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涅槃。因此,本心乃是禅宗解脱论的核心概念,是众生超脱生死、证得涅槃的主体性根据。《坛经》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我本元自性清净,识心见性,白成佛道。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这都体现了本心在禅宗解脱论中的重要性。
何谓本心
本心实际上就是众生自性清净心,也就是本觉、菩提般若之智。《坛经》就说:“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白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本心与众生现实无明妄心实际上并不是两种心,而就是一种心。众生由于无始无明的遮蔽,其现实心都是无明妄识心,但其本性、本质却是自性清净心。《坛经》说:
淫性本身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性中但自离五
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自心归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
众中尊。
就是说,无明妄心与清净本心是一体的,无明妄心本性就是净心。我们可把这种真妄和合之心称作现实心。在慧能看来,凡与佛皆同具现实心,其差别只在于迷与悟,“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这也即是不断烦恼而得菩提,不离生死而得涅槃。
慧能《坛经》所说真妄和合之现实心,显然不同于早期达摩禅一系的心性说。早期禅师一般来说都主张守心看净,息灭妄念而反归真心。在方法论上,菩提达摩壁观的安心法,道信、弘忍的念佛三昧以及守真心、灭妄念的禅修方法,皆有割裂真心与妄心,执妄心外别有真心的倾向。虽然他们也强调明心见性,不离世间而得涅槃,但注重禅修渐悟的方法论,难免会产生执净心为实有的倾向。从逻辑的进路来看,妄念乃是生死轮回的根源,净心则是涅槃境界的本源。既然上张息灭妄念,反归真心,这就势必会导致断生死世间而得涅槃的结沦。虽然早期禅师一再强调即心即佛、即世间即出世间,但在教法上的确存在割裂妄念与净心、世间与出世间的倾向,这是教法不圆的结果:佛教史上之所以有“六祖革命”之说,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慧能将净心与妄心合二为一,提出现实心的概念,强调净心就在众生当前现实心中,也就是强调净心应在妄心之中,从而在教法上圆满地将真心与妄心统一起来,真正实现了即世间即出世间,生死与涅槃的不二。
由于将净心、真心视作妄心的本质,所以《坛经》有时也以“本性”、“自性”等概念来表述菩提般若之净心,如说:“有智慧者,自取本性般若之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但是,净心与自性这两个概念之间的涵义还是有细微差别的。通观《坛经》全文,“自性”、“本性”的概念一般来说侧重于指称诸法的空寂性,也即诸法本性、本质,也即是侧重于言说宇宙万物的绝对真实性;净心则是指称主体自身所本具的智慧、本觉性,侧重于言说主观性的超越依据。
关于“自性”、“本性”概念,《坛经》解释说:
性本无生无灭,无去无来。
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
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
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这就是说,“自性”、“本性”即是指宇宙无生灭、无去来的绝对本性,也即性空、寂灭性(法性)。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这性空、寂灭性(法性)的体现,所以说“虚空能含日月”,“自性含万法”。性这个概念在慧能禅学体系中是指称宇宙本性的终极性概念,在概念的逻辑层次上处在净心概念之上,《坛经》就说:“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性与净心的关系是自性上能起现般若净心,其中,自性是体,般若净心是用。这就构成不同于净心与妄心之间的另一重体用关系。《坛经》说:
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
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
性。
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
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
般若常在,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
莫去谁妄,即是真如自性用。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
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其中,所谓“正见”、“自性起念”等皆是指般若智用,是真如自性起用的结果。真如是体,般若智是用。真如寂体能自起般若智用,照见寂体,此为寂照一如之法界。达此法界,即获证涅槃。在此寂照一如的法界中,心即性,性即心,心性合一而不可分。正因为如此,《坛经》通常不区分心与性,而是以心说性,又以性代心。
在慧能《坛经》关于净心与自性的论述中,实际上隐含着这样的思想:真如自性是遍在于宇宙万物的本性,有情众生(人)作为宇宙一物,也必然含有这个宇宙本性,这就如同老庄哲学所说:道在万物,所以人也具有道性。但人毕竟是有情识、有感觉的存在物,不同于无情草木,所以人身上所秉承的宇宙本性又具有知性、觉性的特点,换句话,人自身所具有的先天的知性、觉性就是人所秉承的宇宙真性。华严宗大师法藏就说过,法性与佛性乃同一所指,在人身上叫佛性,在草木瓦石上就叫法性。慧能关于真如自性与般若净心关系的论述,其实表达了与法藏相同的思想,即:真如自性在万物则称作自性,在有情众生则称作本心、觉性,虽然二者本来就是同一所指,但就所指涉的外延来看,自性概念毕竟更加普遍,本心概念则专指在人。进一步说,既然自性是遍在于宇宙的绝对本性,在人身上必然有其特殊的表现,即觉性、本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把自性称作体,把觉性、智慧称作用。在慧能看来,众生只有开发出人自身所秉承的真如自性,就能白发地、当下产生般若智慧,并进而把握整个宇宙实在,(这也就是所谓“明心见性”),从而把个体的生命层次从有限的、相对的、短暂的当下存在超升到无限的、绝对的、永恒的解脱境界,而这就是佛教所追求的涅槃。
二、圆明常寂照,无上大涅槃
宗宝本《坛经》即将众生明心见性、达到寂照一如的境界称作大涅槃。宗宝本《坛经》说: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
虚假名。何为真实义?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
蕴法,及以蕴中我,外出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
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
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
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
见。
所谓“圆明常寂照”,即是指用般若智体证真如自性,进而把握整个宇宙实相的解脱境界,慧能认为,这就是佛教所说追求的涅槃:在这段话中,慧能批判了传统佛教以及外道关于涅槃的理论。涅槃(Nirvana)概念,就字义来说,是指“吹散”或“熄灭”之义。佛教在采用这个词来描述解脱境界寸,将它引中为熄火之意。火—是指佛教所说的贪瞠痴三毒之火,证涅槃者,已熄灭三毒之火,达到解脱状态:涅槃这个概念并非佛教专用,它是印度文化中一个常见的概念。凡夫俗子认为人死去就是涅槃,外道(如印度的顺世论)认为人死,而地、火、水、风四大元素消散于无就是涅槃,小乘佛教(声闻乘、缘觉乘二乘)认为人断掉无明烦恼,使人的业力不起作用(“无作”),而摆脱轮回,就是涅槃:这些关于涅槃的理论,在慧能看来都属情识妄计,不是真正的涅槃:他认为,对待五蕴世间知其性空不实,仿到不取不舍,也不起分别心,不作凡圣差别之想,不起生死与涅槃差别之见,既不起常见,也不起断见,截断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意识,对境起根识之用而又不起用想,分别一切事物又不起分别想,就可达到不受烦恼邪想的影响,获得真常寂灭的生命解脱,而这就是涅槃。
简单来说,获证真常寂灭的大涅槃,就是要明心见性,以般若智来体证诸法实相,做到心无执著,心无挂碍,来去自由,就可达到涅槃境界。《坛经》说:“般若常在,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去谁妄,即是真如自性用。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著”,“无住者,为人本性”勺,“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就是说,无住、无念、无相就是般若,若能对境不起心,
于一切法无有执著,离一切执著相,就可获证寂照一如的涅槃境界。
慧能的这种涅槃学说,与大乘中观般若学的涅槃思想宗旨一
致。大乘中观般若学就反对外道及小乘佛教的各种涅槃异说,认
为所谓涅槃就是圣者获得般若智慧,证得宇宙真实本性,净化现实
的生命,实现精神自由、超越的圣人境界(佛境),而不在于追求成
就不朽的现实神格化的生命。
在宗宝本《坛经》中有“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的说法,这体
现了《大般涅槃经》中的涅槃常乐我净的真常思想。般若经讲实相
性空,《涅槃经》讲真常妙有,二者看似矛盾,而慧能却将二者融合
在一起。因为,在慧看来,般若智是一种观法,即荡相遣执,破除执
取的智慧。如何荡相遣执,破除执取呢
即是观诸法本来是空,如
梦如幻,(“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就能做到无所执取,心无挂
碍。由无所执取,圣者就能对境无起心,破除事物实有的迷执,而
由诸事物性空当下体证遍在于宇宙万物的真如自性(“道性”),从
而从现象世界中有限的、短暂的相对相中超脱出来,直下把握无限
的,永恒的、绝对性的宇宙本体实在。这并不是一种断灭一切的空
无状态,而是体证宇宙运化流行,蕴涵着无限妙有的本体世界。
《五灯会元》记载天住崇慧禅师和门徒的对话。门徒问:“如何是禅
人当下境界…
《佛教的涅槃思想(单正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