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顗大師的佛性論思想(利生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此則“一念心”即“無住本”,處無明處,是“無明心”,從法理上說,也即是如來藏理,則又即如來藏,或者說,即了、緣二因即正因。此心乃“不思議境”,既一心具叁千法,則叁千法即一法性,此心即“法性心”,“一念無明心”也就是“一念無明法性心”。智顗說:

  今觀明白法界皆是一識。識空,十法界空,識假,十法界假,識中,十法界亦中。專以內心破一切法,若外觀十法界,即見內心,當知若色若識,皆是唯識,若色若識,皆是唯色。今雖說色心兩名,其實只一念無明法性十法界,即是不可思議一心具一切因緣所生法。一句名爲:一念無明法性心。(《四念處》卷4)③

  這種思想方式很獨特,唯中國佛教,唯智顗才有,它體現的是一種屬于“人類理性的內部結構”。④

  智顗的一念心及其止觀哲學企圖全面論證揭示的“一念叁千”、“叁谛圓融”說,是創立了一個處于不同轉變層次上的主體,並爲主體設置了一個無限廣闊的客體;止觀,也就成爲聯結主客體的通道,成爲統一主客體的過程。學術界向來有一種說法,認爲天臺宗在強調主體有無限的把握客體的能力,極度誇大思維能動性的同時,強調的是在非理性的意識活動中統一主客體,⑤ 我不同意。我的思想,認爲恰好相反,從以上叁因佛性至一念心的佛性論思想結構,以及智顗五時八教的判教結構中都可看出,正因爲看到客體的無限性,智顗才試圖同樣擴展主體認識能力的無限性。他強調的,正是試圖擴展主體理性能力,以此統一主客體,作爲其哲學基點之一的“性具”說,用意也是在試圖擴張理性能夠把握的領域。

  二、智顗的判教標准

  智顗論證和建立的“一念無明法性心”範疇。有重大意義。這實際上即其判教的標准,也是其整個教理體系的基本綱領。他說:

  是則四教(指藏、通、別、圓“化法四教”,在智顗的“五時八教”判教結構中,“化法四教”是其獨創,也是其判教結構中心內容。)皆從“一念無明心”起,即是破微塵出叁千大千世界經卷之義也。(《四教義》卷6下)

  智顗以此“心”爲根本依據,判分藏、通、別、圓四教不同:

  第一約觀心明叁藏教相者,即是觀一念因緣所生之心生滅相,析假入空;約此觀門,起一切叁藏教也。

  第二約觀心明通教者,觀心因緣所生一切法,心空則一切空,是爲體假入空;一切通教所明,行位因果,皆從此起。

  第叁約觀心明別教者,觀心因緣所生即假名,具足一切恒沙佛法,依無明阿黎耶識,分別無量四谛;一切別教所明,行位因果,皆從此起。

  第四約觀心明圓教者,觀心因緣所生具足一切十法界,無所積聚,不縱不橫,不思議中道二谛之理;一切圓教所明,行位因果,皆從此起。(同上)

  由此,則藏、通、別叁教所依之“一念心”,皆屬“無明心”;因圓教之“心因緣”“具足一切十法界”,則圓教所依之“一念心”,乃“一念無明法性心”。

  此外,我還要指出一點,即“無明心”與“無明法性心”的區別,從智顗上述思想來看(見上引文中“第叁約觀心明別教者”),在于“無明阿賴耶識”只“具足一切恒沙佛法”,但不“具足一切十法界”,換句話說,“無明心”具足“理”而不具足“事”。而圓教所依之心,則同時“具足一切十法界”,也就是說“無明法性心”才理事具足。

  當然智顗尚未使用“理”“事”一類更清晰規整的範疇。這類範疇的出現和被廣泛采用是唯識哲學高度發達以後的事。但是從以上智顗叁因佛性——無住本——妙有佛性——一念無明法性心的本體思想結構,以及以之作爲判教的“心識依據”,我們可以得出兩個重要發現:

  第一,以“一念無明法性心”作爲判教標准,則判教就成爲圍繞此價值准則的一種作爲“認識形式”和“判斷規範”的思想結構。由此,這個判教的思想結構也就成爲整個天臺教理體系的理論架構。這樣智顗的判教與南北朝時和各家判教以佛經排列和教相料簡爲主相比,性質也就不同:智顗的判教,成爲天臺宗宗派教理體系建構的理論基礎。由于教理體系乃是一個宗派得以形成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礎,⑥ 因此也可以說,智顗的判教乃是中國佛教宗派得以産生的理論前提。這也可以說明爲何以後隋唐各宗判教,莫不循此理路。

  第二,從“一念無明法性心”之說中我們可以發現其與後來的華嚴宗的法藏的性起隨緣、真如本覺思想到宗密的“知即是心”、“知之一字,衆妙之門”諸說緊密的邏輯關聯。智顗很少提《大乘起信論》,此《論》的廣泛流傳是在其被華嚴宗法藏大力闡發之後的事,但是比較一下,即可發現智顗的“一念無明法性心”思想方式與《起信論》的本覺之說實相吻合, 這也是很值得注意的。

  以上智顗的“判教標准”,實際上也就是整個天臺教理體系的基本綱領,這不但是了解智顗全部著作和思想的入門途徑,也是把握湛然到知禮全部天臺學說發展的關鍵。

  附注:現存列名智顗的天臺宗文著,大多經灌頂等人記錄並編纂而成,但一般認爲是可以代表智顗思想的。本文重點在討論智顗天臺宗思想,而不在考證版本思想源流,因此仍按習慣引用有關列名智顗的文著。

  --------------------------------------------------------------------------------

  ① 智顗的“性具說”具體可見其晚年著作《觀音玄義》。

  ②日本學者常盤大定的《佛性の研究》(東京都明治學院,昭和十九年修正版)是較早全面系統研究這一問題的著作,關于吉藏以及慧遠對南北朝佛性說的批判總結,可參見此書第二、叁章,第182—201頁。

  ③ 一般定《四念處》爲智顗著作。《大唐內典錄》卷5,列《四念處》爲灌頂作。

  ④ 參見<德>文德爾班(Windelband):《哲學史教程》,中文版上卷,商務印書館1996年,30頁。

  ⑤ 王雷泉:《天臺宗止觀哲學述評》,《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4期。

  ⑥ 任繼愈先生認爲:“佛教宗派都有自己獨特的宗教理論體系、宗教規範製度,有獨立的寺院經濟、勢力範圍,每宗都有自己的傳法世系。”見《中國哲學史》第3冊,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34頁。近代以來呂 先生等說法思想都基本相同,見《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1979年版,159頁。

  

《智顗大師的佛性論思想(利生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