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涅槃思想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在閱讀大量的佛教原典基礎上,收集與涅檠問題相關的第一手資料加以分析與綜合概括,來探究各個時期佛教各主要宗派或人物的涅檠概念的理論內涵,並在行文的過程中,盡量對各個相關的宗派或人物作比較,以突出各宗派或人物涅檠觀念所具有的特點。本書依照曆史與邏輯相一致的原則,按曆史的發展順序梳理各個時期佛教的涅檠理論學說。考慮到佛教涅檠理論的時代性,本書主要是從各時代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入手,在時代的理論背景下來探討佛教的涅檠概念的理論內涵。本書是從哲學形上學的角度來研討佛教涅檠問題,並依據新材料,提出新觀點,解析新問題,努力做到言之有據,持之成理,試圖在佛教解脫論的研究領域中作出創新與突破。
本書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涅槃概念作一深入而全面的專題研究。從閱讀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入手,挖掘出佛教各個宗派及重要人物的涅檠思想,並從中找出涅槃概念在佛教中的發展軌迹,試圖在涅槃問題的研究領域中有所突破。
作者簡介
單正齊男,1971年出生于安徽省定遠縣。1995年師從魏常海教授,研學東方哲學與佛教哲學,獲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碩士學位。2002年師從賴永海教授研學中國佛教哲學,2005年畢業,獲南京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爲重慶市西南政法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已在《哲學研究》、《宗教學研究》、《禅學研究》、《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江淮論壇》等學術刊物上發表專業論文多篇。
--------------------------------
總序
序論
第一編 原始佛教及小乘佛教的涅槃學說
導言
第一章 原始佛教的涅槃學說
一、無我與涅槃
二、心解脫、慧解脫之境
叁、不可思議的涅槃
第二章 一切有部的涅槃學說
一、實有涅槃
二、擇滅無爲
叁、有余涅槃與無余涅槃
第叁章 經量部的涅槃學說
一、斷煩惱即假名涅槃
二、觀念論的學說
第四章 《成實論>的涅槃學說
一、二重二谛與涅槃
二、滅叁心得涅槃
叁、與有部、經部涅槃觀的比較
第二編 印度大乘佛教的涅槳學說
導言
第五章 大乘中觀學派的涅槃學說
一、小乘佛教的涅槃學說
二、龍樹中觀學的緣起性空說
叁、大乘佛教生死與涅槃不二說
四、對小乘涅槃學說之批判
五、般若中道智慧
六、禅定、戒行福德
七、中觀學的無住涅槃說
八、佛身與涅槃
第六章 大乘唯識學的涅槃學說
一、唯識無境說
二、諸法真如: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叁、轉識成智證涅槃
四、一乘體極與教乘有別
五、小乘涅柴:真如離煩惱障
六、大乘涅槃:真如離所知障
第七章 《大般涅槃經》的涅槃學說
一、如來叁德秘密藏
二、佛性真我解脫論
叁、有相與無相的涅槃
四、般若與涅槃的融合
第八章 《勝槃經》的涅檠學說
一、自性解脫與離垢解脫
第九章 慧遠冥神絕境的涅槃學說新與突破。
第十章 僧肇般若學的涅槃學說
第十二章 天臺宗的涅槃學說
第十叁章華嚴宗
第叁編 中國魏晉南北朝佛都涅槃學說
第四編 中國隋唐佛教的涅槃學說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 論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佛教的根本旨趣在于追求人生的解脫,也就是以超脫煩惱和痛苦,超越生死流轉爲終極歸宿。佛教的問題涉及的很多,包括對宇宙結構的看法和對現實人生態度等等,但對人生、宇宙的;探究,歸根結底都是爲了達到人生的解脫。而涅槃即是佛教修行實踐的最高目標,也是佛教修行者解脫生死所達到的終極狀態。因此,涅槃實際上是佛教的核心問題。研究涅槃問題,無疑有助于加深對佛教理論的整體理解,也有助于對其他相關問題,如宇宙實在、解脫實踐、成佛根據等問題的理解。
佛教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哲學。佛教首先是一種宗教,它有著對至高無上的教主崇敬和信仰,也有著統一的教團與嚴格的教規。其次,佛教也是一種哲學,佛教信仰的背後,有著極其豐富的哲學思想。實際上,佛教是宗教與哲學的統一體。作爲宗教,佛教具有深邃的哲學思想;作爲哲學,佛教具有強烈的宗教情緒。我們知道,哲學是一種形而上學,對超越世間的對象做理論上的思辨是哲學的最基本的定義。一切關注人生解脫的哲學,都安立兩個世界的存在,即現象世界與理想世界,而哲學的任務即在于尋找現象生命的出路,從現象界躍向理想界,這也是解決人生問題的終極出路。這種理論傾向在印度哲學與中國哲學中表現尤爲突出。無論是印度婆羅門教,還是中國固有的儒道哲學,都關注人生的解脫或超越問題,試圖在理論層面上解決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問題。佛教作爲産生于印度、發展于中國的宗教哲學,也是以解決人生問題爲中心。在佛教哲學中也存在著理想與現實世界的對立,如何從現實生命中超脫出來躍向理想世界,也是佛教哲學所要解決的中心課題。涅槃在佛教哲學中即是一個具有解脫或超越意義的概念,它指向的正是佛教解脫現實生命後所躍向的理想世界。因此,佛教作爲一種哲學形上學,其核心的哲學問題也即是涅槃。佛教哲學也據此可稱作關于涅槃的學問。 由此,研究涅槃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哲學課題,而不單純是一個信仰、或宗教實踐問題。
涅槃問題在佛教中也是一個最難把握的問題。 因爲,涅槃是聖者達到的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解脫狀態。雖然,各種佛教經論對涅槃作了多方面的言說,但毋甯說是佛教爲了使人對涅槃境界引起欣求而假以言說的方便。這也無怪乎佛教涅槃概念的模糊性,因爲,人類語言通常只能明確表達有限的經驗事實,而不能表達宇宙、人生無限的終極實在。 當佛教遇到關于涅槃狀態的終極性問題時,都毫不猶豫地表示它是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的。但這並非佛教所獨有,實際上,一切關注人生問題的哲學都安立不可知的神秘實在。與佛教産生于同一土壤的印度婆羅門教哲學就安立不可知的大梵,並認爲達到梵我合一的狀態中親證大梵,就可獲得解脫。而這種梵我合一之境,也是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的。中國傳統儒、道哲學同樣主張存在不可知的神秘天道,認爲人若從現實的感性生命中超拔出來,達到與天地合德的體道之境就可獲得解脫。西方哲學中也有對神秘的東西不可言說而保持沈默的說法。如現代西方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就主張“確有不可言說的東西”,主張“對于不可言說的,我們必須保持沈默”。當然,對神秘的東西不可言說並非意味著就放棄言說。那些主張存在不可言說對象的哲學流派,一方面承認不可言說對象的存在,另一方面卻又對那不可言說的對象而作不懈地言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哲學即是進行不可言說的言說。言說構成思辨性的哲學理論,不可言說則構成了哲學的對象。維特根斯坦就說過,他寫的許多哲學方面的言論只不過是爲不可說的神秘領域作導論,是爲了烘托出不可說的領域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爲了“指出”、“意味”不可說的東西。同樣,對涅槃問題做專門研究,也是在言說那不可言說者。我們不能因爲涅槃不可思議、不可言說,就繞開它,或者棄之不顧。實際上,作爲佛教哲學體系中最終極的概念,涅槃問題乃是理解整個佛教哲學的核心或基礎。佛所說一切法門皆是方便法,一切語言文字皆在表達那不可言說的涅槃佛境。如果避開涅槃問題而局限于一些枝節概念的探討,就不能真正理解佛教哲學的理論內涵以及豐富的形上學意蘊。
佛教是公元前6至前5世紀由釋迦牟尼在古代印度創立,從開始時就受到印度傳統哲學與文化的影響,與印度傳統宗教與哲學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早期佛教對涅槃概念的闡釋,建立在對印度哲學中解脫論批判的基礎之上,並在自身的理論發展中與之保持著相互影響、互動性的發展。佛教的發展在印度持續了一千多年,其間衍化出衆多的流派,各派佛教對涅槃問題都有了不同的理解。顯然,佛教的涅槃觀念構成了印度哲學解脫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于公元前後傳到了中國,與中國固有的文化與哲學産生了一個長時期的互動發展,經過中國文化的吸收與消化,直至隋唐時期演化成獨具特色的宗派佛教,最終完成中國化的進程,成爲中國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佛教涅槃概念在這個過程中,也不斷地適應著中國文化的發展而改變著自身的理論內涵和形式。由此可見,佛教涅槃概念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內涵,而是一種複雜而多變的理論問題,反映著佛教自身發展變化的邏輯進程,以及中、印文化間互動的發展關系。因此,深入研究佛教的涅槃問題,也有助于我們找出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之間,以及佛教不同宗派之間的理論差別,有助于我們從哲學的深度層面上把握佛教哲學與印度哲學、中國哲學的關系。
二、本課題的研究現狀
目前中外學術界對涅槃問題做專門研究的專著和論文相當地稀少。就專著來看,主要有中國臺灣的學者張曼濤的《涅槃思想研究》和俄國人舍爾巴斯基的《大乘佛教——佛教的涅槃觀念》。張曼濤的《涅槃思想研究》一書從哲學發展史的角度對佛教涅槃概念的源流及發展作了梳理,揭示了原始佛教的涅槃思想的根本精神是心的解脫,比較了原始佛陀涅槃觀與印度外道哲學涅槃觀的不同,對小乘佛教與大乘中觀學、唯識宗、如來藏學也作了簡明扼要地論述,指出了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涅槃的差別,並認爲以《大般涅槃經》爲代表的如來藏學是佛教涅槃觀念發展的最成熟而圓滿的形態。但是,本書未能把涅槃概念放到佛教整體理論框架之中加以考察,未能就涅槃概念所包含的豐富的哲學內涵作深入的挖掘與诠釋,尤其對中國佛教豐富的涅槃理論缺乏探討,這都是本書未盡如意之處。俄國人舍爾巴斯基的《佛教的涅槃概念》是一部以西…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