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P41

  ..續本文上一頁界大總相法門體,

  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唯一真如,故言海印叁昧

  也。

  此處明說,真如本覺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因無明妄念而有一切差別之相,又因去除妄念,即顯唯一真如、海印叁昧五分別不思議佛境。華嚴宗認爲,解脫的關鍵在于離無明妄念,若能離念,返歸于唯一的真如心,則可證得涅槃。法藏說:

  若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惟一真如,故言海印

  叁昧也。

  開涅槃者,謂不了塵顯,迷顯爲生,複見塵隱,迷隱爲

  滅。即依流動生滅之相,緣于塵上,迷心變起,謂是真實。

  今求生死之相,竟無起處,亦無可得。動念自亡,妄想皆

  滅,隨其滅處,名大涅槃。故經雲:流轉是生死,不動名涅

  盤。

  這就是說,一切生死流轉差別相皆依無明妄念而有,衆生若斷無明妄念,則一切差別動念自亡,隨其滅處即名大涅槃。而滅非斷滅,滅妄念即見真如心,見真如心即人佛海印叁昧不思議境,于此便得大涅槃。這種大涅槃並非空無一切,而是具有無量不思議緣起功德相。換句話說,衆生去妄念得真如心並不是進入寂滅空無,而是依佛智起現一切法,佛智所起現之一切法皆是無分別的清淨法,這便構成涅槃狀態中的不思議功德相。這顯然是指一種有相的涅槃而不是無相涅槃,這構成一種唯有佛智才能證得的真實存在界,又稱真實法界。在華嚴宗的學說中,法界是一個與涅槃相等的概念,一說真實法界必然指的是佛所得大般涅槃。智俨在《華嚴五十要問答》中就說:“若一乘教,唯有一大般涅槃,無有差別。廣說如華嚴經。德用名數,亦具十及一切,與法界同。”

  這裏有必要對華嚴宗的法界說作一簡要概述。何爲法界

  簡單地說,就是佛智所起現的一切清淨法,即構成一絕對真實界,即稱法界。按華嚴宗的說法,宇宙的森羅萬象就是一切法,法法-之間法爾圓融,具足一切法,構成一真法界。法界中一一法,有爲無爲、色心依正,總爲一團;此一團法,相即相人,互爲能緣起所緣起,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成一法。彼此相互爲緣,相資相待,互攝互容,如因陀羅網,重重無際,微細相容,主伴無盡,故又稱作法界緣起,也叫作無盡緣起。而法界中一切法-之間互爲因緣,一多相容的基礎即是一切法皆無性,因無性故緣起,因緣起故無性。

  華嚴宗既然以具無盡緣起的一真法界爲涅槃,所以涅槃是有相的,其相狀即是無盡緣起相。這種涅槃相狀並非脫離現象界而別有超絕的相狀,而就是即著現象界的一切緣起法、宇宙森羅萬象而成涅槃界。換句話說,佛海印叁昧所證涅槃境界與現象界的緣起法是不二的。所有這些佛智所起現的無盡緣起法,皆是無性之法,也即是清淨的佛法功德。一切宇宙森羅萬象在佛智的映現下都成爲涅槃界的存在,具有超越的存在價值與意義。此如法藏所說:“如此華藏世界海中,無問若山若河,乃至樹林塵毛等,一一無不皆是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德。”這說明,超越的涅槃界與宇宙一切緣起相是圓融不二的。

  澄觀在《華嚴略策》中說:

  法界者,是總相也。包事包理,衣無障礙,皆可軌持,

  具于性分。緣起者,稱體之大用也。理實者,別語理也。

  因果者,別明事也。此經宗明修六位圓因,契十身之滿

  果,一一皆同理實,皆是法界大緣起門。

  這段話充分說明了佛自證自悟之法界涅槃與緣起法-之間融通無礙的關系。法界是總相,是佛所證宇宙大全,緣起法則是“稱體之大用”,是法界中所顯事相,不出法界,不異法界(一一皆同理實)。用現代哲學話語來說,佛自證自悟之法界涅槃是絕對界,諸緣起法則是相對界。絕對與相對不二,佛證絕對界並不斷滅相對世間,而是將人涅槃前的一切世間相對法皆超升到絕對界。華嚴宗所說佛在涅槃界所起現的緣起法,實際上就是指證人果海之前因位中的一切緣起法,而並非脫離因位的現實世間法另外生起一重緣起法。這就是所謂“修六位圓因,契十身之滿果,一一皆同理實,皆是法界大緣起門”。法藏就曾明確地表示,在佛海印定中,“一切因果理事等,一切前後法門,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見聞等事,並同時顯現。”又說:“以前十類爲器爲模,印佛法界,以成無盡法門海耳。”

  這也說明,所謂佛智于海印叁昧境起現一切緣起法並非是佛智體上別有宇宙森羅萬象而顯現,而是指佛智對世間的照映,使之印現于海印叁昧境,成爲涅槃界的清淨功德相。所以,這種佛智緣起是起而不起、不起之起,只是照映于現成的緣起相當體見其無性而翻轉成海印叁昧境中的清淨法。這也可稱作性起,即是佛智稱諸緣起法本性而起現,起即不起。華嚴二祖智俨說:

  性起者,明一乘法界。緣起之際,本來究竟,離于修

  造。何以故

  以離相故,起在大解、大行、離分別、菩提心

  中,名爲“起”也。由是緣起性故,起即不起。不起者是性

  起。

  這就是說,所謂性起,指的就是一乘法界之緣起。“緣起之際,本來究竟”,是說緣起法本來就是真實存在,離于分別造作,之所以虛妄相生,是由于出于人的無明分別識念。若離無明妄念,分別心滅,則于本覺佛智心中即可見其真實本性。而所謂佛智起現緣起,是說佛智就現成的緣起法而照見其真實存在,使之顯現爲清淨的緣起相。此是稱緣起本性而起,所以起即不起,稱作性起。這說明,華嚴宗在涅槃問題上仍是主張不斷世間而得涅槃。所謂斷無明妄念而得唯一真如,並不是斷滅一切世間法,而是要斷滅衆生的分別情識,並認識到緣起性空而當體證人佛海印叁昧境。此即所謂“但除其計有無之見,非無法也。經雲: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也。”又如法藏所說:“登彼岸者,謂塵名相生滅,是此岸;今了塵相空寂不生不滅,是彼岸。但以不了爲此,了即爲彼。依了不了邊,寄彼此以言之。經雲:菩薩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能運度衆生于彼岸。”

  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從存在論的角度來說,華嚴宗顯然是以佛智真心來統攝一切存有,這包括有情、無情在內的宇宙一切森羅萬象。但華嚴宗的立足點在于絕對真實存有方面,所以在佛智真心中所統攝的一切法,皆是絕對真實的存有,(此即是指佛智稱性起現一切清淨緣起法)。華嚴宗並沒有給予經驗世界的存有以生成論、構成論的說明。這是因爲華嚴是圓教,其立說的中心在于說明佛智真心所證見的絕對真實的存在界,這是絕對純淨而不能有染的,是實踐的終點,因此不能與尚在實踐中的衆生生命境界相提並淪。也就是說,華嚴教對存有的探討無須從經驗世界這一層開始,不是從經驗的存有中逼近真實,而是直接探討絕對的真實世界。而一切他教皆是就衆生迷染因位而立教相,所以對存有的探討須從經驗世界開始,以認識其虛妄性,漸次逼近絕對的真實存有。因此,始有小乘佛教的十二有支緣起論,大乘始教阿賴耶識緣起論,以及大乘終教如來藏緣起論,而給予經驗世界的存有以生成論、構成論的說明。但這畢竟是方便教相,是分解說的緣起相。相對于他教所明分解說的緣起相,華嚴圓教所明如來稱性緣起則是非分解說的佛智所現清淨緣起相。分解說的緣起相在修證過程中必須打散,以上達于絕對界,但是緣起相也隨之消失,所以小乘灰身滅智而取人滅,始教舍阿賴耶識緣起而人絕對真如,終教則斷生滅門而人真如門。套用天臺宗批評別教的說法,即是緣理斷九而說理不圓。而非分解說的華嚴宗則直下以真心徹人一切緣起相而當體翻轉爲清淨緣起相,故不斷生死而得涅槃,非如天臺宗所批評的緣理斷九之別教說。當然,華嚴宗並不是完全否認他教所明分解說的緣起相,而是認可了他教緣起相作爲方便教說的相對真實的存在意義。華嚴教的如來性起緣起相只是就他教緣起相的當下,以真心徹人虛妄分別相,當體超升、翻轉爲絕對界的清淨緣起相。法藏所說“一切因果理事等,一切前後法門,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見聞等事,並同時顯現”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佛教史上乃至在現當代佛學研究領域中存在這樣一個看法,認爲華嚴教的理論支持處即是《大乘起信論》。宋代天臺宗中興者知禮即認爲華嚴教即《起信論》,並批評華嚴教緣理斷九,斷九界而成佛界,故判之爲別教。牟宗叁先生和霍韬晦先生都認爲,《起信論》是華嚴宗的理論所因處,《起信論》用以說明生死世間的構成,華嚴教無盡緣起海印叁昧境則是《起信論》修證實踐必然達到的成佛果位。這實際上是對華嚴圓教教理的一種誤解。早期華嚴教經典未曾就以《起信論》爲華嚴教理,實際上,華嚴教明判《起信論》爲終教,中間經頓教才至圓教華嚴宗。誠然,華嚴宗常引《起信論》如來藏真心來說明華嚴教的佛智真心本覺,但這只是說明華嚴宗認可了《起信論》真心爲存有之源的說法,而並非完全接受《起信論》的教理教義。其根本原因仍在于《起信論》是以分解的方便教相來說緣起法的結構與生成,故有真心與無明互熏,真心隨緣變現諸緣起法-之說。華嚴宗雖也說真心起現無盡緣起,但並不是如《起信論》那樣在無明心識的參與下生成、起現,而純是佛智海印叁昧境中不待修爲,稱性而起的五分別、非分解的清淨緣起相。但是毫無疑問,《起信論》對真心的安立以及真心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說法深刻地影響了華嚴宗法界觀的形成。華嚴宗用理事這一對富于中國特色的範疇來解釋《起信論》存有論的構造,認爲真心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真心即理,緣起是事。真心不變隨緣,即“理徹于事”;緣起法無性,體即真心,故隨緣不變,即“事徹于理”;真心與緣起並存無礙,故“理事融通無礙”。這種理事無礙的看法也被華嚴宗所吸收,借以說明華嚴教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的-圓融相。

  華嚴宗通過四法界來說明一真法界的-圓融無礙,即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所謂法界,乃是總的指稱絕對的真實界,即佛果海印叁昧涅槃境界。四法界只是對絕對真…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