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涅槃思想(单正齐)▪P44

  ..续本文上一页言并交彻者,约相宗以明,唯识等宗不得交彻。今就华严,则前诸义皆得交彻,以具前即一心等义。……若约生死涅槃说者,生死即涅槃,妄彻真也。涅槃即生死,真彻妄也。故中论云:生死之实际,即是涅槃际;涅槃之实际,即是生死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即交彻也。”山

  其次,由于唯识宗性相不能融通,真妄不能交彻,所以在人涅槃的问题上就不能一人一切人。按唯识宗的说法,人初地即可证见二空真如,可谓人性净涅槃;人十地后得金刚位,断一切障生一切功德,则入无住处涅槃;而应化涅槃(有余、无余)则是成佛后的神通变现。这在华严宗看来,即是三种涅槃渐次而人,不能相即圆融。由此,涅槃体、相、用(或者说三种涅槃)之圆融与否,也就成了区分华严宗与唯识宗涅槃思想的主要标志。此如澄观在《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中所说:“若圆融无碍即大涅槃者,若不圆融三人别,法相宗故。”

  华严宗常用十这个代表圆满的数目来描述佛海印三昧境之圆融无碍,同样,华严宗也是以十这个圆满数目来表示大涅槃界的-圆融无碍,圆具诸德。澄观在《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中说:

  正显十中,一体性真常,二德用圆备,三出没常湛,四

  亏盈不迁,五示灭妙存,六随缘起尽,七存亡互现,八大用

  无涯,九体离二边,十结归无住。然斯十段,随义虽殊,皆

  含体用,互相交彻,显大涅槃。山

  这是从十个方面来描述涅槃界的无尽妙相。这十个方面也无非是在描述一真心法界体与无尽缘起妙相之圆融无碍,是对性起及法界缘起的进一步延伸与展示。按照华严宗一多相即、一多互摄的理沦,这十个方面的每种表现皆含体用,摄无尽功德。由此,佛海印三昧境所起现的一切染净渚法,皆可纳于一真心法界涅槃而成为互相交彻、融通无碍的大涅槃。而这一切又可归结为无住涅槃。所谓无住涅槃,即是说:佛人一真心法界而住于清净真心圆明体,即不住生死;又不舍众生随缘称性起用,即不住涅槃。这是从华严宗海印三昧境来阐释无住涅槃,并不同于其他大乘教所说的无住涅槃。

  按照华严宗的理论,一切他教是一乘圆教随缘所流,所以都可纳入一乘圆教而成为一圆通无碍的法界。同样,华严宗也把一切他教所言涅槃教相皆映现于佛海印三昧境,而融会为一真法界无碍之大涅槃。如澄观在《华严经疏》中说:

  三显种类者,虽理无不统、义类尘沙。今自狭之宽,

  略分为一两。或唯说一,即大涅槃。或说二,自有三门:

  一余、无余,二性净、方便净,三真与应。或分为三,此有

  二种:一约三乘,三即自性、真、应。或分为四,一自性清

  净涅槃、二有余依、三无余依、四无住处。有余、无余义通

  大小,今唯说大,于三种内不明二乘,余皆具论,融而无

  碍,为大涅槃。

  这就是说,他教所说一切涅槃相皆可纳于华严别教一真法界之中,互相含摄,互相交彻,而成为一大总相法门不思议法界涅槃。换句话说,一切方便言教中所说涅槃在真心的彻人中,当体翻转为一真法界大涅槃所显相,所以都具有真实性。比如,澄观对存余、无余涅槃解释道:

  第三佛子诸佛如来下,出没常湛,谓涅槃无为而无不

  为,无不为故能建大事,不碍出没,以无为故住净法界,体

  常湛然不碍出没故。显迹为生即是有余,息迹为灭即是

  无余,故余、无余乃应物之假号耳,体性常湛,故存不为

  有,亡不为无。是知寂然不动未尝不动,应迹无方未尝有

  为。

  这就是说,有余、无余涅槃在真心的彻人下,皆翻转成为佛智真心法界中所现之方便示现相,皆可归人法界大涅槃之用。而其他方便教所说涅槃相也同样可纳入法界大涅槃中的体、相、用,而彼此交彻,圆融无碍,成为一真法界无尽圆融之大涅槃。这也是华严宗非分解的-圆教教相的表现之一。盖一切方便教相皆是分解的教相,而各种教相涅槃概念的分歧实出自于分解的思路。若能于分解的教相当下破除概念的定性执相,就可翻转成非分解的-圆教相。同样,一切方便教的涅槃相在圆教真心的彻人下,一切概念的定性执相全部荡尽,再翻上一层就是真实法界中的涅槃相。因此,法藏在《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在分别介绍了他教所明各种涅槃概念后,又将这些涅槃概念全部纳人别圆教而形成十种涅槃之说,如他说:“若约别教言,即十种涅槃。”

  五、妄尽还源,一念成佛

  华严宗的法界无尽缘起论,在涅槃问题上必然导致两个相关的结论:一是即宇宙万法而得涅槃,如法藏所说:“由观尘相生灭相尽,空无有实,即是涅槃。”这体现了大乘佛教世间与涅槃不二的-圆融思想。二是指生佛互摄,众生与佛相即不二,如法藏说:“众生及尘毛等,全以佛菩提之理成众生故。所以于众生菩提身中,见佛发菩提心……今佛教化尘内众生,众生复受尘内佛教化,是故佛即众生之佛,众生即佛之众生。”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说,众生与佛在海印三昧境中,在无尽缘起法界中,相资相待,互为缘起。这种互为缘起,是指众生因与佛果的相资相待。但是其进一步隐含的意义是指:生佛一如,众生即佛。在华严宗看来,因果是不二的,法藏说:“此一乘义,因果同体,成一缘起,得此即得彼,由彼此相即故。若不得果者,因即不成因。何以故

  不得果等,非因也。”因果不二的原因是,“因果同体,唯一性故。”此唯一性,即理实、唯一法界心、涅槃性。因位众生与果位佛,皆是事。事由理融,相由性彻,故因位众生与果位佛,二者一如,融通无碍。同时从因果关系角度来讲,也是相资相待,互为缘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众生与佛在现实中没有差别。实际上,由于迷悟的不同,造成了众生与佛的差别。澄观说:“特由迷悟不同,遂有众生与佛。…“随迷悟之缘,造业受报,遂名众生;修道证真,遂名为佛。”这就是说,若有无明妄念,则真如本觉心随缘而成众生;若翻迷为悟,随缘不变,体妄即真,则成为佛。

  华严宗认为,众生与佛也都是假名,唯有一真如法界心才是真实。法藏说:

  恒以非众生为众生,亦非诸佛为诸佛,不碍约存而恒

  夺,不妨坏而常成。随缘具立众生之名,岂有众生可得

  约体权施法身之号,宁有诸佛可求

  莫不妄彻真源,居一

  相而恒有;真该妄末,入五道而常空。情该则二界难说,

  智通乃一如易说。然后双非双立互成,见诸佛于众生身,

  观众生于佛体。

  这就是说,佛是约体权施之号,众生是真如随缘所立之假名,二者皆非实有自体,而唯有一真如心法界是真实存在。之所以有生佛的差别,乃是出于常情俗谛。若约智慧真谛来说,则生佛一如,唯一真心法界。然真俗不二,唯一真心法界又不碍生佛具存,但不可执著此二者有差别。华严宗认为,若能见生佛一如,则即相证性,双亡性相,而人一真心法界,证得涅槃,成就佛果。法藏说:

  言一法者,所谓一心也。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

  法,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惟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

  念,惟一真如,故言海印三昧。

  这就是说,只要离却妄念,即众生本来就是自性清净真如佛,本来即人涅槃。这是因为,众生本具真如本觉,去除妄念则显唯一真如本觉心,即得海印三昧而成佛人涅槃。华严宗又把众生转迷为悟,除却妄念证涅槃的过程称作妄尽还源。此如宗密在《原人论》中所说:

  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返自原身,但执虚妄之相,

  甘认凡下,或畜或人,今约至教原之,方觉本来是佛。

  华严宗常常借用《起信论》的理论来说明妄尽还源观。澄观就依《起信沦》真如不变随缘的理论来说明众生界的形成,他说:“众生真心名如来藏,随无明等缘作诸众生流转三界,而此真心自性不失。”宗密更是完全照搬《起信论》的理论来说明六道生死流转法的形成,认为众生即是由灵妙真心不守自性,随缘造业受报而成。所谓成佛得涅槃,不过是断灭无明妄念,由无念而由生灭门证人真如门。他在《禅源都诠集序》中就说:“然迷悟有别顺逆次殊,前是迷真逐妄,从微细顺次生起,展转至粗,后乃悟妄归真,从粗重逆次断除,展转至细。”

  华严宗教理与《起信论》在修证理论上有很大相通之处。比如,都安立一真心法界的存在,承认众生本觉即真心,与佛本觉真心无异,只是由于无明妄念的作用,造成世间差别相状;在解脱成佛的问题上,都主张息妄归真,妄尽还源。但是二者之间还存在着本质差别。从判教上来看,《起信论》属终教,华严宗是一乘别教。《起信论》虽也讲理事无碍,但在证涅槃的过程中是渐断无明妄念,经过历劫修行,在最后一念断尽妄念,从生灭门悟人真如门,证得涅槃而成佛,此即以理夺事,缘理断九。华严宗由于主张理即事,事即理,理事无碍,双夺双成,共为真心法界,只因无明妄念而法界体性不显,若一念断尽无明妄念即可证人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一真法界,也即证人不思议大涅槃,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乃至具足慧身不由他悟。譬如众流人海,才人一滴,即称周大海,无始无终”。这就是说,《起信论》主张渐修,华严宗则主张顿悟。

  《起信论》主张渐修,分无明妄念为烦恼障与所知障,又分五位而言渐断渐修。又分烦恼、所知障为正使与习气。地前伏使现,初地断使种,地上除习气,佛地究竟清净,证人一真如法界,成佛证得涅槃。华严宗则不分妄念为使习,而“总就过患以为一际”,主张一障一切障,一断一切断,进而主张顿悟成佛证法界涅槃。法藏在《一乘教义分齐章》中说:

  若依圆教,一切烦恼不可说其体性,但约其用,即甚—

  深广大,以所障法一即一切,具足主伴等故,彼能障或亦

  如是也。是故不分使习种现,但如法界一得一切得故,是

  故烦恼亦一断一切断也。故普贤品明一障一切障。小相

  品明一断一节断者,是此义也。

  华严宗认为,一切宇宙森罗万象,…

《佛教的涅槃思想(单正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