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P29

  ..續本文上一頁五蘊假我。如來藏佛性真我是一種超驗心,雖然內在于五蘊世間,但本質上不屬于五蘊世間。但是,如來藏佛性真我又不離五蘊世間,所謂“自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衆生只要開發自己本有的清淨本性,用一種平等不二的空性智慧能于煩惱世間當下見其無性,而證得涅槃。這與二乘聖者將生死與涅槃割裂爲二的“清淨邊見”是根本不同的。

  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作爲雜染法與清淨法的根據所依,也是一個本體的概念。同中觀、唯識學相比較,《勝鬘經》所說自性清淨心乃是一種主體性本體,而中觀、唯識學的空性、真如本體則是指客觀性的本體。中觀、唯識學所說空性、真如是指遍在于宇宙萬物的本體,可稱作宇宙大全,萬物皆內在地具有空性、真如性。中觀、唯識學雖也說心性,但這是指心之本性、本質,與萬物的本性、本質無異。所以在中觀、唯識學看來,心之性即法-之性,心性並不具有先天的覺性、智性。而《勝鬘經》所說心性,則是指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此心既是指空性智,其中潛藏著無量無邊的佛法功德,本身就是一種不生不滅的無漏無爲法。《成唯識論》有一段解釋心性的話,可以借以用來說明《勝鬉經》與中觀、唯識學所說心性的差異。《成唯識論》卷二說:

  然契經說心性淨者,說心空理所顯真如,真如是心真

  實性故;或說心體非煩惱,故名性本淨,非有漏心性是無

  漏,故名本淨。

  這段話明確指出,唯識宗也說心性本淨者,是指心空理所顯真如,而不是主體清淨心,更不是“有漏心性是無漏”,因爲有漏、無漏皆是有爲緣起法,不僅有漏心空理所顯名真如,而且無漏心也是如此,更進一步說,一切法心空理所顯皆可名真如。而《勝鬉經》所說清淨心性,即是指主體清淨心,具有無漏功德法,此清淨心不染而染,染而不染,爲無明妄法及一切生死法的所依。它又稱作真常心,真常之所爲真常,就在于此清淨心是無爲法。因此,《勝鬓經》正可以說染心性是淨心,“有漏心性是無漏”。

  從哲學的高度來看,中觀、唯說學所說空性、真如乃是宇宙存在的客觀真實性,也就是宇宙大全,心與諸法在宇宙客觀真性前是平等的。在解脫的問題上,中觀、唯識學是以宇宙的客觀真實性爲主來收攝主體心,在主體心消除妄念分別的活動中,將心與一切法皆超化,而消融于唯一的宇宙真性(宇宙大全),而這就是涅槃。《勝鬘經》則認爲清淨心顯即得涅槃,這可以說是以主體真心爲主來收攝一切存在,通過證悟清淨本心來彰顯宇宙的存在真性,而獲證涅槃。

  當然,《勝鬘經》所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也就是如來法身,如來法身其實也是一種人格化意義上的宇宙大全,這是衆生對本有清淨心性證悟的結果。按《勝鬉經》的說法,如來藏不離煩惱藏,如來藏性與煩惱世間是不二的,因此,聖者是以如來藏智體證惱性空來彰顯宇宙大全。其結果也是:在生死世間來彰顯宇宙大全,在煩惱世間來證得涅槃。這體現了不斷生死而得涅槃的大乘佛教解脫論宗旨。

  《勝鬉經》與《大般涅槃經》都講如來藏,而且如來藏也都可稱作佛性,但二經還是有區別的。《勝鬘經》是從衆生心性來講如來藏佛性,由于如來藏就是空性智,其中潛藏無邊佛法功德(具有將無邊煩惱法見其無性,當體翻轉成清淨的功德法的可能性),故其自身就有一種內在的湧動力,衆生確信自身有如來藏心,而起“隨順法智”,經過五種巧便觀察,就能信證“自性清淨藏心而有染”,並最終以自性清淨心所本具的空性智,頓斷煩惱(觀煩惱性空,不空而空),獲證不思議如來境界。後來的《大乘起信論》就明確地說如來藏心就是本覺,本覺能熏無明,産生諸種解脫力,最終本覺顯現,獲證涅槃。很顯然,《勝鬘經》是從主體心性成佛之性能(能力)來講如來藏。而《大般涅槃經》則是從佛界被煩惱覆藏來講如來藏、佛性。佛性的原語主要是“buddfadga^tu”,直譯就是“佛界”。“界”的原意是領域,佛界就是佛所覺悟的世界,或佛所成就的世界。所以佛界與真實世界、法性、真如爲同義詞,也可稱作佛體性、體段。因此,《大般涅槃經》中所講的如來藏就是指佛界,或佛之體性、體段,而不是從主體成佛之性能(能力)來講如來藏。

  但是,從《勝鬘經》與《大般涅槃經》對佛果位的如來法身的理解來看,又有相同之處,因爲二經都把如來法身當成超越時空、具有無邊法力的神聖世尊。但是,由于對如來藏的理解不同,在表面上相似情況下,二經還蘊藏著理論上的差異。從本體論角度來看,《勝鬉經》所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乃是一種主體性本體,這種本體並不是靜態的本體,而是動態的本體,心性與宇宙是一體的,聖者證顯了自身的清淨心的過程,也就是如來藏空性智見煩惱無性而彰顯宇宙存在真性的過程。在如來藏空性智的映現下,宇宙一切法(包括煩惱惡法)都因其無性而獲得清淨的存在(無量無邊的佛法功德)。也就是說,在如來藏智的映現下,聖者證得了宇宙大全,與宇宙大全同一,而這也就是心性本體的展現,也是聖者追求的最終解脫境界——涅槃。《大般涅槃經》把如來藏理解成佛界,或者佛之體性、體段,或者說就是宇宙大全,它本身不具主動性、能動性的含義(成佛之性能、能力)。衆生本來就被佛界所涵攝,本來就生存于佛界,只是由于煩惱叢生而處在隱伏的狀態。衆生若經過後天的佛法修習,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智,斷盡煩惱,方能明見宇宙真性(宇宙真性、宇宙大全)而成就佛果,證得涅槃。這樣看來,《勝鬘經》與《大般涅槃經》由于對如來藏的不同理解,而造成二者證顯宇宙真性(或宇宙大全)的人路上的不同。筆者認爲,《大般涅槃經》雖然對如來法身作人格化神聖世尊的理解,但就作爲宇宙本體來說,如來法身仍屬于客觀性宇宙本體(因爲,沒有從主體心性來定義絕對真實性,其客觀性表現爲客觀精神)。在涅槃問題上,《大般涅槃經》仍是以客觀絕對真性爲主,將主體收攝于宇宙的絕對真性,以主體消除妄念分別的活動中,與一切法消融于絕對真實界(宇宙大全)爲涅槃。在這一點上,《大般涅槃經》與中觀、唯識學是相同的,而與從主體心性的進路來證顯宇宙真性(宇宙大全),從主體的構造來說明涅槃境界的升進之道的《勝鬓經》在思想理路上是不同的。

  但作爲大乘經典,《勝鬘經》以如來藏心性本淨爲基礎,追求與宇宙大全的合一,並主張在世間證得涅槃,與中觀、唯識學以及《大般涅槃經》又有著共同之處。《勝鬉經》的關于涅槃的學說是一種全新的理論,雖然它在印度佛教中影響不大,但對中國佛教的影響甚爲深遠。中國佛教中的《大乘起信論》就宣揚衆生皆有如來藏本覺真心,真如心與無明互熏,由生滅門人真如門就可證得涅槃,顯然就是直接受到《勝鬓經》的影響。而以《大乘起信論》爲理論來源的隋唐時期的華嚴宗,宣揚一真心法界大涅槃,及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法界觀,無疑也深受《勝鬓經》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思想的影響。

  第九章 慧遠冥神絕境的涅槃學說

  湯用彤先生在《魏晉南北朝佛教史》一書中說:“魏晉佛學有叁變,一正始玄風飙起,《般若》、《方等》因頗契合而極見流行,……二安公晚年譯經,已具叁藏,多爲廚賓一切有部之學。安公沒後,其弟子廬山慧遠,繼其師業,亦曾兼弘一切有部《毗昙》,頗爲一時所從風,……叁在遠公晚年羅什至長安,既精譯《般若》、《方等》,又廣傳龍樹提婆之學。”可見,慧遠之學在魏晉佛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繼六家七宗般若學之後,中國佛學史上又一個有重要理論意義與曆史意義的佛教學說。

  釋慧遠,本姓賈氏,雁門婁煩人,生于公元334年,死于公元416年,是東晉時繼道安後的佛教界領袖。慧遠的一生基本上可分爲叁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出家前遍閱儒、道經典;第二階段是跟隨道安習學般若學.;第叁階段是隱居廬山,接觸到一切有部之學,並結蓮社倡導淨土信仰,這是他佛學思想成熟時期。

  慧遠的佛學思想的來源是多方面的,他既傳承道安般若之學,又接受一切有部之學與小乘禅法,同時又將中國傳統中儒、道學說納入他的佛學體系。慧遠的佛學理論,著重發揮法性實有、叁世報應和神不滅的理淪,是中國佛教史上影響較爲深遠的佛教學說。慧遠對涅槃觀念的理解,即以上述學說爲基礎。他提出反本求宗、冥神絕境爲泥洹之說,又主張神明法身運化無方,觸像而寄,並堅持禅智雙運,昧然忘知的修證方法。這些理論主張,是慧遠依中國傳統哲學對佛教涅槃理論進行改造和發揮的結果,體現了佛學中國化的特色。

  一、反本歸宗,證體達本

  據《高僧傳》記載:“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但言壽命長遠而已。遠乃歎曰:“佛是至極則無變,無變之理,豈有窮耶

  ”因著《法性論》說:“至極以不變爲性,得性以體極爲宗。””這段話雖寥寥數語,卻扼要地點明了慧遠涅槃思想的實質。

  那麼何謂“至極以不變爲性,得性以體極爲宗”呢

  這裏的“極”、“至極”,皆是指佛教最高的境界——涅槃。慧遠曾說:“泥洹不變,以化盡爲宅。”又說:“以化盡爲至極。”可見,泥洹與至極是同一個意思,是指擺脫生死輪回(化盡)的最終解脫狀態。所謂“至極以不變爲性,得性以體極爲宗”,意思是說,佛教的涅槃應以不寂不滅、不空不有爲其真性,要得此真性,又應以證悟體會涅槃境界爲根本,而不應以長生久視爲旨趣。這裏所說的不變之性、至極之性,也就是法性。在慧遠看來,法性是宇宙人生之本體,人生解脫之道就在于反本證體,以體證宇宙真性爲宗極。體極者,在于體證不變之法性。聖者解脫,即以反本求宗爲鹄的而證得涅槃。

  慧遠的涅槃新說顯然不同于中土早期佛教所主張的神明住壽之說,《四十二章經》說得解脫的阿羅漢是人之神魂修行得道,已脫生死苦海,能…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