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涅槃。因此,本心乃是禅宗解脫論的核心概念,是衆生超脫生死、證得涅槃的主體性根據。《壇經》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性,即悟大意。”“我本元自性清淨,識心見性,白成佛道。維摩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這都體現了本心在禅宗解脫論中的重要性。
何謂本心
本心實際上就是衆生自性清淨心,也就是本覺、菩提般若之智。《壇經》就說:“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白悟,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本心與衆生現實無明妄心實際上並不是兩種心,而就是一種心。衆生由于無始無明的遮蔽,其現實心都是無明妄識心,但其本性、本質卻是自性清淨心。《壇經》說:
淫性本身清淨因,除淫即無淨性身,性中但自離五
欲,見性刹那即是真。
自心歸淨,一切塵勞妄念雖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
衆中尊。
就是說,無明妄心與清淨本心是一體的,無明妄心本性就是淨心。我們可把這種真妄和合之心稱作現實心。在慧能看來,凡與佛皆同具現實心,其差別只在于迷與悟,“即煩惱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這也即是不斷煩惱而得菩提,不離生死而得涅槃。
慧能《壇經》所說真妄和合之現實心,顯然不同于早期達摩禅一系的心性說。早期禅師一般來說都主張守心看淨,息滅妄念而反歸真心。在方法論上,菩提達摩壁觀的安心法,道信、弘忍的念佛叁昧以及守真心、滅妄念的禅修方法,皆有割裂真心與妄心,執妄心外別有真心的傾向。雖然他們也強調明心見性,不離世間而得涅槃,但注重禅修漸悟的方法論,難免會産生執淨心爲實有的傾向。從邏輯的進路來看,妄念乃是生死輪回的根源,淨心則是涅槃境界的本源。既然上張息滅妄念,反歸真心,這就勢必會導致斷生死世間而得涅槃的結淪。雖然早期禅師一再強調即心即佛、即世間即出世間,但在教法上的確存在割裂妄念與淨心、世間與出世間的傾向,這是教法不圓的結果:佛教史上之所以有“六祖革命”之說,其主要表現之一就是慧能將淨心與妄心合二爲一,提出現實心的概念,強調淨心就在衆生當前現實心中,也就是強調淨心應在妄心之中,從而在教法上圓滿地將真心與妄心統一起來,真正實現了即世間即出世間,生死與涅槃的不二。
由于將淨心、真心視作妄心的本質,所以《壇經》有時也以“本性”、“自性”等概念來表述菩提般若之淨心,如說:“有智慧者,自取本性般若之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但是,淨心與自性這兩個概念之間的涵義還是有細微差別的。通觀《壇經》全文,“自性”、“本性”的概念一般來說側重于指稱諸法的空寂性,也即諸法本性、本質,也即是側重于言說宇宙萬物的絕對真實性;淨心則是指稱主體自身所本具的智慧、本覺性,側重于言說主觀性的超越依據。
關于“自性”、“本性”概念,《壇經》解釋說:
性本無生無滅,無去無來。
性含萬法是大,萬法盡是自性見。
虛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
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複如是。
這就是說,“自性”、“本性”即是指宇宙無生滅、無去來的絕對本性,也即性空、寂滅性(法性)。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這性空、寂滅性(法性)的體現,所以說“虛空能含日月”,“自性含萬法”。性這個概念在慧能禅學體系中是指稱宇宙本性的終極性概念,在概念的邏輯層次上處在淨心概念之上,《壇經》就說:“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性與淨心的關系是自性上能起現般若淨心,其中,自性是體,般若淨心是用。這就構成不同于淨心與妄心之間的另一重體用關系。《壇經》說:
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見,煩惱塵勞衆生,當時
盡悟。猶如大海,納于衆流,小水大水,合爲一體,即是見
性。
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雖即見聞
覺知,不染萬境而常自在。
般若常在,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
莫去誰妄,即是真如自性用。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
不舍,即見性成佛道。
其中,所謂“正見”、“自性起念”等皆是指般若智用,是真如自性起用的結果。真如是體,般若智是用。真如寂體能自起般若智用,照見寂體,此爲寂照一如之法界。達此法界,即獲證涅槃。在此寂照一如的法界中,心即性,性即心,心性合一而不可分。正因爲如此,《壇經》通常不區分心與性,而是以心說性,又以性代心。
在慧能《壇經》關于淨心與自性的論述中,實際上隱含著這樣的思想:真如自性是遍在于宇宙萬物的本性,有情衆生(人)作爲宇宙一物,也必然含有這個宇宙本性,這就如同老莊哲學所說:道在萬物,所以人也具有道性。但人畢竟是有情識、有感覺的存在物,不同于無情草木,所以人身上所秉承的宇宙本性又具有知性、覺性的特點,換句話,人自身所具有的先天的知性、覺性就是人所秉承的宇宙真性。華嚴宗大師法藏就說過,法性與佛性乃同一所指,在人身上叫佛性,在草木瓦石上就叫法性。慧能關于真如自性與般若淨心關系的論述,其實表達了與法藏相同的思想,即:真如自性在萬物則稱作自性,在有情衆生則稱作本心、覺性,雖然二者本來就是同一所指,但就所指涉的外延來看,自性概念畢竟更加普遍,本心概念則專指在人。進一步說,既然自性是遍在于宇宙的絕對本性,在人身上必然有其特殊的表現,即覺性、本心,從這個意義上說,也可把自性稱作體,把覺性、智慧稱作用。在慧能看來,衆生只有開發出人自身所秉承的真如自性,就能白發地、當下産生般若智慧,並進而把握整個宇宙實在,(這也就是所謂“明心見性”),從而把個體的生命層次從有限的、相對的、短暫的當下存在超升到無限的、絕對的、永恒的解脫境界,而這就是佛教所追求的涅槃。
二、圓明常寂照,無上大涅槃
宗寶本《壇經》即將衆生明心見性、達到寂照一如的境界稱作大涅槃。宗寶本《壇經》說: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爲斷。
諸求二乘人,目以爲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妄立
虛假名。何爲真實義?唯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以知五
蘊法,及以蘊中我,外出衆色像,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
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叁際斷,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
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
見。
所謂“圓明常寂照”,即是指用般若智體證真如自性,進而把握整個宇宙實相的解脫境界,慧能認爲,這就是佛教所說追求的涅槃:在這段話中,慧能批判了傳統佛教以及外道關于涅槃的理論。涅槃(Nirvana)概念,就字義來說,是指“吹散”或“熄滅”之義。佛教在采用這個詞來描述解脫境界寸,將它引中爲熄火之意。火—是指佛教所說的貪瞠癡叁毒之火,證涅槃者,已熄滅叁毒之火,達到解脫狀態:涅槃這個概念並非佛教專用,它是印度文化中一個常見的概念。凡夫俗子認爲人死去就是涅槃,外道(如印度的順世論)認爲人死,而地、火、水、風四大元素消散于無就是涅槃,小乘佛教(聲聞乘、緣覺乘二乘)認爲人斷掉無明煩惱,使人的業力不起作用(“無作”),而擺脫輪回,就是涅槃:這些關于涅槃的理論,在慧能看來都屬情識妄計,不是真正的涅槃:他認爲,對待五蘊世間知其性空不實,仿到不取不舍,也不起分別心,不作凡聖差別之想,不起生死與涅槃差別之見,既不起常見,也不起斷見,截斷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意識,對境起根識之用而又不起用想,分別一切事物又不起分別想,就可達到不受煩惱邪想的影響,獲得真常寂滅的生命解脫,而這就是涅槃。
簡單來說,獲證真常寂滅的大涅槃,就是要明心見性,以般若智來體證諸法實相,做到心無執著,心無挂礙,來去自由,就可達到涅槃境界。《壇經》說:“般若常在,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莫去誰妄,即是真如自性用。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見性成佛道”,“能除執心通達無礙,心修此行,即與般若波羅蜜經本無差別”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無有執著”,“無住者,爲人本性”勺,“外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性體清淨。是以無相爲體”。就是說,無住、無念、無相就是般若,若能對境不起心,
于一切法無有執著,離一切執著相,就可獲證寂照一如的涅槃境界。
慧能的這種涅槃學說,與大乘中觀般若學的涅槃思想宗旨一
致。大乘中觀般若學就反對外道及小乘佛教的各種涅槃異說,認
爲所謂涅槃就是聖者獲得般若智慧,證得宇宙真實本性,淨化現實
的生命,實現精神自由、超越的聖人境界(佛境),而不在于追求成
就不朽的現實神格化的生命。
在宗寶本《壇經》中有“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的說法,這體
現了《大般涅槃經》中的涅槃常樂我淨的真常思想。般若經講實相
性空,《涅槃經》講真常妙有,二者看似矛盾,而慧能卻將二者融合
在一起。因爲,在慧看來,般若智是一種觀法,即蕩相遣執,破除執
取的智慧。如何蕩相遣執,破除執取呢
即是觀諸法本來是空,如
夢如幻,(“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就能做到無所執取,心無挂
礙。由無所執取,聖者就能對境無起心,破除事物實有的迷執,而
由諸事物性空當下體證遍在于宇宙萬物的真如自性(“道性”),從
而從現象世界中有限的、短暫的相對相中超脫出來,直下把握無限
的,永恒的、絕對性的宇宙本體實在。這並不是一種斷滅一切的空
無狀態,而是體證宇宙運化流行,蘊涵著無限妙有的本體世界。
《五燈會元》記載天住崇慧禅師和門徒的對話。門徒問:“如何是禅
人當下境界…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