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涅槃思想(单正齐)▪P43

  ..续本文上一页生即涅槃,若舍众生即舍涅槃也。”山

  既然众生本具清净寂灭的真如本觉,本来即是涅槃,所以华严宗才说法界大涅槃具有恒常遍在性。澄观说:“彼经具释大般涅槃。今但取其大字,约体不变故名为常,以性出自古非造成故。……又无不遍者,譬如虚空,解脱亦尔。彼虚空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涅槃。”这即意味着,众生证涅槃并非别有所得,而只是证显那恒常、遍在的真如本觉心而已。

  涅槃相者,即是真如所具无边功德相。法藏说:“真如者,自体具有常乐我净义,清净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恒沙功德,乃至无有所少义故。经云:如此华藏世界海中,无问若山若河,乃至树木尘毛等处,一一无不皆是称真如法界,具无边德。”真如所具无边功德相,并不是离开宇宙森罗万象而别有功德相,而是即着宇宙间一切事物,如山河大地,乃至树木尘毛等而为涅槃功德相。实际上,这是将佛人性海果位前;,即普贤因分一切事物,或者说一切理事、教行皆映现于佛真心海印三昧镜的结果。 ;

  澄观将涅槃之相定义为“方便修净累亡德备”,也即是借普贤因位来讲性海果分的-圆明具德。性海果分本不可说,故须普贤因分来展示佛果功德的-圆融相。普贤因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普贤因位,是专指具华严根性的人依华严教理见佛闻法,成其解行,最后证人无尽圆融的性海果分。华严宗虽也安立五位修习行相,但实际上于信满位一念发心而成正觉,于初位即具足一切位。华严宗在解脱论中的真实主张是:证人果海不依位成。而之所以要安立五位行相,乃是寄同三乘以显华严别圆教之殊胜教相。法藏在《华严一乘教义》中就说:“若是别教,即不依位成。今即寄彼得人位处,一时得此一切前后诸位行相。”这就是说,他教须五位历劫修习而得无量佛法功德,而华严教则认为,人十信满位一念发心即圆具无尽佛法功德。

  然而,若就广义的普贤因分来说,则不仅仅是指五位互融的普贤因分相,而且也将一切他教所明事理、教行等都视作华严教的因分无碍缘起相。法藏说:“于一乘别教解行满足已,证人果海者,即见上来诸教,并是无尽性海果分随缘而成,更无异事故。”这即是将一切他教所明理事、教行等皆映现于佛海印三昧境中,而成为法界之无碍功德相,(实际上也就是真心彻于事相,而将一切事相、教相当体超升、翻转为绝对界的结果)。而翻过来讲,一切他教理事、修习等也皆可视作众生证人华严海印三昧境的方便修习。所谓方便修净累亡德备,也指一切他教之五位修习。华严宗并非抽象地讲一念发心即成正觉,而是认为得此一念心之前须久修善根。久修善根,即是三乘教。直至一念发心成正觉,就可从三乘方便教人于一乘别教。如智俨在《华严五十要问答》中说:“明此童子,得入果海,非不久植善根。问:既言久修始得者,云何言一念得耶

  答:言久修善根者,即在三乘教摄。从三乘人一乘,即是一念始终具足。”其中,“一念始终具足”,即是指一念心即具足三乘教历劫修行所具有的一切功德行。或者说,佛人华严果海中,将一切方便他教所说修习相倒映于海印三昧境,而成为佛涅槃境界之功德相。

  三者用大,即处涅槃界之佛,随众生根机示现无方,故化用无尽。如法藏说:“随缘妙用无方德,谓依真起用,广利群生,众生根器不等,受解万差,乐欲不同,应机授法,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涅槃之用,并非仅仅是指释迦示现人灭,而且也包括处在涅槃境界中的佛,随众生根机而示现一切业用相,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人于地狱示现各种恶业相,以期化度众生。佛度脱众生化现无穷,不是作意为之而是无作意为之,这是佛的大悲心的自然流现。这也即是《大般涅槃经》所说“大涅槃之建大义”之义。

  从本质上说,涅槃之相与用并非有两种事体,而只是同一事体中所体现出的两种存在意义。涅槃之相,可称为妙用;涅槃业用,可称为随缘。法藏说:

  又以大悲故,名曰随缘,以大智故,名为妙用。又不

  坏假名而常度众生,故曰随缘;了知众生性空实无度者,

  名为妙用。又理即事故名随缘,事即理故名妙用。又真

  不违俗故随缘,俗不违真故妙用。又依本起末故随缘,摄

  末归本故妙用。良以法无分齐,起必同时,真理不碍万

  差,显应无非一际。用则波腾鼎沸,全真体以运行。体则

  镜净水澄,举随缘而会寂。若曦光之流彩,无心而朗十

  方,如明镜之端形,不动而呈万象,故曰随缘妙用无方德

  也。

  这就是说,真如性海果分随众生机缘而起现诸法,即随缘;而随缘不变清净本性,故当体归于清净寂灭而翻转为真心妙用功德。前者相对于众生所见而言,后者则是相对于佛自身功德妙用而言。前者可看作佛随缘度脱众生的大悲行;后者可看作佛自身起现无尽功德的大智相。牟宗三先生在《佛性与般若》一书中就对此评述说:“此一法界,就佛之示现言,亦可曰“性起”,即佛之圆明性能性德之所起现,此是直接地起现,而不是“不染而染”通过识念而起现。但若就着“随众生根欲之所乐见而起现”而言,则亦可曰“缘起”,即随众生机感之缘而起现;此亦可曰随客观的染净缘而起现染净法,但却不是真心在迷而起现。故在此,起现即示现。”这就是说,在华严宗那里,随缘即涅槃之用,妙用则是涅槃之相,二者义有别,而实无别。

  涅槃之体、相、用,并非各别而人,而是一即三,三即一,彼此圆融无碍,共成一大涅槃。澄观就说:“般者人义,性人真人示现人故。若圆融无碍,即大涅槃。”

  法藏结合涅槃体、相、用所具有常、无常等四义,来论述大涅槃的-圆融义。他在《华严一乘教义章》中说:

  若依圆教,佛果常等义有三说。一约用,佛果既通三

  世间等一切法,是故具有常等四句。二约德,佛果即具四

  义,谓一修生、二本有、三本有修生、四修生本有,圆融无

  碍,备无边德,是故亦通常等四句。上二句义,思之可见。

  三约体,亦通四句。谓此经中以不说为显,故是常;(案:

  指性海果分)与阿含相应故是无常(指普贤囚分);二义无

  碍俱有,随缘起现际故俱非。此上三义,若体即俱体,乃

  至用即俱用,以体摄无碍,故皆有常等无碍。思之。

  法藏认为,佛果涅槃中的体、相、用都具有常无常等四义。—

  首先,就涅槃之用而言,法藏认为三世间等一切法,皆可视作佛随众生机感而无穷应现。不过一切应现皆依真而起,故真该妄末,妄彻真源,真应无二。由随缘故无常,由不变故是常,由彼此无碍故俱常无常,由泯归法界故俱非常无常。

  其次,就涅槃之相来看,存在着本有与修生的问题。本有者,即是指真如性海圆明具德;修生者,即是指普贤因分方便修习。本有是常;修生无常;本有随缘起修,修生由真而起并同是真,故常无常俱;而本有、修生泯同真性性海,故非常非无常。其实,若就性海果分无尽缘起的功德相的本质来说,皆属于佛如来性德称性而起的清净功德相,所以又都可称作恒常佛法。智俨即持有这种看法,如他在《华严五十要问答》中说:“依一乘教,本有及本有修生,修生及修生本有,四位常然。”

  最后,就涅槃之体来说,也具常等四句。真如称性举体随缘,故无常;举体随缘不变,故是常;不变随缘彼此无碍,故俱常无常;二者泯归真如性海,故非常非无常。此如法藏所说:“以不说为显,故是常(案:指性海果分);与阿含相应故是无常(案:指普贤因分);二义无碍俱有;随缘起现际故俱非。”

  法藏认为,佛果涅槃之体、相、用三者相即圆融,“若体俱体,乃至若用俱用”。其相互圆融无碍的基础即是唯一真如法性心不变;随缘,举体而为相用;又随缘不变,全相用而为体,性相融通,彼此无碍。澄观也说:“般者人义,性人真人示现人故。若圆融无碍,即大涅槃。”即是说,涅槃之体、相、用相即圆融,方成华严性海不思议大涅槃。

  华严宗所说涅槃体、相、用三者之间圆融无碍,其理论基础仍是华严宗如来性起法界圆融说。其中,华严宗所说一大涅槃界即是指一真心法界大总相法门,也即海印三昧性海不思议境;涅槃之体显然就是指本觉真心;涅槃之相、用则是指法界称性所起缘起相。华严宗认为,真心法界与缘起事法-之间是体用一如、性相不二的-圆融关系。如法藏说:“夫玄宗渺茫,像在缘起而可彰;至道希夷,入法界而无见。故标体开用。……合则法界寂而无二,开乃缘起应而成三。动寂理融,方开体用。”“以诸界为体,缘起为用,体用全收,圆通一际。”“缘起事相,必收性而方成。法界玄宗,亦依缘而观空。空有交彻,体用玄通。”澄观也说:“法界者,是总相也,包理包事及无障碍,皆可轨持,具于性分。缘起者,称体之大用也。”这都是在表明体用一如、圆通一际、体依用显、用依体成的道理。正是在法界缘起体用圆融的理论基础上,涅槃之体、相、用,才得以圆融无碍,成为一不思议大涅槃界。澄观在《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中概括道:“一约实体体用相融故,常九常一无有障碍,体用相夺离九一相故同果海。”

  四、简别与融摄——圆教涅槃与他教涅槃的关系

  华严宗所说涅槃之体、相、用圆融无碍,一人即三人,三人即一人,这是一真法界大涅槃之三方面的表现。华严宗人还特别比较了华严一真法界涅槃与法相唯识宗涅槃观之间的差异。

  首先,华严宗认为唯识宗的涅槃观念并不能体现出生死即涅槃的-圆融思想。在华严宗看来,唯识宗真如无为凝然,只存有不活动,故不能彻人缘起事相,理事不能融通,性相有碍不能交彻,所以在涅槃问题上,唯识宗不能即一切生死当体而为涅槃。华严一乘别教则主张真如心称性起现一切缘起,真该妄末,妄彻真源,性相融通,无障无碍,故生死当体即是涅槃。如澄观在《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中说:“…

《佛教的涅槃思想(单正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