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刻,于一心中觀空、假、中叁種實相。空假中叁者並非次第關系,而是同時存在,互相包融,所以叫做“叁谛圓融”。在義學理論上,智颉又提出“一念叁千”說。“一念”即衆生現前介爾心,“叁千”指宇宙的整體。宇宙的整體存在與一念心同時共存,互即互具,整個法界即是整個存在,任何一點都曲盡全宇,此謂之“一念叁千”。
在涅槃問題上,天臺宗提出自己獨特的涅槃學說,在隋唐佛教中最富有創造性。天臺宗著重從“一念叁千”說來淪證生死與涅槃的相即不二,又依據《大般涅槃經》提出涅槃叁德的說法,認爲叁德的關系是不縱不橫。又提出叁種涅槃的概念,即性淨、圓淨和方便淨涅槃,並指出叁種涅槃即妄即真,是不離世間的涅槃。智颉對涅槃觀念的論述,是針對于此前的地論師與攝論師的涅槃觀念而發。智颉在論述天臺宗的涅槃觀念時,總是處處簡別與地論、攝論的不同。智颉自稱天臺宗爲圓教,而地論、攝論爲別教。而圓教之所以爲圓教,就是因爲圓教講即妄即真,成佛不斷九界,“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而別教之所以爲別教,就是因爲別教主張緣理斷九,斷生死而得涅槃。天臺宗又講圓頓止觀,認爲以—-心叁觀(空、假,中)同時觀無明陰識境,即可證得圓融叁谛之實相涅槃。天臺宗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上實現了生死與涅槃的不二,解決了世間與出世間的矛盾。
一、“一念叁千”說
天臺宗的核心理論即是“一念叁千”說。天臺宗也是結合“一念叁千”的理論來討論涅槃問題。
天臺宗講的一念心,是指無明妄心,它不只是一念心,而且是即具著一切法的一念心。“叁千”在天臺宗那裏代表著存在世界的全域,“一念叁幹”是說,衆生平常一念心中即具叁千世間。天臺智者《摩诃止觀》說“觀不可思議境”曰:
此叁千法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
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
一心在後。例如八相遷物,物在相前,物不被遷。前亦不
可,後亦不可。只物論相遷,只相遷論物。今心亦如是。
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
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
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
所言,所以稱爲不可思議境,意在于此,雲雲。
這是天臺宗講“一念心即具叁千”的典型文字。智者描述一念心即具一切法爲不可思議境。之所以說是不可思議境,是因爲此一念心即具一切法,與一切法同時共在,在存在上一體平鋪。天臺宗講心即具一切法,非心生一切法,也非心含一切法,意在說明,心與一切法皆是生死法,無明心不是實體性的心,無明心與一切法-之間,不存在本源論的生成關系,無明心作爲緣起法(指十二有支緣起)中的一個環節,與叁千法同處于經驗現象界的層次之中,並不具有任何存在的優先性。所以心具一切法-之“具”字,並非以心來統攝一切法,而是把心化作一切法。也可反過來說,一切法也就是心,心與法皆同一存在。而之所以心能具一切法,是由于心與法的體性相同,即同具中道實相。智者在《觀音玄義》中說:
心若定有,不可令空,心若定空,不可令有。以不定
空,空則非空;以不定有,有則非有。非空非有,雙遮二
邊,名爲中道。若觀心非空非有,則一切從心生法亦非空
非有。如是等一切諸法在一心中。
這就是說,心與一切法皆是經驗界的緣起法,而且共同具有中道實相。衆生若能于現前一念心觀見非空非有的中道實相,即可具足整個法界,所謂一點曲盡全宇。這也即是智者所說的一念叁千不思議境界,也即是涅槃境界。
“一念叁千”包含的哲學內涵是:衆生現前一念心及一切緣起法皆是相對性的假名存在,若能見一念心非空非有,破除一切分別執念,則可于現前一念、現實的經驗世界當下超升到不可思議、無分別的絕對界,而這就是涅槃。智者在《摩诃止觀》中說:“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是縱;若心一時念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目的即是在于破除對心與法-之間的分別識念,只有“不縱不橫”,心無執念,才消解經驗世界的差別對立,脫離心識執念的思議境而超升到五分別的不思議涅槃。
但是,天臺宗並非完全否認緣起假名世界的存在性,而是在方便假名的意義上維持了現象世界的存在。智者大師即認爲,圓教之所以爲圓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指能從如來智慧開出方便言教,只要經過實智點化,即“開權顯實”,一切方便言教皆可引導衆生人于不可說之第一義谛;其二,是指從存在上能把現實中的一切法(假名緣起法),全部收入實相,能將生死世間全幅展現爲涅槃境界。這兩者又具有相應的關系,一切言教皆指涉現實的緣起世間,而不可說之第一義谛則指向不思議之涅槃境界。智者認爲,一切方便言教所指涉的緣起世界皆是不可消解的假名存在,只要于方便言教、緣起世間不起分別執念,則可于方便人于真實,于生死證得涅槃。明代的臺宗大師智旭曾對此作過清楚的闡釋。他說:“偏執法性生一切法,何異自生
偏執黎耶生一切法,何異他生
例而推之,縱謂法性黎耶和合生一切法,何異共生
縱渭非法性非黎耶生一切法,又何異無因緣生
由此觀之,四句無非是謗,倘能妙達無生,不起性計,則四句雖不可說,有四悉檀因緣故,亦可得說。謂真如不思議熏生一切法,謂黎耶是可熏性生一切法,皆無不可。”這就是說,一念叁千雖不可說、不可思議,不得說真如生一切法,或黎耶生一切法。但若得其意而不起分別執念(“性執”),則俱可方便言說。此種無性計之可說可稱爲四悉檀。
天臺宗重視方便言教的存在意義,認爲其所宗經《法華經》乃是佛說最圓實的教法,它普攝群機,能夠教化一切衆生,此之謂佛出世之本懷。而一切教法、教相都是從此中流出,成爲攝化衆生的方便法門。但一切教相須經《法華經》的開權顯實,方起到攝化衆生的作用。天臺宗並非沒有教相,其教相乃是指圓教相,與其他特殊教相處在不同的層次上。天臺宗所說圓教方便相,即是將一念叁千不思議說隨悉檀之便宜而說成無明法性生一切法。無明者即無明陰識心,法性者即法性實相之境(即涅槃境界)。智者在《摩诃止觀》之“觀不可思議境”中說:
若隨便宜說,應言無明法性生一切法,如眼法法心,
則有一切夢事。心與緣合,則叁種世間叁千性相皆從心
起。一性雖少而不無,無明雖多而不有。何者
指一爲
多,多非多。指多爲一,一非少。故名此心爲不思議境
也。
一念無明陰識心生一切法,此是方便地分解地言說,然即此方便地、分解地言說當體開權顯實,則無明心即法性,由無明心緣生一切法也當體即法性。無明所生一切法與法性之間是一與多的關系,而一即多,多即一,故智者稱之爲不思議境。
智者把無明法性生一切法又稱作“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本”出自《維摩诘經》。無住者,即無所依止之義,無住即無本,無本即法性空如實相。而無明本立一切法,也即無住本立一切法,也即空、如、法性立一切法。此體現了《中淪》所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智者所說無住本立一切法,當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無明無住無明即法性,從法性立一切法;一是法性無住法性即無明,從無明立一切法。總說則是“從一念無明法性心立一切法”。
無明無住,無明即法性;法性無住,法性即無明。無明與法性同體依即,共同構成一念叁千不思議境。若分析地言之,一念無明法性心即具叁千法,可分爲心具叁千與性具叁千兩個方面。心具者,即指是無明心造叁千法(無明立一切法),以造爲具,“若依《華嚴》雲: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界內界外、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性具者,無明無住無明當體即法性,無明所造一切法亦當體無性,當體即法性,故法性性具一切法。心造叁千法,以造爲具,此足以一念心來指稱一切法,蓋一念心是緣起生滅法,與一切法一體平鋪地存在,故凡說一切法,皆就化爲心而言,一說心,就是法。心緣起地造作一切法是方便說,若圓說則一念心即是一切法。性具,即法性即具諸法,法性即是中道圓實谛。法性具一切法,表明不思議涅槃佛境即具宇宙一切諸法。由于無明即法性,法性即無明,所以無明心造的叁千法,與法性本具的叁千法是同一叁千法。前者是相對的經驗現象界,後者則是絕對的涅槃界。相對即絕對,彼此不二。心造叁幹法是方便說;性具叁千法是圓實說。無明即法性,方便即顯圓實。此謂開權顯實,發迹顯本。也正因爲如此,才可說無明法性生一切法是圓教的方便教相。
天臺宗的“一念叁千”學說完滿地體現大乘佛教生死即涅槃的思想,成功地將生死與涅槃圓融于衆生一念心。在天臺宗那裏,法性所指向的正是涅槃妙有,而並非單指空性。《金光明經疏》說:“今經法性無量意同,當知法性廣大無涯收法界遍無所隔,故以達義釋體也。二引證者,序品雲:如來遊于無量甚深法性。二文既雲深法性,即知簡異二乘菩薩所得法性也。……悉會人法性,法是軌則,性是不變,不變故常一。此常一法性諸佛軌則,故雲法性爲此經體”又說:“法性者,所遊之法也。諸佛所軌名之爲法,常、樂、我、淨不遷不變名之爲性。非是二乘以盡無生智所照之理爲法性也。”又說:“法性常故諸佛亦常,法常佛常,壽命亦常,常故無量,……法性四德即體義。”法性即具常、樂、我、淨四德,不遷不滅,故聖者證見法性即得大涅槃妙有常住法。而涅槃所具之常、樂、我、淨之妙相,並非脫離世間法而別有妙相可得,實際上就是即著宇宙一切法,也就是即具著叁千法而當體翻轉成涅槃界的妙相存在。這是對世間法存在價值的超升與轉化,是將相對的經驗世界當體點化其無性而…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