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壽。衆生意識雖複無常,而識次第相續不斷,故得如來真實常心。”
這樣,“五陰”被劃分兩大類,其一在衆生,性屬“無常”,其二在如來,性屬于“常”,就衆生之必然成佛的角度來說,屬“無常”的“五陰”也是佛性,由“無常”的五陰轉爲“常”的五陰,中間是“次第相續不斷”的。所以“衆生”五陰同“如來”五陰實質一樣,都是“常”五陰的表現。譬如“真金”,表現钏钗等器物,雖各有不同,但其金“性”自身常恒無異。
“五陰”,“十二因緣”是佛教對于世間的一種概括,其主要特點是具有“生住異滅”等“四相”,也即“無常”的四相。由“生住異滅”構成的諸法,屬于“有爲”,在“無常”之例,“生住異滅”作爲自身的抽象存在,則屬于“常”。如在《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之叁上說:“以性故,生住異滅皆悉是常,(有爲之法)念念滅故,故名無常。善男子,有漏之法未生之時,已有生性,故生能生,無漏之法,本無生性,是故生不能生。如火有本性,遇緣則發,眼有見性,因色因明因心故見。衆生生法,亦複如此,由本有性,色業因緣,父母和合則便有生。”
“生住異滅,”不是事物自身的屬性,而是由生住異滅”的“本性”在特定因緣條件下使得事物具有了生住異滅的結果。人之得此生,就是由“生性”在業行和父母和合的作用下實現的。由于這些本性是常,所以也是“佛性”。
以上“無漏法”與世間“有漏法”對立,是屬于出世間的。因此,它不受“有爲四相”的製約。它本身就是常恒不變的,當然更是“佛性”了。以涅槃爲例,“涅槃之體,非本無今有,……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以諸衆生煩惱複故,不是涅椠。便謂爲無。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之二)”如此類推,在《獅子吼菩薩口》第十一之一又雲:“佛性者即首楞嚴叁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諸佛之母。以首楞嚴之昧力故,而令諸佛常樂我淨。一切衆生悉有首楞嚴叁昧。”
在《同品》上還進一步闡述了“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信心”,“一子地”、“四無礙智”,“頂叁昧”等一切教理,都可謂之常,均是佛性(詳見《大正藏》卷十二P556)。凡此等等,爲佛性,皆是佛之性能,即是“我”爲佛性,或“中道第一義空”爲佛性。這樣的“佛性”從認識論根源上看,是把一般從個別中抽象出來,使之實體化永恒化的結果,當反轉過來,也就是衆生之所以能成佛的最後依據,就是佛性。在《迦葉菩薩品》上說:“佛性是常,叁世不攝”,“佛性具有六事,一常二實叁真四善五淨六可見。”從這個意義上講,涅槃四德就是佛性四德。所謂“佛性常樂我淨是《大般涅槃經》倡導“衆生悉有佛性”,就是從“佛性”的這類定義中推演出來的,即然佛教的教理是作爲一般的永存物。並體現在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事物中,那麼,一切衆生均同此理。而這樣的佛理也就是佛性。如《獅子吼菩薩品》之六上說:“十二因緣一切衆生等共有之,亦內亦外,……佛性亦爾,一切衆生定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我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同上品)上還說,“若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
一切諸佛以此爲性。”“以此爲性,”即是以此爲佛所具的本性,也是佛的體段。從正面談及的佛性就是第一義空,而從十二因緣說起,這裏的十二因緣並非佛性。是由衆生見中道第一義空始是正面所指的佛,故說衆生見十二因緣法即是見佛!因此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是從正因佛性的角度講。佛巳證得,由佛果說佛性,表明一切衆生皆可以成佛,不過爲煩惱所覆其正因佛性不顯而已。
(叁)第一義空佛性
佛性論是《大般涅槃經》的核心理論,此經在以教理爲佛性的同時,還有其它的一些說法,比較突出的是“第一義空”爲佛性。《獅子吼菩薩品》之一上說:“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智慧。凡愚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桀。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即是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爲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無明覆故,令諸衆生不能得見。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于我。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無中道故,不見佛性。”(見《大正藏》卷十二P522) “中道第一義空”即指的不空而常樂我淨的大涅槃而言,不是泛稱的真如,大涅槃當然是空,寂滅故空。然而空卻是空而不空,常樂我淨,故是第一義空。此第一義空由行中道而得。行中道者,“見空及與不空,”不偏一面,故爲行中道。“無常見無常,常見于常,”兩者皆如實見;沒有橫計,無顛倒、故爲行中道。“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得名爲中道。反之亦爾。”大涅槃並不是舍棄生死法的無常,苦,空,無我,抽象地而自行常樂我淨。如果是這樣,則不得名爲大涅絷。正因其即于生死法之無常、苦,空、無我,而如實見,不加任何執著,則轉爲其自身之不空而常樂我淨。如此的見空不空,見無常與常,見苦與樂,見無我及我,方是真正的行中道,真正的智慧,此即第一義空,也就是佛性。是以“中道第一義空”即妙有。所以第一義空是勝義空,勝義空即是佛果,從佛果說佛性,是正因佛性。以“智慧”爲佛性,標志著人人亦應先天地具有“第一義谛”或“中道”的觀點。即然衆生厭苦欣樂,希望斷滅無常等煩惱,證得常樂我淨,因此“智慧”也就是佛性。
(四)闡提成佛論
“闡提”或作“一闡提底迦”,“阿闡提”等,是梵文chanh!ka的音譯,意爲以貪欲爲目的的人,佛經譯爲“斷善根”, “信不具足” “極欲”的人。大乘《涅槃經》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那麼一闡提即然屬于衆生,自然也應有佛性。但法顯的六卷本《泥洹經》卻明確指出一闡提斷佛性,不能成佛。經文說:“如一闡提懈怠懶惰,屍臥終日,言當成佛。若成佛者,無有是處。(卷叁)”“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于身中,無量煩惱悉除滅巳,佛便明顯,除一闡提(卷四)。”彼一闡提于如來性所以永絕,斯由誹謗作大惡業,如彼蠶蟲綿網自纏而無出處。一闡提輩亦複如是,于如來性不能開發菩提因。 (卷六)
而在《大般涅槃經》中雖也有一闡提沒有佛性的語言,但在許多地方講一闡提有佛性,可以成佛。如:“如一闡提,究竟不移,犯重禁者,不成佛道,無有是處。何以故
是人若于佛正法中,心得淨信,爾時便滅一闡提。如複得作優婆塞者,亦得斷滅。于一闡提犯重禁者,滅此罪己,則得成佛。是故言畢定不移,不成佛道,無有是處,真解脫中,都無如是滅盡之事。(卷五)不能說一闡提沒有佛性,必定不能成佛,關鍵是改惡從善,信奉佛法,滅去罪垢,也就不再是一闡提了,就可成佛。從衆生悉有佛性的命題,得出衆生皆當成佛的結論。斷善根人有性,是人有如來佛性,亦有後身佛性。二是佛性障未來故,得名爲無,畢竟得故,得名爲有。 (《迦葉菩薩品》之叁)此處所指“如來佛性”,指法性身,亦即衆生皆有的“佛性”“後身佛性”,指佛生身,亦即所成之佛身。這就是說,一闡提不只有佛性,未來必竟還得成佛。畢竟當得成佛的原因,其一是佛性不可得斷,”非“如折敗種子不能生芽,”其二是諸佛如來的“大慈心”,“一子想”在一闡提受諸苦楚中,能使其生,一念悔改之心,所以說,“未來佛性力因緣故,還生善根”(《迦葉菩薩品》之叁)。從衆生悉有佛性到一闡提亦能的主張,爲《大般涅槃經》的一大特色。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論基石。
《試析《大般涅槃經》的核心思想(湛如)》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