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謂真如,諸聲聞等同所歸趣,故說一乘。”《成唯識論述記》也說:“依實真如說叁乘無別。”這就是說,佛于一切時皆說大乘體極之理(真如性淨之理),只是由于“叁乘取教有偏”,“教同而機有異”,所以造成叁乘之間的差異。這實際上說的是《法華經》會叁歸一的大乘思想。窺基在《法華經玄贊》中還引經教所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各各隨其解”,“一雨普潤叁草二木生長不同”,來說明大乘體極之理與叁乘取教之機的關系:一乘教由根性不同的衆生取受則成叁乘教之不同,但叁乘教之差異不礙一乘教體極的相同。這就是說,叁乘教的差別是叁乘人各取所需的取執結果,並不是佛理本身有叁乘的不同。我們還可以從能證、所證方面來說明叁乘的不同而同,如窺基在《法華玄贊》說:“如兔、馬、象叁獸度河,河性無差,得有淺深,又下經雲:譬于高原穿鑿須水,若見幹土,知水尚遠;若見濕土,知水不遠;若見于泥,知水極近。水性無差,得之有異。此會理同而證有異,叁乘證理有圓缺故。”大乘體極理同,是叁乘之所證;而衆生根機不同,成大乘之能證。大乘體極理同,故成一乘教;而衆生根機不同,取證有異,得理有淺深,故成叁乘教。叁乘教雖對應不同根性的衆生,但同顯一乘體極之理,所以叁乘教皆是佛說真實言教。
叁乘同具大乘體極之理,同以性淨之理爲所緣,所以叁乘教的目標相同,都是以證真如性淨理爲解脫。《攝大乘論釋》說:“法謂真如,諸聲聞等同所歸趣,所趣平等故說一乘。”《瑜伽師地論》亦說:“諸聲聞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性有情,諸如來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清淨妙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甚至在方法論上,叁乘教也具有相同性,即都是以轉依(轉識成智,轉迷真如爲悟真如)爲實現解脫證得涅槃的方法。如《瑜伽師地論》說:“雲何成辦修
謂或聲聞乘,或獨覺乘,或複大乘,已得一切所有轉依,及得一切諸法自在,此所有修名成辦修。”
唯識宗主張五種姓說,根據衆生無漏種的有無以及種類而把衆生分爲五類:聲聞種、獨覺種、佛種姓、五種姓和不定種姓。五種姓衆生,都由其本識中具有的種子所決定。其中無種姓者,即是指先天即不具備般涅槃性者,不存在轉依修證解脫的可能性。而聲聞種姓、獨覺種姓、佛種姓,則是修叁乘轉依得解脫的定性衆生,分別具有成就聲聞、獨覺佛的種子。而最後一種姓,即不定種性,則是指或修二乘,或修大乘而不決定者。唯識宗認爲,叁乘定性衆生經過佛法的修證實踐所得的轉依果,也是各自決定而互不相同,而不定種姓則隨所修教乘,故得轉依果也不定。《佛地淪》卷五說:“決定種姓各依自乘而得出離;不定種姓或依大乘,或依余乘而得出離。言出離者,即是涅槃。諸叁乘人各自種姓以爲因緣,……隨其所應各證涅槃。”這就是說,每一種姓根據各自的種姓爲因緣,各依自乘而取證涅槃。對于定性種姓來說,則隨各自取證,所得涅槃並不相同。唯識宗將大、小乘所得涅槃分爲叁種,即:有余涅槃、無余涅槃和無住處涅槃。至于不定種姓,則或隨小乘得有余、無余涅槃,或回心向大,隨大乘得無住處涅槃。至于五種姓者,則不能證得任何涅槃。大、小乘涅槃雖有異,但由于大、小乘共同具有大乘體極之理,即真如性淨之理,所以所得涅槃實際上都是指證得性淨本體而獲得的真如顯現狀態。《成唯識論》卷十說:“此雖本來自性清淨,而由客塵令不顯,真聖道生斷彼障故,令其相顯,名得涅槃。此依真如離障施設,體即是清淨法界。”由此看來,唯識宗所說大、小乘涅槃又具有體性上的相同之處。唯識宗明確規定,真如離障而施設涅槃,大、小乘都是如此。唯識宗把諸法真如理稱作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謂真如離障施設涅槃,其實就是指真如自性清淨體的顯現狀態。
五、小乘涅槃:真如離煩惱障
唯識宗以真如離障來施設涅槃之名,並依此來解釋小乘佛教的有余涅槃、無余涅槃。
《成唯識論》說:“有余依涅槃:謂且p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無余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余依亦滅,衆苦永寂,故名涅槃”。
唯識宗對這兩種涅槃的理解,堅持了小乘佛教兩種涅槃概念的基本含義,即把斷煩惱已盡但所依未滅稱作有余涅槃;把所依亦滅,衆苦永寂稱作無余涅槃。但唯識宗對有余涅槃、無余涅槃的理解還不僅止于此,它進一步將有余涅槃、無余涅槃規定爲真如性寂理出煩惱障的顯現狀態,即:真如出煩惱障,若苦依尚存,則爲有余涅槃;若苦依永盡,則爲無余涅槃。這就是說,所謂有余涅槃、無余涅槃,都是指真如理離煩惱障所顯現的狀態,其體性即真如法界,都可稱作依真(如)理涅槃。如《成唯識論》卷十說:
謂有二乘深樂圓寂得生空觀,親證真如,永滅感生煩
惱障,盡顯依真理有余涅槃。彼能感生煩惱盡故,後有異
熟無由更生,現苦所依任運滅位,余有爲法既無所依,與
彼苦仍同時頓舍,顯依真理無余涅槃。
意即,真理即真如理,其性本寂,即是自性清淨涅槃。真如理在不同情況下顯現,即成不同稱謂的涅槃。小乘聖者斷煩惱因而尚有苦依,真如理顯則稱有余依涅槃;若苦依亦滅,一切有爲法隨之皆滅,真如理顯則稱無余依涅槃。這說明,小乘佛教酌解脫也是以真如爲本體依據,以證真如本體爲得涅槃(有余,無余涅槃)。我們可以用“體用”範疇來表示二者的關系,即真如理是體,有余、無余涅槃是用。真如遍在于一切諸法,而有余涅槃、無余涅槃則是斷煩惱所顯真如,其體性即是真如,依離(煩惱)障而施設涅槃名。
唯識宗以真如離(煩惱)障施設小乘佛教的有余涅槃、無余涅槃,顯然是依唯識宗的理論所作的創造性的闡釋,具有唯識學的理論特色,不同于傳統意義上小乘佛教的有余涅槃、無余涅槃。小乘一切有部主張元素的多元實在論,認爲法體恒有,而法體所起的刹那作用形成生死世間的相續之流,所渭解脫,即是指消除業的聚合力,止滅刹那的相續作用,人于唯有法性的無余涅槃界。經部師則否認本體的實在,認爲實有的只是刹那的性相,解脫只是斷滅煩惱的狀態而假名曰涅槃,也就是說,涅槃並非實有自體。而唯識宗卻以本宗理論,將小乘的有余涅槃、無余涅槃的概念,解釋成真如離煩惱障的顯現狀態,這樣一來,對最終的涅槃狀態的看法,就産生了本質的差別。這主要體現在人無余涅槃之後的存在狀態的不同。唯識宗也是主張小乘聖者灰身滅智爲人無余依涅槃,如《成唯識論》說:“爾時雖無二乘身智,而由彼證可說彼有。”但這種灰身滅智並不等于斷滅一切的虛無,因爲真如本體遍在常住,作爲個體的修證者,雖然身智斷滅(人無余涅槃),但本有的清淨(寂滅)涅槃體性(真如)卻常住不滅。小乘聖者(阿羅漢)人無余涅槃,身智的斷滅只意味著超脫了一切生死,而消融于離相湛然、寂滅安樂的真如清淨法界。如《成唯識論》說:
此位(作者注:指無余涅槃界)唯有清淨真如,離相湛
然,寂滅安樂。
《瑜伽師地論》說:
唯余清淨無爲離垢真法界在。于此界中般涅槃已,
不得墮于天龍藥叉。
這就是說,小乘聖者的最終解脫,是永遠棄舍煩惱結業生身,超脫生死輪回,不墮衆數而消融人于離相湛然的真如法界,此即小乘聖者所得無余涅槃界。這不是斷滅一切的虛無,也不是假名,而是實有自性的存在。這也可稱作實有涅槃說,它在形式上與一切有部的唯有法性的涅槃觀相似。但是唯識宗與一切有部對法性(法體)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是指一元的真如本體,一個是指多元的元素法體,所以導致了二者對小乘無余涅槃界的理解也有本質的不同。
對于唯識宗所說小乘無余涅槃界的實有性,《瑜伽師地論》中說得更爲清楚:
問:于無余涅槃界中,般涅槃已所得轉依,當言是有,
當言非有
答:當言是有。問:當言何相
答:無戲論相,
又善清淨法界爲相。問:何因緣故當言是有
答:于有余
依及無余依涅槃中,此轉依性皆無動法。無動法故,先有
後無不應道理。又此法性非衆緣生,無生無滅。然譬如
水澄清之性,譬如真金調柔之性,譬如虛空離雲霧性,是
故轉依當言是有。
這表明了無余涅槃界是實有自性的,在唯識宗那裏,小乘聖者阿羅漢人無余涅槃並不是斷滅一切的虛無。
關于有余涅槃與無余涅槃之間的差別,在唯識宗看來,除了上述的苦依未斷與苦依斷盡的區別外,二者的存在狀態還有更具體的差別,這主要體現在二者斷障的盡與未盡上。《瑜伽師地論》卷八十說:
住無余涅槃界,畢竟無障可立差別。何以故
于此
界中一切衆相,及諸粗重皆永息故,皆永滅故。所以者
何
諸阿羅漢住有余依涅槃界時,一切衆相非悉永滅,異
熟粗重亦非永滅,由彼說有煩惱習氣。即觀待彼相及粗
重安立有障。住無余依涅槃界時,彼永無有。
這就是說,有余依涅槃界仍有煩惱習氣及諸有爲相在,所以可安立有障。而無余依涅槃界,一切煩惱障及有爲法皆斷滅無余,所以不可安立有障。《瑜伽師地論》又說:
問:有余依涅槃界中現在轉時,一切煩惱當言離系
耶,當言不離系耶
答:當言離系。 問:于一切苦,當言離
系耶
當言不離系耶
答:當言亦離系亦不離系。 所以
者何
若未來生所有衆苦當言離系,若現在生心所有苦
亦當言離系,若現在身中饑苦、渴苦、界不平苦、時節變
苦,及余所有逼迫等苦,當言不離系。此由現前行故,非
諸煩惱所系縛故。
意思是說,在有余涅槃界,煩惱所系縛之苦,即由煩惱所引起的苦,已斷滅無余,但由于本識及根身的存在,所以仍能産生痛苦。不過,這些痛苦並不…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