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P39

  ..續本文上一頁明經疏》中,智者提到兩種別教涅槃思想,其中的一種似與攝論師相關,其文曰:“若指中道如理爲性淨涅槃,中道智爲圓淨涅槃,同緣出世薪盡火滅爲方便淨涅槃。”《攝論》本來也講諸法自性清淨,即自性涅槃,類似天臺性淨涅槃,所以自性涅槃可稱性淨涅槃;無住涅槃以轉依爲體,是後得無漏正智之用,而無漏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即是中道智。智者所說中道智爲圓淨涅槃,當是指攝淪師無住涅槃;《攝論》講佛體證無住涅槃後,乘本願力任運起現無功用行廣度衆生,顯然也即是指方便淨涅槃。然攝論師涅槃思想在概念上雖與天臺叁種涅槃相似,而義理卻大爲不同。攝論自性涅槃單指中道如理,它是現象背後超越的基體、客觀遍在的本體,其自身並不含主體意義上的般若、解脫義。故作爲般若、解脫意義上的無住涅槃和應化變現,皆是後天熏生的結果,並且只有轉識成智方能證顯涅槃。而識是生死雜染,智是清淨涅槃。既須轉識成智,故不能當體即是,所以成佛不即無明,緣理須斷九界。智者曾批評攝論師,“斷業別起,方便化物”山,“若欲起惡化物,但作神通變現”,而不能于九界生死當體而得佛界涅槃。

  總之,在天臺宗看來,通教與別教的叁種解脫皆是思議解脫,而圓教明叁種解脫,則是不思議解脫。天臺宗解釋不思議解脫說:“苦道即是不思議真性解脫”,“煩惱即是實慧解脫”,“業道即是方便解脫”。所以智者認爲,“行于非道通達佛道,非道者即十二因緣之叁道也。通達佛道者即是不思議叁種解脫”。而叁種解脫之相也即叁種涅槃,“真性解脫即性淨涅槃,實慧解脫即是圓淨涅槃,方便淨解脫即是方便淨涅槃”。此是天臺圓教的即妄即真之涅槃觀,體現了圓教不斷生死而得涅槃的-圓融思想。關于這種生死即涅槃的-圓融思想,在天臺宗著作中處處可見,如:

  低頭舉手,積土弄砂,皆成佛道。雖說種種法,其實

  爲一乘。諸行皆妙,無粗可待,待即絕矣。

  一切陰入即是菩提,離是無菩提,一色一香,無非中

  道,離是無別中道;眼耳鼻舌身皆是寂靜門,離此無別寂

  靜門。

  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如是叁法中,具一切佛法。

  若人離貪欲,而更求菩提,譬如天與地,貪欲即菩提。淨

  名雲: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這皆是表達天臺無明即法性、生死即涅槃的-圓融旨趣。而天臺宗結合衆生當下一念無明心來講生死與涅槃的-圓融,又體現了中國佛教重視從主體心的角度來談世間即出世間的問題。

  六、“一心叁觀”

  天臺宗注重止觀雙修,兼宏義學與禅學,是對此前南義北禅之學綜合的結果。在天臺宗創立以前,南方宏重義學,注重智慧解脫,而北方則專事實踐,注重禅定之學。到了天臺宗,則統一南北不同的佛學風格,而提出定慧雙修、禅義兼宏的天臺止觀之學。在如何證得涅槃的問題上,天臺宗即是主張定慧雙修,止觀並重的修行方法,以期達到對涅槃的最終證悟。如智者大師就曾說: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

  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

  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禅定之勝因,觀

  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

  具足。……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若偏

  修習,即墮邪倒。

  這就是說,止觀是證人涅槃的最急要的方法,這是因爲止能消除煩惱,修養心識,使心專注于一境;而觀則産生智慧,斷惑證真。只有止觀雙修,才能證得涅槃。若偏于一邊,則墮邪倒。

  天臺宗將止觀分爲叁種:一漸次,二不定,叁圓頓。灌頂在《摩河止觀》的序文中說:“天臺傳南嶽叁種止觀:一漸次,二不定,叁圓頓。皆是大乘,俱緣實相,同名止觀。漸,則初淺後深,如彼梯磴;不定,前後互更,如金剛寶置之日中;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天臺宗認爲,這叁種止觀,都能達到對實相的體證,但接引的對象不同,所以才有叁種止觀漸頓的差別。而圓頓止觀,是天臺宗作爲圓教證涅槃的最根本的方法,也是智者大師最成熟的止觀思想,是智者獨特的觀行體系。圓頓止觀的特點即是:初後不二,當下即是體得實相,而得實相即得涅槃。這體現了天臺宗一貫堅持的生死即涅, 槃的-圓融思想。智者在《摩诃止觀》中說:

  圓頓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系緣法界,

  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己界及佛界、衆生界亦

  然。即入皆如,無苦可舍;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

  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無苦

  無集,故無世間;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純一實相,實相

  外更無別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雖言初後,

  無二無別,是名圓頓止觀。山

  這就是說,圓頓止觀的對象是法性、實相,也就是中道。而法性、實相即具叁幹法,所以一切諸法無非中道。進而可以說止觀雖緣實相,但卻是透過一切諸法來體證法性實相,體證法性實相即是得涅槃。所以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也即是不斷九界而得佛界,不斷生死而得涅槃。這裏所說的止觀已不同于通常意義上的止觀。一般來說,止是心止于一境,滅除煩惱,觀則有多種,如白骨觀、業相觀等等。天臺宗認爲,這都是初級的觀法,是證人涅槃的准備階段,只有“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的-圓頓止觀,才是證人涅槃的根本方法。圓頓止觀中的止與觀是指“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這顯然是指對法性實相的直接證悟,而這就被稱作證得涅槃。也就是說,悟入圓頓止觀的同時就是證得涅槃。圓頓止觀又稱絕待止觀,智者在《摩诃止觀》中說:

  今言絕待止觀者,絕橫豎諸待,絕諸思議,絕諸煩惱、

  諸業、諸果,絕諸教觀證等,悉皆不生,故名爲止。止亦不

  可得,觀冥如境,境既寂滅清淨,尚無清淨,何得有觀

  ……故非言說道,非心識境。既無名相,結惑不生,則無

  生死,則不可破壞,滅絕絕滅,故名絕待;顛倒想斷,故名

  絕待觀。山

  這就是說,絕待止觀即是, 不思議聖境,人止觀即人聖境、得涅槃。在絕待止觀中也具涅槃叁德,實際上,絕待止觀只是涅槃的另一種名稱,所以說:“秘密即是涅槃,涅槃即是叁德,叁德即是止觀,自他初後皆得修人。”

  圓頓止觀(或者說絕待止觀)的一個重要特點,即是強凋從生命的負面悟人真理,就煩惱、無明、生死而證人涅槃。這也是圓頓止觀區別于傳統止觀的一個重要表現。天臺宗圓頓止觀具體的實踐方式,是觀現前一妄無明陰識心,智者說:“此之觀慧,只觀衆生一念無明心。”這是因爲:“衆生法太廣,佛法太高,于初學爲難。然心、佛與衆生,是叁無差別者,但觀己心則爲易。”這就是說,只有衆生現前一念妄心才易作爲止觀的對象,使得止觀法門具有實際的可操性。此現前一念無明心也就是一念無明法性心,無明無性,無明即法性,這是圓頓止觀的理論基礎。正是由于無明即法性,所以才能“初緣實相,造境即中”,于無明陰識心當下直人法性實相,即是于煩惱、無明、生死當下證得涅槃。

  天臺宗圓頓止觀的具體修持方法就是“一心叁觀”。一心叁觀是指一心在同一時間裏同時觀照空、假、中叁種實相。空觀是觀一切法自性本空;假觀是觀一切存在是緣起假名;中觀是觀一切存在非空非假的中道實相。天臺宗認爲.,一心叁觀是觀現前一念無明陰識心,因緣所生即空、即假、即中,而當下悟人實相涅槃。這叁觀是同時的而且是互具的,任何一觀即成就其他二觀。一心叁觀所觀照的對象則是“圓融叁谛”之境,即是指空、假、中叁谛互相融會,同時成立,每一谛同時具足其他二谛。叁谛同時爲一心所觀照,或者說,一心同時觀照叁谛。圓融叁谛實際是即是一實谛,也即實相。智者在《法華玄義》中說:“一實谛,即空即假即中,無異無二,故名一實谛。……一實谛者,即是實相。”o/實相即法性,而法性、實相寂滅又名涅槃。天臺宗修止觀的最終目標就是以一心叁觀證得叁谛圓融的實相涅槃。

  從哲學高度來看待一心叁觀的意義,一心叁觀乃是指主體依據語言概念認知對象,同時又突破語言概念的局限契人實相的過程。空、假、中,本是同時論謂對象的語言概念,本質上說也是出于佛的方便施設。其中,空、假指涉的是相對的經驗世界,中則指涉的是絕對的實相境界。主體于一心中,依空、假概念觀相對的緣起世界,依中之概念觀絕對的實相境界。這叁種概念由于是出自佛所證得的真實而施設的方便言教,不同于一般世間語言,所以它沒有定性相,是一種非決定性的-圓教語言。主體依此叁種概念來觀對象時,于空、假、中並不起識心分別、定性執相,故叁谛一心中具,叁觀能于一心中得,一即叁,叁即一,任一觀即具叁觀,此即一心叁觀或者圓觀。依智者的意思,任何一法皆可如此圓觀,使一色一香者達到“無非中道”的境界。顯然這是不斷相對的現象世界,而是即著現象世界以見其即空,即假的中道實相。所謂斷無明者,實是指斷對概念的分別識念、定性執相。此即天臺宗所常說的不斷斷之不思議斷。由此,在一心叁觀的-圓觀下,相對與絕對、生死與涅槃彼此無礙,圓融互具。這是從觀法上說明了天臺圓教生死與涅槃不二的-圓融旨趣。

  天臺宗自稱本門爲圓頓法門,圓者即無明即法性,不斷生死而得涅槃,不斷九界而人佛界。頓者,初發心使成正覺,一念觀心即人實相涅槃。如智者說:“圓頓觀,從初發心即觀實相。”“即事而真,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當然,天臺宗並非主張一切衆生都能于一念間翻轉無明而爲法性證得涅槃,而仍主張須經過嚴格的宗教修行實踐才能最終體證涅槃。天臺宗主張五位修習(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只是從初發心即十信位就“起圓信”,而這正是實踐一心叁觀的必要前提。“雲何圓信

  信一切…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