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涅槃思想(单正齐)▪P38

  ..续本文上一页的角度看,则是法身。法性与法身,虽同是指向绝对的宇宙本体,但所表达的侧重点不同。法性是就客观的法理而说的宇宙本体,而法身则是侧重于主观实践地开显意义上的宇宙本体,二者之间是隐与显的关系,如智者说:“诸佛果智冥于法性,法性得显名为法身。”所谓的般若德,也就是体证本体的直觉智慧,它使众生自身成为觉者(佛),主体在成为佛的同时,也使一切法超升为本体界的存在,也即将一切相对的存在点化成绝对,如智者说:“般若者,觉了诸法集散非集非散,即是觉了三谛之法。”所谓的解脱德,即是“于渚法无染无住名为解脱”。这是圣者体证绝对后,于相对的世界无所染执的心灵境界。天台宗认为,涅槃三德即三而一,即一而三,“虽有三名而无三体”,三德相冥,共成一不思议法界。

  三德之中,不仅法身德具足诸法而成一宇宙大全(绝对),而且般若德、解脱德亦具足诸法。智者说:“云何为德

  一一法皆具足常乐我净名为德。”这就是说,般若德、解脱德皆是具足三千法而为般若、解脱。三千法的整体构成法身,般若、解脱则是即于三千法整体而为般若、解脱。若结合体用关系来讲,法身是体,般若、解脱是用。智者曾讲“实相是体,智即是用”,此即以法身为体,般若是用,而解脱是智满常照,随机即应,体缚即脱,故亦当属用。灌顶则以体、宗、用来概括涅槃三德,“法身德摄一切法,不纵不横,以当其体;般若摄一切法,以当其宗;解脱摄一切法,如三点伊,以当其用”。宗者,修行之要。以般若为宗,即以般若智为因地修行之功,以显法身本体。用者,依法身本体,体缚即脱,调伏众生。宗、用,皆以法身体为体,离体则无宗、用,而体中又具宗、用。体、宗、用皆摄一切法,并非独头三德。灌顶这种说法与智者不异。

  涅槃三德虽分为三,其实是一整体。法性是在迷染三千中,就客观的理上而说的宇宙本体,般若、解脱只是潜在地具于法性整体之中(此即体中含用)。也就是说,法性是从客观的理上说具有般若、解脱二德,而并非是主观的实践中的具。法身则是侧重于指称主观实践地开显意义上的宇宙本体,“诸佛果智冥于法性,法性得显名为法身”。法身的开显,须藉般若、解脱。故法身的开显,同时就意味着般若、解脱的显现。

  五、性净、圆净、方便净涅槃

  天台宗结合涅槃三德的思想又提出三种涅槃之说,即性净涅槃、圆净涅槃、方便净涅槃。智者《金光明经疏》载:

  云何三

  云何涅槃

  性净、圆净、方便净是为三,不

  生不灭名涅槃。诸法实相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

  净即不灭,不生不灭即性净涅槃。修因契理,惑毕竟不

  生,智毕竟不灭,不生不灭名圆净涅槃。寂而常照机感即

  生,此生非生,缘谢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名方便净涅

  盘。当知此三涅槃,不生不灭即是常,常故名乐,乐故名 我,我故名净。涅槃即常乐我净,即是三德。

  性净涅槃即诸法法性实相本体,本自清净,恒常遍在,“观十法界五阴生死即是法性五阴,法性五阴即是性净涅槃”,故“不断名色七支而人性净涅槃”。圆净涅槃,指通过佛法修行实践,观智圆满,智契于理,体证法性实相本体,感得金刚坚固之体,法身常住圆满具足,获大涅槃安住于秘密藏。然虽破烦恼亦无所破,虽圆智慧亦无能圆,故“不断无明爱取则人圆净涅槃”。方便净涅槃,指智德既满,湛然常照,随机相应一时解脱,沤和善巧权能逗物,皆令得度。非生现生,非灭现灭,不前不后一时等现,然于寂灭无所损减,于诸生死无染无累,故“不断行有善恶而人方便净涅槃”。三种涅槃皆即生死而为涅槃,体现天台不间断的-圆融思想。智者引《净名经》说: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不缚不脱。故十二因缘即是一切无量佛法,是名不可思议境。智者又结合《维摩经》不二法门,以三种解脱说明三种涅槃(涅槃本义即指解脱)。三种解脱相,即一真性解脱,二实慧解脱,三方便解脱。“一明真性解脱者,此经云: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二明实慧解脱,此经云:不断痴爱起于明脱,明与无明等,亦不缚不脱,即是实慧不思议解脱”;“三明方便解脱者,此经云:有慧方便即是方便解脱也。只是实慧分别则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住不思议解脱种种变现,大用无方物所不测,和光利物而不同尘,自既无缚能解他缚,故名不思议方便解脱也”。天台宗的三种涅槃不思议解脱之境,将《维摩经》不二法门表现无余。

  智者认为,《维摩经》不二法门最能体现出大乘涅槃解脱与小乘涅槃解脱论的根本差别。首先就断德来说,小乘但取烦恼灭无为断,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此可称无体之断德。大乘则是有体之断,不取灭无为断,但取随所调伏众生之处,恶不能染,纵任自在无有累缚,名为断德。故《维摩经》说:“不断痴爱起于明脱。”又说:“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大乘认为“寂而常照即智德”,此智德因时称有为功德,而果时称无为功德。言有为功德者,即是因时智慧,有照用修成之义,故称有为,因虽无常而果是常,将因来名果故言有为功德满,名圆净涅槃。此如明代台宗大师智旭所说,般若智德“约全性起修,即名有为无漏;若约全修在性,即名无为无漏”。般若智德既满,湛然常照,随机即应,一时解脱。智断圆极,则法身显著。虽智断圆极,而缚脱不异,无明与明不二。虽法身显著,而凡法是圣法,不须舍凡向圣。小乘涅槃灰身灭智,无身故不能人生死而论调伏无碍无染,无智故无所照寂。小乘的涅槃解脱论,是生死与涅槃为二,此岸与彼岸分离。大乘涅槃解脱论,则是生死与涅槃不二,此岸与彼岸相即。

  天台宗所理解的大乘,当是法华三乘归一乘之圆教大乘,不思议涅槃解脱也当是指圆教不思议涅槃解脱。在天台判教体系中,尚有通教、别教二种大乘教。通、别二教虽亦有三种解脱之相,然与圆教不思议涅槃解脱相比,皆是思议解脱之相。智者认为,通教虽讲苦道即是真性,但真性乃是偏真法性之理,即是抽象的共相真理(空性),并不即具诸法。虽说烦恼即菩提,烦恼即空,然空非实义,未能即染法而成佛法。虽明业道即空,然空非方便,无能自在起业。与此种解脱论相应,在涅槃的问题上,通教体法人空,空非真常,功齐界内。结合果位来讲,六地菩萨见思已尽,名有余涅槃;七地去誓扶余习,受生死身,乃至上生下降,一念相应慧断习成佛,可度众生缘尽息化,终归断灭,名无余涅槃。对于别教涅槃说,智者认为,别教成佛不即九界,故缘理则断九,断生死而得涅槃。别教地论师明真心识体真性常住涅槃,真心体上自能起般若、解脱之用,此是摄用归体,体即智性,智性不即九界,显出智体,须断除无明法。智性及其起用,与无明不能同体相即。别教另一学派摄论师,则在第八识染净问题上与地论师(指南道派)看法不同,并且认为般若、解脱由后天正闻熏习而成,与真如解性不相关,真如解性不能如地沦师所说的那样自体起用,但就真如清净理自身来看,仍是独头清净理,不即诸法;须转识成智,断除无明杂染法,缘生清净无漏法,方显真如自性涅槃。所以在缘理断九的问题上,摄论师与地论师主张相同。就三种解脱之相来讲,不论是地论师还是摄论师,都坚持认为苦道非即是真性大涅槃,若生死苦道灭方显真性涅槃之理得常住涅槃;明烦恼不即是实慧,断烦恼尽实慧方圆;断业别起方便化物。是则在智者看来,地沦师、摄论师都主张十二因缘三道灭得三种解脱。

  与此种解脱论相应,在对涅槃概念的阐释上,智者认为,地论师只讲性净、方便净两种涅槃。他说:“地人言,但有性净、方便净,实相名为性净涅槃,修因所成为方便净涅槃。”此两种涅槃分别对应于天台宗所说性净涅槃、圆净涅槃,但含义不同。然地论师有南北二派之分,智者在此并未说明地论师是北道还是南道,不过考察智者其他的相关著作,可知智者所讲的地论师一般是指南道派。当智者谈到北道派时,通常是用北地师来区以别,如《法华玄义》中显体一节中,智者就明确地说:“北地师用一乘为体。”然智者在表述地论师义理时,一般是指南道派,北道派则少有提及。这并非表明智者不清楚南北二派之间存在的义理差别。《维摩经玄义》卷二在论及天台无作三昧时,提到“是五四修即五四依,是无作三昧也。若尔岂同相州北道明义缘修作佛,南土大小乘师亦多用缘修作佛也。亦不同相州南道明义用真修作佛”。一主张真修,一主张缘修,智者认为这是南北地论师思想上的主要区别。然智者之所以言地论师多指南道,这是因为北道派义理与摄论相近。智者书中多言摄论,盖以摄论已含北道地论思想也。就涅槃来讲,南道地论主张:性净涅槃即真心知体,方便净涅槃即通过修行显真修菩提。后期地论师净影寺慧远又立应化涅槃,也即真性显现后,随机应现调伏众生。智者认为,地论师(指南道)真修作佛,缘理断九,只讲两种涅槃,缺少《大般涅槃经》所讲的“大般涅槃能建大义”之方便应化之义,他说:“若将修因所成为方便涅槃者,以薪尽火灭为何涅槃

  ”在此智者并没有提到慧远的应化涅槃。但在另一处智者亦指出,“有地论师云:方便净涅槃出经文,义立应化涅槃。”这显然是指慧远的应化涅槃。

  摄论师则讲自性涅槃与无住涅槃。自性涅槃,即诸法真如尤性本自清净、无生无灭。无住涅槃,是指经过缘修转去执著,既不著生死亦不著涅槃,以转依为相,乃属智用。自性涅槃,亦可称性净涅槃,不过自体不能起用,转识成智(缘修)则缘生无漏智用,证成无住涅槃。佛住无住处涅槃,能乘本愿力任运起现无功用行广度众生。智者在其著作中并未指出摄论师具有自性涅槃、无住涅槃的概念,但在《金光…

《佛教的涅槃思想(单正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