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皆是相即相入,一多無礙,相資相入,而構成一整體的-圓融法界。而且“故隨舉一事,攝法無盡”,也即遍收遍攝一切法界。所以,一事有障,一切法界也障,故說“一障一切障”。若于一事之上斷無明妄念,則于一切事法、一切法界之上,頓斷妄念,故說“一斷一切斷”。因此,別教斷妄證真,不待漸斷,而注重當下頓斷頓悟。
華嚴別教雖講頓悟,但並非排斥漸修。實際上,在頓斷妄念證法界涅槃之前,須久值善根,積累無量功德。法藏說:
言初心成佛者,非謂不具諸功德,如經說普莊嚴童
子,一生具見佛聞法,即得叁昧,即至後際見佛滅度後,複
得叁昧,如經一生得見聞,若熏習二生成其解行,叁生得
入果海,同一緣起大樹,而此叁生只在一念。猶如遠行,
到在初步。然此初步之到,非謂無于後步。明此童子,得
入果海,非不久植善根。
這就是說,在最後一念證人果海之前,須久植善根。華嚴宗認爲,一念成佛與久修善根並不矛盾。久修善根是叁乘教攝,一念成佛始終具足則是一乘教攝。而華嚴別教講的就是具有一乘教機的極利根人于一念間始終具足諸種善根功德,頓得法界涅槃。
這裏有必要解釋華嚴宗的一念心成佛的含義。小乘佛教認爲修行者必須經過極其漫長的修習才能成佛證涅槃,所以無一念成佛義。大乘佛教一般來說都主張一念成佛,這包含有兩種意義:一是“會緣以人實性,無多少故,明一念成佛義”;二是“行行既滿,取最後念,名爲佛成”。而華嚴一乘別教所說的一念成佛義,是指“如大乘取最後一念成佛,即入一乘,以後望初,初念即是成。何故
以因果相即,同時相應故”。這就是說,一乘別教所說的一念成佛,相當于大乘佛教最後一念而人佛果,此後即人一多相即,事事無礙之法界。而初人華嚴法界性海之一念即是初念。而初念即人佛果,“譬如衆流人海,才人一滴,即稱周大海,無始無終”。
華嚴宗還結合五位行相來講人真心法界的過程。在華嚴宗看來,若信滿位已去所起行用皆遍滿法界,所以信滿位即可一念發心而人無礙法界,“于初位中起此用時,于後諸位並同時起。”同時華嚴宗又宣稱,“若是別教,即不依位成”。而之所以安立諸位,是出于二種方便善巧:“一約相就門,分位前後,寄同叁乘,引後方便,是同教”;“二約體就法,前後相人,圓融自在,異彼叁乘,是別教。”前者是接引鈍根人漸次經過曆劫修習而人佛果,即先以叁乘引衆生,後又教之以同教圓教(指天臺教),此即先叁後一,攝歸圓教,故稱同教。後者則是專就華嚴別教性海果分而說,其意思是說,對于具有普賢機、上上利根人來說,初發心一念即頓具五位(一切漸教方便法門、五位修習),不待位成而頓人事事無礙之法界涅槃。此如智俨說:“即用叁乘中修叁乘多劫,不及與一乘中一念。”
總的說來,華嚴別教主張妄盡還源而證人涅槃。其方法論是一障一切障,一斷一切斷的-圓頓法門,這是建立在華嚴無盡緣起法界觀的理論基礎上的。終教《起信論》雖然也講妄盡還源,但由于主張漸修,所以與華嚴宗主頓悟的妄盡還源說不同。除此之外,兩種妄盡還源說的不同還體現在修行所依身上。《起信論》主張有菩薩兩種身,一是分段身,二是變易身。地前留惑受分段身,地上有所知障受變易身直至金剛位。華嚴圓教則不說變易身,但說分段身至于十地離垢定前而得普見肉眼。這也體現了華嚴別教主張衆生即佛,不斷生死而得涅槃的-圓教思想。
華嚴宗的別教頓悟說並非等同于頓教。頓教也講無念(也可說妄盡還源),但舍因取果,“以理奪事”,頓悟是消解一切存有而人唯一真如界。別教則講因果不二,互收互攝,理事交徹,事事無礙,一多相即,無盡緣起,不壞事相,能于一塵而見不思議真心法界(即涅槃)。關于華嚴一念成佛義與頓教一念成佛義的差別,法藏還作了進一步的簡別,他說:
若依頓教,一切時分皆不可說,但一念不生即是佛
故。一念者,即無念也。時者,即無時也。佘可准思。若
依圓教,一切時分悉皆不定,何以故
謂諸劫相入故,相
即故,該通一切因陀羅網等諸世界故,仍各隨處,或一念
或無量劫等,不違時也。
這就是說,頓教是對極利根人而說,一念不生即無念,無念也無時分,斷盡一切多劫修習功德相,只一念不生即成佛。而華嚴宗一念成佛則一切時分皆不定,能于任一處、任一時分而證人法界涅槃,且不斷根鈍者多劫修習功德相,能于一念中斷妄念而具始終多劫修習功德相,或者說,一切他教所言多劫修習功德相能同時于一念中始終具足。此如法藏在《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所說:“于一念中即八相成道,乃至涅槃流通舍利等,……一時前後說,前後一時說,如世間印法,讀文則句義前後,印之則同時顯現。同時前後,理不相違。”
第十四章 禅宗的涅槃學說
禅宗是典型的中國化佛教。禅,梵語dhya+na,又作禅那、馱衍那、持阿那。意譯作靜慮(止他想,系念專注一境,正審思慮)、思惟修習、棄惡(舍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功德叢林(以禅爲因,能生智慧、神通、四無量等功德),寂靜審慮之意,是指將心專注于某一對象,極寂靜以詳密思惟之定慧均等的狀態。禅宗以禅命宗,說明它在早期是個非常注重禅法實踐的宗派。然到了慧能之後,禅宗又反對傳統意義上的禅修方式,而明確將禅宗定位爲以心傳心,注重心靈自覺自悟的宗派。禅宗自稱“教外別傳,不立文字”,這正是真正意義上的禅宗。“實際上,慧能之前,有禅法、禅學,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禅宗。禅宗乃慧能始創”。
禅宗非常注重從心性角度來展開對佛學基本問題的討論。禅宗的最基本理論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是指探究如何徹見心性本原,以成就佛果。禅宗之所以是完全中國化的佛教,是因爲它在中國儒道哲學與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將學術重心轉向人的現實世界,重視此岸,注重內省,從人的心性人手來探究人的現實生命的自覺和理想人格、精神自由的實現問題。在禅宗看來,所謂解脫就是指心性的自覺自悟,生命境界的超升,以及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改變。禅宗反對偶像崇拜,反對將佛視作具有無限神通的彼岸性的神,而認爲心性覺悟即是佛,彼岸佛國就是此岸人間。從而淡化了佛教作爲宗教信仰的神聖性,實現了宗教的世俗化,這爲禅宗贏得了更多的信徒與擁護者,爲日後取代佛教其他各宗派而成爲中國佛教的代名詞打下了基礎。
禅宗主張明心見性爲得涅槃,涅槃也就是心解脫的境界。涅槃並非是遙遠的彼岸世界,而就在現實世間。禅宗是以明心見性的方式實現了生死與涅槃的不二。禅宗主張反觀內省、明心見性而得涅槃,體現了超越的內在性。禅宗涅槃觀念的實質,就是實現自我覺悟,開發自己的心靈世界,解脫煩惱超脫生死,成就理想人格,在有限,短暫、相對的現實世界中實現無限,永恒和絕對,在煩惱紛呈的現象世界中實現精神生命的自覺與超化,在短暫的感性生命中實現當下頓悟的永恒和精神生命的自由與解放。
在現實世間中實現生命的超越,證得涅槃,這是禅宗涅槃思想最基本的特征:但由于對心性問題有不同的理解,導致了禅宗內部不同學派對涅槃觀念的不同理解。一般來說,禅宗都承認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或真心的存在。但對清淨心、真心的理解,以及對清淨心、真心與衆生的現實無明心的關系理解不一,導致涅槃觀念上的差異。慧能以前的禅師及北宗禅秀,一般都安立清淨心、真心與無明妄心的對立,故主張禅修靜觀,以息滅妄念,見本真心爲得涅槃。慧能創立的禅宗則主張真心即在衆生現實無明心中,衆生無明妄心本空,當體即是真心,所以主張于生死世間當體自覺頓悟而成就涅槃,從而圓滿地解決了生死與涅槃,世間與出世間的-圓融不二問題。慧能以後的禅宗則把真心理解成永恒、遍在的宇宙本體、人生真性,認爲宇宙萬物,包括無情之物都是真心本體的顯現:這就是後期禅宗道在萬物,任運自然的思想。這種思想表達的就是宇宙萬物皆是禅境,現實世間無非涅槃的大乘佛教涅槃學的宗旨,只不過它更能徹底肯定此岸世界、現實生活的合理性,從而在佛教界出現生活即禅,任運即道的世俗主義思潮。
禅宗不僅以明心見性的方式在理論上解決了生死與涅槃、世間與出世間的矛盾,而且更將這種圓融的智慧付諸實踐。禅宗之所以提倡不立教說,其目的在于徹底打破教相的束縛,將佛教圓融真義還歸于現實,在具體的、踐履的生活世界中體認佛教真理;—在現實的生活世界證得涅槃。
一、明心見性,自成佛道
禅宗自稱“教外別傳”、“以心傳心,不立文字”,認爲它自己接受了佛教經典以外的釋迦牟尼直接的秘密心法的傳授。照禅宗的說法,釋迦牟尼所傳心法,在印度經過了二十七代的傳授,到梁武帝時,經過菩提達摩傳到中國。達摩以後,又經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而最後傳到慧能。慧能應是中土禅宗第六代祖師。然而,慧能才是禅宗的實際創始者,禅宗的社會影響是經過慧能才擴大的。在慧能以前,佛教只有禅學而無禅宗。慧能使得中國禅學發生根本性的轉變,真正弘揚了直指心源、見性成佛的思想。慧能所創立的禅宗,由于簡捷易行、注重心悟,與中國傳統哲學相近,故逐漸取代其他宗派,成爲日後中國佛教的代名詞。
在涅槃問題上,慧能也圍繞心的解脫問題而展開論述。雖然他很少提到涅槃的概念,但是所謂明心見性、頓悟成佛之說,實際上討論的正是涅槃問題。
慧能在《壇經》中對心概念的規定,主要包括本心與妄心兩層結構。本心,即是指衆生本來的心性,本心也即淨心、真心。《壇經》認爲,人心的本來狀態是清淨的,而人心的當下現狀往往是迷妄的,此即成衆生現實無明妄心。解脫的關鍵即在于透過衆生現實無明心,直下把握本心,“還得本心”,即可成佛得…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