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涅槃思想(单正齐)▪P45

  ..续本文上一页皆是相即相入,一多无碍,相资相入,而构成一整体的-圆融法界。而且“故随举一事,摄法无尽”,也即遍收遍摄一切法界。所以,一事有障,一切法界也障,故说“一障一切障”。若于一事之上断无明妄念,则于一切事法、一切法界之上,顿断妄念,故说“一断一切断”。因此,别教断妄证真,不待渐断,而注重当下顿断顿悟。

  华严别教虽讲顿悟,但并非排斥渐修。实际上,在顿断妄念证法界涅槃之前,须久值善根,积累无量功德。法藏说:

  言初心成佛者,非谓不具诸功德,如经说普庄严童

  子,一生具见佛闻法,即得三昧,即至后际见佛灭度后,复

  得三昧,如经一生得见闻,若熏习二生成其解行,三生得

  入果海,同一缘起大树,而此三生只在一念。犹如远行,

  到在初步。然此初步之到,非谓无于后步。明此童子,得

  入果海,非不久植善根。

  这就是说,在最后一念证人果海之前,须久植善根。华严宗认为,一念成佛与久修善根并不矛盾。久修善根是三乘教摄,一念成佛始终具足则是一乘教摄。而华严别教讲的就是具有一乘教机的极利根人于一念间始终具足诸种善根功德,顿得法界涅槃。

  这里有必要解释华严宗的一念心成佛的含义。小乘佛教认为修行者必须经过极其漫长的修习才能成佛证涅槃,所以无一念成佛义。大乘佛教一般来说都主张一念成佛,这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是“会缘以人实性,无多少故,明一念成佛义”;二是“行行既满,取最后念,名为佛成”。而华严一乘别教所说的一念成佛义,是指“如大乘取最后一念成佛,即入一乘,以后望初,初念即是成。何故

  以因果相即,同时相应故”。这就是说,一乘别教所说的一念成佛,相当于大乘佛教最后一念而人佛果,此后即人一多相即,事事无碍之法界。而初人华严法界性海之一念即是初念。而初念即人佛果,“譬如众流人海,才人一滴,即称周大海,无始无终”。

  华严宗还结合五位行相来讲人真心法界的过程。在华严宗看来,若信满位已去所起行用皆遍满法界,所以信满位即可一念发心而人无碍法界,“于初位中起此用时,于后诸位并同时起。”同时华严宗又宣称,“若是别教,即不依位成”。而之所以安立诸位,是出于二种方便善巧:“一约相就门,分位前后,寄同三乘,引后方便,是同教”;“二约体就法,前后相人,圆融自在,异彼三乘,是别教。”前者是接引钝根人渐次经过历劫修习而人佛果,即先以三乘引众生,后又教之以同教圆教(指天台教),此即先三后一,摄归圆教,故称同教。后者则是专就华严别教性海果分而说,其意思是说,对于具有普贤机、上上利根人来说,初发心一念即顿具五位(一切渐教方便法门、五位修习),不待位成而顿人事事无碍之法界涅槃。此如智俨说:“即用三乘中修三乘多劫,不及与一乘中一念。”

  总的说来,华严别教主张妄尽还源而证人涅槃。其方法论是一障一切障,一断一切断的-圆顿法门,这是建立在华严无尽缘起法界观的理论基础上的。终教《起信论》虽然也讲妄尽还源,但由于主张渐修,所以与华严宗主顿悟的妄尽还源说不同。除此之外,两种妄尽还源说的不同还体现在修行所依身上。《起信论》主张有菩萨两种身,一是分段身,二是变易身。地前留惑受分段身,地上有所知障受变易身直至金刚位。华严圆教则不说变易身,但说分段身至于十地离垢定前而得普见肉眼。这也体现了华严别教主张众生即佛,不断生死而得涅槃的-圆教思想。

  华严宗的别教顿悟说并非等同于顿教。顿教也讲无念(也可说妄尽还源),但舍因取果,“以理夺事”,顿悟是消解一切存有而人唯一真如界。别教则讲因果不二,互收互摄,理事交彻,事事无碍,一多相即,无尽缘起,不坏事相,能于一尘而见不思议真心法界(即涅槃)。关于华严一念成佛义与顿教一念成佛义的差别,法藏还作了进一步的简别,他说:

  若依顿教,一切时分皆不可说,但一念不生即是佛

  故。一念者,即无念也。时者,即无时也。佘可准思。若

  依圆教,一切时分悉皆不定,何以故

  谓诸劫相入故,相

  即故,该通一切因陀罗网等诸世界故,仍各随处,或一念

  或无量劫等,不违时也。

  这就是说,顿教是对极利根人而说,一念不生即无念,无念也无时分,断尽一切多劫修习功德相,只一念不生即成佛。而华严宗一念成佛则一切时分皆不定,能于任一处、任一时分而证人法界涅槃,且不断根钝者多劫修习功德相,能于一念中断妄念而具始终多劫修习功德相,或者说,一切他教所言多劫修习功德相能同时于一念中始终具足。此如法藏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所说:“于一念中即八相成道,乃至涅槃流通舍利等,……一时前后说,前后一时说,如世间印法,读文则句义前后,印之则同时显现。同时前后,理不相违。”

   第十四章 禅宗的涅槃学说

  禅宗是典型的中国化佛教。禅,梵语dhya+na,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是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的状态。禅宗以禅命宗,说明它在早期是个非常注重禅法实践的宗派。然到了慧能之后,禅宗又反对传统意义上的禅修方式,而明确将禅宗定位为以心传心,注重心灵自觉自悟的宗派。禅宗自称“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这正是真正意义上的禅宗。“实际上,慧能之前,有禅法、禅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禅宗。禅宗乃慧能始创”。

  禅宗非常注重从心性角度来展开对佛学基本问题的讨论。禅宗的最基本理论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是指探究如何彻见心性本原,以成就佛果。禅宗之所以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是因为它在中国儒道哲学与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将学术重心转向人的现实世界,重视此岸,注重内省,从人的心性人手来探究人的现实生命的自觉和理想人格、精神自由的实现问题。在禅宗看来,所谓解脱就是指心性的自觉自悟,生命境界的超升,以及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改变。禅宗反对偶像崇拜,反对将佛视作具有无限神通的彼岸性的神,而认为心性觉悟即是佛,彼岸佛国就是此岸人间。从而淡化了佛教作为宗教信仰的神圣性,实现了宗教的世俗化,这为禅宗赢得了更多的信徒与拥护者,为日后取代佛教其他各宗派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打下了基础。

  禅宗主张明心见性为得涅槃,涅槃也就是心解脱的境界。涅槃并非是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就在现实世间。禅宗是以明心见性的方式实现了生死与涅槃的不二。禅宗主张反观内省、明心见性而得涅槃,体现了超越的内在性。禅宗涅槃观念的实质,就是实现自我觉悟,开发自己的心灵世界,解脱烦恼超脱生死,成就理想人格,在有限,短暂、相对的现实世界中实现无限,永恒和绝对,在烦恼纷呈的现象世界中实现精神生命的自觉与超化,在短暂的感性生命中实现当下顿悟的永恒和精神生命的自由与解放。

  在现实世间中实现生命的超越,证得涅槃,这是禅宗涅槃思想最基本的特征:但由于对心性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导致了禅宗内部不同学派对涅槃观念的不同理解。一般来说,禅宗都承认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或真心的存在。但对清净心、真心的理解,以及对清净心、真心与众生的现实无明心的关系理解不一,导致涅槃观念上的差异。慧能以前的禅师及北宗禅秀,一般都安立清净心、真心与无明妄心的对立,故主张禅修静观,以息灭妄念,见本真心为得涅槃。慧能创立的禅宗则主张真心即在众生现实无明心中,众生无明妄心本空,当体即是真心,所以主张于生死世间当体自觉顿悟而成就涅槃,从而圆满地解决了生死与涅槃,世间与出世间的-圆融不二问题。慧能以后的禅宗则把真心理解成永恒、遍在的宇宙本体、人生真性,认为宇宙万物,包括无情之物都是真心本体的显现:这就是后期禅宗道在万物,任运自然的思想。这种思想表达的就是宇宙万物皆是禅境,现实世间无非涅槃的大乘佛教涅槃学的宗旨,只不过它更能彻底肯定此岸世界、现实生活的合理性,从而在佛教界出现生活即禅,任运即道的世俗主义思潮。

  禅宗不仅以明心见性的方式在理论上解决了生死与涅槃、世间与出世间的矛盾,而且更将这种圆融的智慧付诸实践。禅宗之所以提倡不立教说,其目的在于彻底打破教相的束缚,将佛教圆融真义还归于现实,在具体的、践履的生活世界中体认佛教真理;—在现实的生活世界证得涅槃。

  一、明心见性,自成佛道

  禅宗自称“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认为它自己接受了佛教经典以外的释迦牟尼直接的秘密心法的传授。照禅宗的说法,释迦牟尼所传心法,在印度经过了二十七代的传授,到梁武帝时,经过菩提达摩传到中国。达摩以后,又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而最后传到慧能。慧能应是中土禅宗第六代祖师。然而,慧能才是禅宗的实际创始者,禅宗的社会影响是经过慧能才扩大的。在慧能以前,佛教只有禅学而无禅宗。慧能使得中国禅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真正弘扬了直指心源、见性成佛的思想。慧能所创立的禅宗,由于简捷易行、注重心悟,与中国传统哲学相近,故逐渐取代其他宗派,成为日后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在涅槃问题上,慧能也围绕心的解脱问题而展开论述。虽然他很少提到涅槃的概念,但是所谓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之说,实际上讨论的正是涅槃问题。

  慧能在《坛经》中对心概念的规定,主要包括本心与妄心两层结构。本心,即是指众生本来的心性,本心也即净心、真心。《坛经》认为,人心的本来状态是清净的,而人心的当下现状往往是迷妄的,此即成众生现实无明妄心。解脱的关键即在于透过众生现实无明心,直下把握本心,“还得本心”,即可成佛得…

《佛教的涅槃思想(单正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