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P47

  ..續本文上一頁

  ”禅師答:“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就是說,只有面對

  當下眼前的有限事物,觀其本性是空,直下就能秀過有限的事物體

  驗那無限的、永恒的宇宙實相,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

  花,無非般若”。因此,慧能禅宗雖依《金剛般若經》爲人道依據,

  但並不一味講空,而是融性空與妙有爲一體。性空,是般若蕩相遣

  執的觀法原則,以使心無取執;妙有,則是由般若觀諸法性空,不受

  有限事物的束縛,進而體證無限的宇宙本體所顯現的聖人之境。

  《壇經》就說:

  悟般若叁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

  無念法者,見一

  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淨自性,使

  六賊從六聞起出,于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

  若叁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悟無念法者,萬法盡 —

  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

  所謂“悟無念法者”,就是指般若觀諸法性空而心無取執;“萬法盡通”,就是指由般若觀當下事物性空,而不受有限事物的束縛,當下把握到那無限的、永恒的宇宙實相。因此,依般若觀空(“悟無念法”),就能“見諸佛境界”。這絕不是斷滅一切的虛無,而是富含宇宙生機的妙有世界。關于般若真空與涅槃妙有的融合,慧能的弟子神會在《頓悟無生般若頌》中,有明確的論述。他說:“妙有則摩诃般若,真空即清淨涅槃。般若通秘微之光,實相達真如之境。般若無照,能照涅槃。涅槃無生,能生般若。涅槃般若,名異體同,隨義立名,法無定相。”般若真空與涅槃妙有實際上同一所指,如果從能所不分而分的角度看,般若是能,涅槃是所,聖者以般若智觀諸法性空而破除實有的執著(心無所執),就能親證宇宙實相,獲證無限妙有的涅槃。而在聖者所證無限妙有的生命境界中,實無能所的區分,之所以有能所之分,也只是“隨義立名,法無定相”。

  慧能的後繼者神會也一再強調不可起心取涅槃,因爲衆生本具自寂淨心,本具涅槃性,若心無所執,心不作意,則清淨心顯,涅槃呈現;若取著涅槃,則心有所取而不得涅槃。他說:“聞說涅槃,起心取涅槃。……若作此用心,不得解脫,非本自寂淨心。……不作意取涅槃,……如是用心,即寂靜涅槃。經雲:斷煩惱者不名涅槃,煩惱不生,乃名涅槃。”所謂“斷煩惱不名涅槃,煩惱不生乃名涅槃”者即是指心不作意、無所取著,則煩惱不生,見本性清淨即得涅槃。神會雖然引用《涅槃經》來說明禅宗的涅槃,但所要表達的仍是禅宗明心見性爲得涅槃的思想,其基本精神與慧能禅宗不異。由此,慧能及南宗禅解決了世間與出世間、生死與涅槃之間的矛盾,實現了二者的統一。

  叁、行住坐臥,皆是禅修

  慧能《壇經》安立現實心來統一世間與涅槃,認爲世間與涅槃別無二致,差別只在于主體的迷悟不同。自性迷則是世間,自性悟則得涅槃。所以涅槃不在世間之外,而就在衆生現實自心,識取自心證見自性(明心見性),此身即成佛身,現實世間即是涅槃。

  如何才能明心見性而成佛得涅槃呢

  傳統的禅學一般來說,都主張用守本真心、住心看淨的方法來息滅妄念,證見真心,這顯然建立在真妄有別的理論基礎之上。慧能將真心與妄心統一在現實心中,所以反對傳統禅學中住心看淨的修證方法,而提出“禅非坐臥”之說。《壇經》說:

  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言不動。若言看心,

  心元是妄,妄如幻故,無所看也。若言看淨,人性本淨,爲

  妄念故,蓋覆真如,離妄念,本性淨。不見自性本淨,起心

  看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故知看者卻是妄也。淨無形

  相,卻立淨相,言是功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看心看淨,卻是障道因緣。

  這就是說,傳統禅學中安心壁觀、守本真心的做法,其特點就是將淨心、本心看作實有淨相,故與妄相形成對立,所以在禅修實踐中,主張息滅妄念,返歸真心。在此,真心與妄心都具有實體化的傾向,違背了佛法中一切皆空的原則,是一種有相的執著。慧能則以《金剛經》爲悟心的經教依據。慧能自述弘忍向他傳法的經過時說:“弘忍爲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慧能創宗後,經常教導弟子淨心念摩河般若波羅蜜。他說:“善知識!若欲人甚深法界、人般若叁昧者,直修般若波羅蜜行,但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即得見性,人般若叁昧。當知此人功德無量。”所以他的禅學理論堅持了般若性空的原則。

  在慧能看來,傳統禅學中安心、守心的做法有執著淨心實有的傾向,違背了“自性真空”的原則,因此是錯誤的。他批評這種做法是“起心看淨,卻生淨妄”。既有執著故障自本性,爲淨相所縛,不能證得無所執著的涅槃境界。在慧能看來,妄念無性本空故無須漸滅,只須當下體認妄念本空,見自本性,即可頓悟成佛。後來的宗密批評早期禅學住心看淨之說不僅犯了執淨心爲實有的錯誤,而且也犯了執妄心爲實有的錯誤。宗密《圓覺經略疏鈔》卷二載:

  但能知是幻,已名爲離,但得離幻即元是覺,更無階

  級漸變爲覺。如人夢見身瘡,問醫求藥,寤來即知是夢,

  更欲作何方便

  若待方便修之漸離,即是實法,何名爲

  幻

  若執實有,還是妄計,何名修行

  山

  這就是說,既然無明妄念是幻,故無須任何方便修行以斷之,而只須了知無明妄想虛幻不實,自然覺心顯現,證得涅槃。就像人做夢夢見自身有病,醒來才知不過幻夢一場,無須下藥治病。如果借修行漸漸斷除無明妄念,就把無明妄念也看成了實際存在,這是一種妄執,不叫修行。

  慧通的弟子神會提出了一種方便簡潔的修證法門,即是:“不作意”,不取心看淨。他說:“聞說涅槃,不作意取涅槃;聞說淨,不作意取淨;聞說空,不作意取空;聞說定,不作意取定。如是用心,即寂靜涅槃。”“不作意”,即無念,無執著。神會認爲,不作意,無念即得涅槃境界。

  當然《壇經》中所批駁的住心看淨之說,主要是指禅秀北宗禅法。宗寶本《壇經》曾記載這樣一件事:禅宗自弘忍以後,有南能北秀之稱。其時北宗神秀聽說慧能在南方說法,就派其弟子志誠去打探慧能是如何說法的。不料志誠一聽慧能說法言下便悟,隨即禮拜慧能說明來意。慧能就問志誠神秀如何說法

  志誠答道:“常指誨大衆住心觀靜,長坐不臥。”慧能就批評神秀的禅法說:“住心看淨,是病非禅!長坐拘身,于理何益!”如此看來,慧能批評住心看淨的禅法,是針對于北宗神秀而發的。但北宗神秀的禅法與達摩的壁觀、道信、弘忍的“念佛叁昧”、“守本真心”的禅修在精神實質上是相通的,都主張以安心、守心等具體的漸修方式來止滅妄念,守一真心。六祖反對傳統意義上的坐禅之說,主張禅非坐臥,實際上也是禅學史上重要的變革。所謂六祖革命之說,其表現也應當有此一種。

  當然,慧能並不是不講禅定,但其禅定與傳統所說守心靜坐相去甚遠。他說:

  今此法門中,何名坐禅

  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于

  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爲坐,見本性不亂爲禅。何名禅定

  外離相曰禅,內不亂曰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

  相,內性不亂。

  在慧能看來,只要于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中,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是禅定。此也如《壇經》所說:“一行叁昧者,于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是。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但行直心,于一切法,無有執著,名一行叁昧。”

  從本質上說,慧能所說禅定的內涵,所謂“一行叁昧”、“于一切法無有執著”,乃是定慧一體,以通過明心見性,當下開發出自身的般若智慧來進人心無妄念的寂定之境,即由外不著相(般若智慧的運用)來達到內心不亂(心體寂靜,心無散亂)的定境。慧能稱這種禅修的特點是定慧一體,即定即慧,他說:

  我此法門,以定慧爲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別。定慧體

  一不二。即定是慧體,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意,即

  定之時慧在定。善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道之人作

  意,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定慧各別。

  這段話中的“定”字是“禅定”一詞的總稱,按慧能的說法,“禅定”就是指外不著相,內心不亂。但這種

  “禅定”不是凝心人定,不接觸外物的寂靜狀態,而是日常生活中接觸外界事物而達到的心不亂的寂靜狀態。所謂“慧”字,就是指應對外界事物而又不起分別、執著心的智慧(般若),而不起分別、執著心,也叫做定(內心寂靜不亂)。所以,“禅定”與“慧”是一體不分的。慧能的弟子神會對定慧一體作了這樣的解釋:“如是諸根善分別,是本意;不隨分別起,是本定。”“種種運爲世間,不于事上生念,是定慧雙修。”這極好地解釋了慧能“定慧一體”的思想。按慧能禅宗“定慧一體”的思想來評判早期禅宗“住心看淨”的思想,就會得出“住心看淨”乃是析定與慧爲二,割裂了二者之間聯系的結論。因爲“住心看淨”之說,是先“凝心人定”(定),棄絕外物,後“起心觀照”(慧),最後又“攝心內證”(定),即是說:定時無慧,慧時無定,未能體現出定慧的一體性。這導致的結果,必然是未能于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中,體現般若智慧無所執取的-圓融性,換句話說,就是不能于現實生活中修禅,不能于現實世間成佛證涅槃。

  慧能的禅定與傳統佛教中所說的禅定也不相同。傳統佛教中的禅定,是指心定止一境而離散動,分而言之則是:一心觀察一境爲禅,一心靜念爲定。這種禅定通常是通過觀想某種形象,或者調息的方式,而達到心定止一境而無散亂的狀態。小乘佛教尤爲注重禅定的修行實踐,主張通過觀想和調息的方式漸次進入四禅八定,試圖達到止滅煩惱業力,産生六種神通,最終成就阿羅漢果。大乘佛教則強調智慧的解脫之途,認爲人們通過修習佛法而獲得般若智,以觀見諸法…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