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涅槃思想(单正齐)▪P42

  ..续本文上一页实界的分析而得。“法”者,即“轨持”义,即是指事物的存在义;“界”字,有两解:一指事,一指性。理法界者,即是指法性;事法界者,即是指事物的存在。作为法性的理,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称谓,并且含义不同。中观学称之曰空性,唯识宗称之曰真如,天台宗称之曰实相,《起信论》称之曰真心。华严宗有时以无性释理,有时又以真心释理。实际上,华严宗是以真心来收摄存在,所以无性之性即心,心性合一,故仍是以真心说性,与《起信论》相同。对于理事关系的理解,各宗也不相同。中观学与唯识宗都以客观意义的绝对真实性释理,事则是指虚妄分别的经验世界。由于事相虚妄分别无性,当体即性、理,故也可说理事相即。但是,理是无为法,事是有为法,理是“凝然”,是客体意义的虚理,只存有不活动,所以理不彻事,事不彻理,理不能当下彻人事而使之成为真实存在,故理事之间仍有分限,不能圆融。《起信论》则以真心释理,理“非凝然”,是即存有即活动之能动性之理,故能不变随缘彻于虚妄事相,而虚妄事相当体无性,体即真心,所以“理事融通无碍”。但是,由于《起信论》仍是针对因位众生而施设的方便教相而非圆实教,所以其所说缘起事相仍是分解说的经验事相,仍执真心与无明异体,由真心与无明互熏而缘生事相,所以最终还是要消解事相而返归理体。此所谓以理夺事,而不能就真心理彻人虚妄事相,当体使之翻转成为真实的存在。所以《起信论》才有“缘理断九”,成佛不即九界之说。华严宗判佛教为五教,即小乘教、始教、终教、顿教与圆教。《起信论》相应于终教,在终教与华严圆教之间尚有顿教。顿教也是以真如心释理,其特点是“言说顿绝,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所以在理事关系上是“事尽理显”,仍不能将事相当体翻转成真实的存在。

  华严宗吸收并创造性地改造了《起信论》真心即理的思想,认为真心理无须无明心识的参与,而直下彻人缘起事相,事相无性当下即是真心,这也可称作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如此理事关系就表现为:“真该妄末,妄彻真源,性相通融,无障无碍。”此即“理事融通无碍”。更进一步,理事不仅融通无碍,而且彻底消解了理事之间的对立,“理即事,事即事”,全具理而为事,全融事而为理,所谓“以理融事,全事如理”,而证成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法相摄、重重无尽的因陀罗不思议境。这是真心理体彻于缘起事相,当体使之翻成真实存在的结果。澄观就说:“性融于事,一一事法不坏其相,如性融通重重无尽。”这正是华严宗不同于《起信论》的关键所在。理事的这种关系也可称作“互夺”、“双成”。澄观说:

  语理实,则寂寥虚旷。……语缘起,则万德纷然。……此二无碍,故事理交彻,互夺双亡。此二相成,则事

  理照著。以理实融因果,则涉入重重。会斯二而归法界,

  则融通隐隐。故经云: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有为之

  相。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性。由斯自在

  靡所不通,唯证相应。

  “理实”者,谓理是真心实理,是即活动即存有之理,不是中观、唯识所说只存有不活动之虚理(“凝然”)。理实故能彻人事相,而事相无体当体即理,此所谓“事理交彻,互夺双亡”。然只有互夺双亡,则不能挺立真心的创造性、价值的根源意义而类同顿教,所以必须有理事双成,方能积极地挺立理与事的真实存在价值,此所谓“此二相成,则事理照著”。如此则理即事、事即理,全事而理,全理而成事,理事重重,法法相摄,于一微尘中即见全法界,互为主客,重重无尽。理与事、事与事、有为与无为、生死与涅槃之间不再有对立相,而会归成自在无碍的绝对真实界。华严宗即将此定名为事事无碍法界,以作为使用理事概念分解存在的最终归宿。

  关于三乘教与华严教关于理事关系理解上的差异,法藏在《华严经问答》中就有着比较明确的说明。他说:

  问:三乘事理,普法事理云何分别

  答:三乘中事者,

  心缘色碍等,理者平等真如。虽理事不同而相即相融不

  相妨碍,亦不相妨而事义非理义也。普法中事理者,理即

  事,事即理;理中事,事中理。即中中恣,虽事理不参而

  冥,无二随言全尽,全尽而全不尽。如理事,事理亦尔。

  以心言一切法而无非心,以色言一切法而无非色。……

  随单一法尽摄一切,无碍自在故。

  所谓“普法事理”,即显示在终极境界中,事事皆是理,而理即事,事即理,这是由解消了理事对立之后而起的绝对真实的法界,也是真心之所展现。在此种境界中,一摄一切,一切摄一,互为主客,重重无尽。所谓“十玄缘起”、“六相圆融”之说,不过是对这一绝对的无碍境界所作的内容上的分析与展示。

  我们之所以以理事概念来分析华严教的法界圆融义,目的即在于说明作为非分解说的华严教在涅槃问题上,能圆满地体现大乘佛教不断生死而得涅槃的宗旨,其事事无碍的法界圆融理论,实际上是一种现象界的-圆融论,它比此前的一切作为分解说的大乘佛教都更能正视现实世界的存在价值,肯定现实人间的存在真性,在理论上更能将超越的涅槃佛境拉人现实的众生世间,实现理想与现实彻底的-圆融不二。

  三、体相用圆融之圆教大涅槃

  涅槃的通常含义是指佛人灭度,这只是涅槃的最原初的一种含义。华严宗指出,涅槃的概念是复杂多义的,根据涅槃的不同含义又有多种不同的称号。澄观在《华严经疏》中说:“言多方者,或云不生,或云无作,或云无起,亦云无为,亦云无相,或云不灭,或云寂静,或曰安隐,或名解脱,皆是义翻。”澄观指出,以灭度释涅槃,只是指出涅槃超出生死轮回的意义,这也只是涅槃的通义,并不能揭示出不同宗派对涅槃概念具体内涵的不同理解。澄观曾以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为例来说明不同佛教宗派对涅槃概念的不同理解。如小乘主张择灭无为即是涅槃体,即是指“烦恼业思以道力故,应起不起”,又根据身智灭否细分为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身智灭尽名无余涅槃,身智尚在即名有余涅槃。再如《成实沦》主张生死因尽名有余涅槃,生死果尽名无余涅槃;而由于只断分段,不断变易身,所以在大乘看来,小乘及《成实论》的有余、无余涅槃皆属于有余涅槃;唯识宗则是以真如离烦恼障而苦所依未灭为有余涅槃,苦依灭则为无余涅槃;等等。由此看来,必须结合各宗派的理论体系,才能理解涅槃概念的真正内涵。 —

  华严宗认为,佛海印三昧境圆融无碍之法界即是涅槃,这是华严宗对佛教涅槃学说的发展,不同于此前的一切佛教的涅槃概念。澄观在《大方广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中,对华严宗的法界涅槃作了解释,他说:

  第九出现涅槃,转化既周,安住秘藏,为物示灭故明

  灭,次明之。然大涅槃,盖众圣归宗冥会之所,寂寥无为

  而广大悉备,形名绝朕识智难思。今以无名强名亦为五

  别。一释名,涅槃正名为灭,取其义类乃有多方。总以义

  翻称为圆寂,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性妙绝

  相累为寂。而言大者,横无不包,竖无初际。

  这就是说,涅槃乃是指佛海印三昧不思议法界,其中含摄一切缘起事物。为了与小乘人灭涅槃概念区以别,华严宗称此法界为大涅槃。华严宗所说法界大涅槃,乃是指佛海印三昧性海果分,本是不可说、不可思议的,称之为大涅槃也是强为之名。这种大涅槃,又可称为圆寂。圆者,是指一真法界性海果分,称性起现无尽缘起性德,无边无际,故称为圆。如澄观在《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中说:“是经名为大般涅槃。初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义味深远其文亦善。纯备具足清净梵行。金刚宝藏满足无缺。”寂者,是指一真法界性海果分,是断尽一切无明烦恼的清净法界,故称为寂。所谓大者,即是指佛海印三昧境,称性起现无尽清净缘起法,而将一切因位缘起法皆携人不思议涅槃界,成为具有解脱意义的清净存在。此如法藏所说:“一切因果、理事等,一切前后法门,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见闻等事,并同时显现。”也即是说,法界涅槃“横无不包,竖无初际”,故称之为大。华严宗认为,法界大涅槃才是众生脱离生死苦海,获得解脱的最终归依。而一切他教所明涅槃都不能使众生获得真正的解脱,这也是大涅槃之所以为大的根本原因。

  华严宗以法界圆寂释大涅槃,是对涅槃概念作总的概括性的阐释。若细分之,此整一的大涅槃可分体、相、用三义。澄观在《华严经疏》中说:

  若约义开略明三义:一者体大,自性清净故;二者相

  大,方便修净累亡德德故;三者用大,化用无尽故。般者

  入义,性入真入示现入故。若圆融无碍,即大涅槃。

  涅槃体者,即是真心性净体,法藏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中说:“显一体者,谓自性清净圆明体。然此即是如来藏中法性之体,从本已来,性自满足,处染不垢,修治不净,故云自性清净。性体遍照,无幽不烛,故曰圆明。”此真心本觉生佛同具,本来自性清净,迷此真心则起六道轮回,悟此真心则成佛证涅槃。自性清净之真如本觉心是众生成佛证涅槃的本体与主体依据。澄观说:“根本自性者,即下所列真如等十,为真应涅槃之根本故。体即自性清净涅槃,以出二碍名方便净,为真涅槃。大悲应物亦自此流故名为本。以是本故,但了真如即了涅槃。”真如本觉心是成就各种涅槃的根本,由于体性本净,所以也称作自性清净涅槃,以众生依此出烦恼、所知二障故称方便净涅槃,这是真正的涅槃。而佛大悲应物也是以自性清净心为根本,如果了达本性清净之真如也就了达了涅槃。

  众生正是由于具有本性清净的真如本觉,所以才说众生本来涅槃。众生去迷为悟,也是得无所得,舍无所舍。澄观说:“众生即涅槃故,更不可得下,引净名众生即涅槃相。此明一体故无可得,今言一体故无可舍。众…

《佛教的涅槃思想(单正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