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即涅槃,若舍衆生即舍涅槃也。”山
既然衆生本具清淨寂滅的真如本覺,本來即是涅槃,所以華嚴宗才說法界大涅槃具有恒常遍在性。澄觀說:“彼經具釋大般涅槃。今但取其大字,約體不變故名爲常,以性出自古非造成故。……又無不遍者,譬如虛空,解脫亦爾。彼虛空者,喻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涅槃。”這即意味著,衆生證涅槃並非別有所得,而只是證顯那恒常、遍在的真如本覺心而已。
涅槃相者,即是真如所具無邊功德相。法藏說:“真如者,自體具有常樂我淨義,清淨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恒沙功德,乃至無有所少義故。經雲:如此華藏世界海中,無問若山若河,乃至樹木塵毛等處,一一無不皆是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德。”真如所具無邊功德相,並不是離開宇宙森羅萬象而別有功德相,而是即著宇宙間一切事物,如山河大地,乃至樹木塵毛等而爲涅槃功德相。實際上,這是將佛人性海果位前;,即普賢因分一切事物,或者說一切理事、教行皆映現于佛真心海印叁昧鏡的結果。 ;
澄觀將涅槃之相定義爲“方便修淨累亡德備”,也即是借普賢因位來講性海果分的-圓明具德。性海果分本不可說,故須普賢因分來展示佛果功德的-圓融相。普賢因位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普賢因位,是專指具華嚴根性的人依華嚴教理見佛聞法,成其解行,最後證人無盡圓融的性海果分。華嚴宗雖也安立五位修習行相,但實際上于信滿位一念發心而成正覺,于初位即具足一切位。華嚴宗在解脫論中的真實主張是:證人果海不依位成。而之所以要安立五位行相,乃是寄同叁乘以顯華嚴別圓教之殊勝教相。法藏在《華嚴一乘教義》中就說:“若是別教,即不依位成。今即寄彼得人位處,一時得此一切前後諸位行相。”這就是說,他教須五位曆劫修習而得無量佛法功德,而華嚴教則認爲,人十信滿位一念發心即圓具無盡佛法功德。
然而,若就廣義的普賢因分來說,則不僅僅是指五位互融的普賢因分相,而且也將一切他教所明事理、教行等都視作華嚴教的因分無礙緣起相。法藏說:“于一乘別教解行滿足已,證人果海者,即見上來諸教,並是無盡性海果分隨緣而成,更無異事故。”這即是將一切他教所明理事、教行等皆映現于佛海印叁昧境中,而成爲法界之無礙功德相,(實際上也就是真心徹于事相,而將一切事相、教相當體超升、翻轉爲絕對界的結果)。而翻過來講,一切他教理事、修習等也皆可視作衆生證人華嚴海印叁昧境的方便修習。所謂方便修淨累亡德備,也指一切他教之五位修習。華嚴宗並非抽象地講一念發心即成正覺,而是認爲得此一念心之前須久修善根。久修善根,即是叁乘教。直至一念發心成正覺,就可從叁乘方便教人于一乘別教。如智俨在《華嚴五十要問答》中說:“明此童子,得入果海,非不久植善根。問:既言久修始得者,雲何言一念得耶
答:言久修善根者,即在叁乘教攝。從叁乘人一乘,即是一念始終具足。”其中,“一念始終具足”,即是指一念心即具足叁乘教曆劫修行所具有的一切功德行。或者說,佛人華嚴果海中,將一切方便他教所說修習相倒映于海印叁昧境,而成爲佛涅槃境界之功德相。
叁者用大,即處涅槃界之佛,隨衆生根機示現無方,故化用無盡。如法藏說:“隨緣妙用無方德,謂依真起用,廣利群生,衆生根器不等,受解萬差,樂欲不同,應機授法,應病與藥,令得服行。”涅槃之用,並非僅僅是指釋迦示現人滅,而且也包括處在涅槃境界中的佛,隨衆生根機而示現一切業用相,如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人于地獄示現各種惡業相,以期化度衆生。佛度脫衆生化現無窮,不是作意爲之而是無作意爲之,這是佛的大悲心的自然流現。這也即是《大般涅槃經》所說“大涅槃之建大義”之義。
從本質上說,涅槃之相與用並非有兩種事體,而只是同一事體中所體現出的兩種存在意義。涅槃之相,可稱爲妙用;涅槃業用,可稱爲隨緣。法藏說:
又以大悲故,名曰隨緣,以大智故,名爲妙用。又不
壞假名而常度衆生,故曰隨緣;了知衆生性空實無度者,
名爲妙用。又理即事故名隨緣,事即理故名妙用。又真
不違俗故隨緣,俗不違真故妙用。又依本起末故隨緣,攝
末歸本故妙用。良以法無分齊,起必同時,真理不礙萬
差,顯應無非一際。用則波騰鼎沸,全真體以運行。體則
鏡淨水澄,舉隨緣而會寂。若曦光之流彩,無心而朗十
方,如明鏡之端形,不動而呈萬象,故曰隨緣妙用無方德
也。
這就是說,真如性海果分隨衆生機緣而起現諸法,即隨緣;而隨緣不變清淨本性,故當體歸于清淨寂滅而翻轉爲真心妙用功德。前者相對于衆生所見而言,後者則是相對于佛自身功德妙用而言。前者可看作佛隨緣度脫衆生的大悲行;後者可看作佛自身起現無盡功德的大智相。牟宗叁先生在《佛性與般若》一書中就對此評述說:“此一法界,就佛之示現言,亦可曰“性起”,即佛之圓明性能性德之所起現,此是直接地起現,而不是“不染而染”通過識念而起現。但若就著“隨衆生根欲之所樂見而起現”而言,則亦可曰“緣起”,即隨衆生機感之緣而起現;此亦可曰隨客觀的染淨緣而起現染淨法,但卻不是真心在迷而起現。故在此,起現即示現。”這就是說,在華嚴宗那裏,隨緣即涅槃之用,妙用則是涅槃之相,二者義有別,而實無別。
涅槃之體、相、用,並非各別而人,而是一即叁,叁即一,彼此圓融無礙,共成一大涅槃。澄觀就說:“般者人義,性人真人示現人故。若圓融無礙,即大涅槃。”
法藏結合涅槃體、相、用所具有常、無常等四義,來論述大涅槃的-圓融義。他在《華嚴一乘教義章》中說:
若依圓教,佛果常等義有叁說。一約用,佛果既通叁
世間等一切法,是故具有常等四句。二約德,佛果即具四
義,謂一修生、二本有、叁本有修生、四修生本有,圓融無
礙,備無邊德,是故亦通常等四句。上二句義,思之可見。
叁約體,亦通四句。謂此經中以不說爲顯,故是常;(案:
指性海果分)與阿含相應故是無常(指普賢囚分);二義無
礙俱有,隨緣起現際故俱非。此上叁義,若體即俱體,乃
至用即俱用,以體攝無礙,故皆有常等無礙。思之。
法藏認爲,佛果涅槃中的體、相、用都具有常無常等四義。—
首先,就涅槃之用而言,法藏認爲叁世間等一切法,皆可視作佛隨衆生機感而無窮應現。不過一切應現皆依真而起,故真該妄末,妄徹真源,真應無二。由隨緣故無常,由不變故是常,由彼此無礙故俱常無常,由泯歸法界故俱非常無常。
其次,就涅槃之相來看,存在著本有與修生的問題。本有者,即是指真如性海圓明具德;修生者,即是指普賢因分方便修習。本有是常;修生無常;本有隨緣起修,修生由真而起並同是真,故常無常俱;而本有、修生泯同真性性海,故非常非無常。其實,若就性海果分無盡緣起的功德相的本質來說,皆屬于佛如來性德稱性而起的清淨功德相,所以又都可稱作恒常佛法。智俨即持有這種看法,如他在《華嚴五十要問答》中說:“依一乘教,本有及本有修生,修生及修生本有,四位常然。”
最後,就涅槃之體來說,也具常等四句。真如稱性舉體隨緣,故無常;舉體隨緣不變,故是常;不變隨緣彼此無礙,故俱常無常;二者泯歸真如性海,故非常非無常。此如法藏所說:“以不說爲顯,故是常(案:指性海果分);與阿含相應故是無常(案:指普賢因分);二義無礙俱有;隨緣起現際故俱非。”
法藏認爲,佛果涅槃之體、相、用叁者相即圓融,“若體俱體,乃至若用俱用”。其相互圓融無礙的基礎即是唯一真如法性心不變;隨緣,舉體而爲相用;又隨緣不變,全相用而爲體,性相融通,彼此無礙。澄觀也說:“般者人義,性人真人示現人故。若圓融無礙,即大涅槃。”即是說,涅槃之體、相、用相即圓融,方成華嚴性海不思議大涅槃。
華嚴宗所說涅槃體、相、用叁者之間圓融無礙,其理論基礎仍是華嚴宗如來性起法界圓融說。其中,華嚴宗所說一大涅槃界即是指一真心法界大總相法門,也即海印叁昧性海不思議境;涅槃之體顯然就是指本覺真心;涅槃之相、用則是指法界稱性所起緣起相。華嚴宗認爲,真心法界與緣起事法-之間是體用一如、性相不二的-圓融關系。如法藏說:“夫玄宗渺茫,像在緣起而可彰;至道希夷,入法界而無見。故標體開用。……合則法界寂而無二,開乃緣起應而成叁。動寂理融,方開體用。”“以諸界爲體,緣起爲用,體用全收,圓通一際。”“緣起事相,必收性而方成。法界玄宗,亦依緣而觀空。空有交徹,體用玄通。”澄觀也說:“法界者,是總相也,包理包事及無障礙,皆可軌持,具于性分。緣起者,稱體之大用也。”這都是在表明體用一如、圓通一際、體依用顯、用依體成的道理。正是在法界緣起體用圓融的理論基礎上,涅槃之體、相、用,才得以圓融無礙,成爲一不思議大涅槃界。澄觀在《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中概括道:“一約實體體用相融故,常九常一無有障礙,體用相奪離九一相故同果海。”
四、簡別與融攝——圓教涅槃與他教涅槃的關系
華嚴宗所說涅槃之體、相、用圓融無礙,一人即叁人,叁人即一人,這是一真法界大涅槃之叁方面的表現。華嚴宗人還特別比較了華嚴一真法界涅槃與法相唯識宗涅槃觀之間的差異。
首先,華嚴宗認爲唯識宗的涅槃觀念並不能體現出生死即涅槃的-圓融思想。在華嚴宗看來,唯識宗真如無爲凝然,只存有不活動,故不能徹人緣起事相,理事不能融通,性相有礙不能交徹,所以在涅槃問題上,唯識宗不能即一切生死當體而爲涅槃。華嚴一乘別教則主張真如心稱性起現一切緣起,真該妄末,妄徹真源,性相融通,無障無礙,故生死當體即是涅槃。如澄觀在《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中說:“…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