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顗大师的佛性论思想(利生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此则“一念心”即“无住本”,处无明处,是“无明心”,从法理上说,也即是如来藏理,则又即如来藏,或者说,即了、缘二因即正因。此心乃“不思议境”,既一心具三千法,则三千法即一法性,此心即“法性心”,“一念无明心”也就是“一念无明法性心”。智顗说:

  今观明白法界皆是一识。识空,十法界空,识假,十法界假,识中,十法界亦中。专以内心破一切法,若外观十法界,即见内心,当知若色若识,皆是唯识,若色若识,皆是唯色。今虽说色心两名,其实只一念无明法性十法界,即是不可思议一心具一切因缘所生法。一句名为:一念无明法性心。(《四念处》卷4)③

  这种思想方式很独特,唯中国佛教,唯智顗才有,它体现的是一种属于“人类理性的内部结构”。④

  智顗的一念心及其止观哲学企图全面论证揭示的“一念三千”、“三谛圆融”说,是创立了一个处于不同转变层次上的主体,并为主体设置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客体;止观,也就成为联结主客体的通道,成为统一主客体的过程。学术界向来有一种说法,认为天台宗在强调主体有无限的把握客体的能力,极度夸大思维能动性的同时,强调的是在非理性的意识活动中统一主客体,⑤ 我不同意。我的思想,认为恰好相反,从以上三因佛性至一念心的佛性论思想结构,以及智顗五时八教的判教结构中都可看出,正因为看到客体的无限性,智顗才试图同样扩展主体认识能力的无限性。他强调的,正是试图扩展主体理性能力,以此统一主客体,作为其哲学基点之一的“性具”说,用意也是在试图扩张理性能够把握的领域。

  二、智顗的判教标准

  智顗论证和建立的“一念无明法性心”范畴。有重大意义。这实际上即其判教的标准,也是其整个教理体系的基本纲领。他说:

  是则四教(指藏、通、别、圆“化法四教”,在智顗的“五时八教”判教结构中,“化法四教”是其独创,也是其判教结构中心内容。)皆从“一念无明心”起,即是破微尘出三千大千世界经卷之义也。(《四教义》卷6下)

  智顗以此“心”为根本依据,判分藏、通、别、圆四教不同:

  第一约观心明三藏教相者,即是观一念因缘所生之心生灭相,析假入空;约此观门,起一切三藏教也。

  第二约观心明通教者,观心因缘所生一切法,心空则一切空,是为体假入空;一切通教所明,行位因果,皆从此起。

  第三约观心明别教者,观心因缘所生即假名,具足一切恒沙佛法,依无明阿黎耶识,分别无量四谛;一切别教所明,行位因果,皆从此起。

  第四约观心明圆教者,观心因缘所生具足一切十法界,无所积聚,不纵不横,不思议中道二谛之理;一切圆教所明,行位因果,皆从此起。(同上)

  由此,则藏、通、别三教所依之“一念心”,皆属“无明心”;因圆教之“心因缘”“具足一切十法界”,则圆教所依之“一念心”,乃“一念无明法性心”。

  此外,我还要指出一点,即“无明心”与“无明法性心”的区别,从智顗上述思想来看(见上引文中“第三约观心明别教者”),在于“无明阿赖耶识”只“具足一切恒沙佛法”,但不“具足一切十法界”,换句话说,“无明心”具足“理”而不具足“事”。而圆教所依之心,则同时“具足一切十法界”,也就是说“无明法性心”才理事具足。

  当然智顗尚未使用“理”“事”一类更清晰规整的范畴。这类范畴的出现和被广泛采用是唯识哲学高度发达以后的事。但是从以上智顗三因佛性——无住本——妙有佛性——一念无明法性心的本体思想结构,以及以之作为判教的“心识依据”,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要发现:

  第一,以“一念无明法性心”作为判教标准,则判教就成为围绕此价值准则的一种作为“认识形式”和“判断规范”的思想结构。由此,这个判教的思想结构也就成为整个天台教理体系的理论架构。这样智顗的判教与南北朝时和各家判教以佛经排列和教相料简为主相比,性质也就不同:智顗的判教,成为天台宗宗派教理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由于教理体系乃是一个宗派得以形成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⑥ 因此也可以说,智顗的判教乃是中国佛教宗派得以产生的理论前提。这也可以说明为何以后隋唐各宗判教,莫不循此理路。

  第二,从“一念无明法性心”之说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与后来的华严宗的法藏的性起随缘、真如本觉思想到宗密的“知即是心”、“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诸说紧密的逻辑关联。智顗很少提《大乘起信论》,此《论》的广泛流传是在其被华严宗法藏大力阐发之后的事,但是比较一下,即可发现智顗的“一念无明法性心”思想方式与《起信论》的本觉之说实相吻合, 这也是很值得注意的。

  以上智顗的“判教标准”,实际上也就是整个天台教理体系的基本纲领,这不但是了解智顗全部著作和思想的入门途径,也是把握湛然到知礼全部天台学说发展的关键。

  附注:现存列名智顗的天台宗文著,大多经灌顶等人记录并编纂而成,但一般认为是可以代表智顗思想的。本文重点在讨论智顗天台宗思想,而不在考证版本思想源流,因此仍按习惯引用有关列名智顗的文著。

  --------------------------------------------------------------------------------

  ① 智顗的“性具说”具体可见其晚年著作《观音玄义》。

  ②日本学者常盘大定的《佛性の研究》(东京都明治学院,昭和十九年修正版)是较早全面系统研究这一问题的著作,关于吉藏以及慧远对南北朝佛性说的批判总结,可参见此书第二、三章,第182—201页。

  ③ 一般定《四念处》为智顗著作。《大唐内典录》卷5,列《四念处》为灌顶作。

  ④ 参见<德>文德尔班(Windelband):《哲学史教程》,中文版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30页。

  ⑤ 王雷泉:《天台宗止观哲学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4期。

  ⑥ 任继愈先生认为:“佛教宗派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理论体系、宗教规范制度,有独立的寺院经济、势力范围,每宗都有自己的传法世系。”见《中国哲学史》第3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34页。近代以来吕 先生等说法思想都基本相同,见《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159页。

  

《智顗大师的佛性论思想(利生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