性上的相同之处。唯识宗明确规定,真如离障而施设涅槃,大、小乘都是如此。唯识宗把诸法真如理称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谓真如离障施设涅槃,其实就是指真如自性清净体的显现状态。

  五、小乘涅槃:真如离烦恼障

  唯识宗以真如离障来施设涅槃之名,并依此来解释小乘佛教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

  《成唯识论》说:“有余依涅槃:谓且p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唯识宗对这两种涅槃的理解,坚持了小乘佛教两种涅槃概念的基本含义,即把断烦恼已尽但所依未灭称作有余涅槃;把所依亦灭,众苦永寂称作无余涅槃。但唯识宗对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的理解还不仅止于此,它进一步将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规定为真如性寂理出烦恼障的显现状态,即:真如出烦恼障,若苦依尚存,则为有余涅槃;若苦依永尽,则为无余涅槃。这就是说,所谓有余涅槃、无余涅槃,都是指真如理离烦恼障所显现的状态,其体性即真如法界,都可称作依真(如)理涅槃。如《成唯识论》卷十说:

  谓有二乘深乐圆寂得生空观,亲证真如,永灭感生烦

  恼障,尽显依真理有余涅槃。彼能感生烦恼尽故,后有异

  熟无由更生,现苦所依任运灭位,余有为法既无所依,与

  彼苦仍同时顿舍,显依真理无余涅槃。

  意即,真理即真如理,其性本寂,即是自性清净涅槃。真如理在不同情况下显现,即成不同称谓的涅槃。小乘圣者断烦恼因而尚有苦依,真如理显则称有余依涅槃;若苦依亦灭,一切有为法随之皆灭,真如理显则称无余依涅槃。这说明,小乘佛教酌解脱也是以真如为本体依据,以证真如本体为得涅槃(有余,无余涅槃)。我们可以用“体用”范畴来表示二者的关系,即真如理是体,有余、无余涅槃是用。真如遍在于一切诸法,而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则是断烦恼所显真如,其体性即是真如,依离(烦恼)障而施设涅槃名。

  唯识宗以真如离(烦恼)障施设小乘佛教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显然是依唯识宗的理论所作的创造性的阐释,具有唯识学的理论特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小乘佛教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小乘一切有部主张元素的多元实在论,认为法体恒有,而法体所起的刹那作用形成生死世间的相续之流,所渭解脱,即是指消除业的聚合力,止灭刹那的相续作用,人于唯有法性的无余涅槃界。经部师则否认本体的实在,认为实有的只是刹那的性相,解脱只是断灭烦恼的状态而假名曰涅槃,也就是说,涅槃并非实有自体。而唯识宗却以本宗理论,将小乘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的概念,解释成真如离烦恼障的显现状态,这样一来,对最终的涅槃状态的看法,就产生了本质的差别。这主要体现在人无余涅槃之后的存在状态的不同。唯识宗也是主张小乘圣者灰身灭智为人无余依涅槃,如《成唯识论》说:“尔时虽无二乘身智,而由彼证可说彼有。”但这种灰身灭智并不等于断灭一切的虚无,因为真如本体遍在常住,作为个体的修证者,虽然身智断灭(人无余涅槃),但本有的清净(寂灭)涅槃体性(真如)却常住不灭。小乘圣者(阿罗汉)人无余涅槃,身智的断灭只意味着超脱了一切生死,而消融于离相湛然、寂灭安乐的真如清净法界。如《成唯识论》说:

  此位(作者注:指无余涅槃界)唯有清净真如,离相湛

  然,寂灭安乐。

  《瑜伽师地论》说:

  唯余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在。于此界中般涅槃已,

  不得堕于天龙药叉。

  这就是说,小乘圣者的最终解脱,是永远弃舍烦恼结业生身,超脱生死轮回,不堕众数而消融人于离相湛然的真如法界,此即小乘圣者所得无余涅槃界。这不是断灭一切的虚无,也不是假名,而是实有自性的存在。这也可称作实有涅槃说,它在形式上与一切有部的唯有法性的涅槃观相似。但是唯识宗与一切有部对法性(法体)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指一元的真如本体,一个是指多元的元素法体,所以导致了二者对小乘无余涅槃界的理解也有本质的不同。

  对于唯识宗所说小乘无余涅槃界的实有性,《瑜伽师地论》中说得更为清楚:

  问:于无余涅槃界中,般涅槃已所得转依,当言是有,

  当言非有

  答:当言是有。问:当言何相

  答:无戏论相,

  又善清净法界为相。问:何因缘故当言是有

  答:于有余

  依及无余依涅槃中,此转依性皆无动法。无动法故,先有

  后无不应道理。又此法性非众缘生,无生无灭。然譬如

  水澄清之性,譬如真金调柔之性,譬如虚空离云雾性,是

  故转依当言是有。

  这表明了无余涅槃界是实有自性的,在唯识宗那里,小乘圣者阿罗汉人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一切的虚无。

  关于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之间的差别,在唯识宗看来,除了上述的苦依未断与苦依断尽的区别外,二者的存在状态还有更具体的差别,这主要体现在二者断障的尽与未尽上。《瑜伽师地论》卷八十说:

  住无余涅槃界,毕竟无障可立差别。何以故

  于此

  界中一切众相,及诸粗重皆永息故,皆永灭故。所以者

  何

  诸阿罗汉住有余依涅槃界时,一切众相非悉永灭,异

  熟粗重亦非永灭,由彼说有烦恼习气。即观待彼相及粗

  重安立有障。住无余依涅槃界时,彼永无有。

  这就是说,有余依涅槃界仍有烦恼习气及诸有为相在,所以可安立有障。而无余依涅槃界,一切烦恼障及有为法皆断灭无余,所以不可安立有障。《瑜伽师地论》又说:

  问:有余依涅槃界中现在转时,一切烦恼当言离系

  耶,当言不离系耶

  答:当言离系。 问:于一切苦,当言离

  系耶

  当言不离系耶

  答:当言亦离系亦不离系。 所以

  者何

  若未来生所有众苦当言离系,若现在生心所有苦

  亦当言离系,若现在身中饥苦、渴苦、界不平苦、时节变

  苦,及余所有逼迫等苦,当言不离系。此由现前行故,非

  诸烦恼所系缚故。

  意思是说,在有余涅槃界,烦恼所系缚之苦,即由烦恼所引起的苦,已断灭无余,但由于本识及根身的存在,所以仍能产生痛苦。不过,这些痛苦并不…

《佛教的涅槃思想(单正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