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派佛教,涅槃指的是滅卻煩惱的狀態。又分爲“有余(依)涅槃”與“無余(依)涅槃”兩種。前者是指雖斷卻了煩惱,然而肉體(即殘余的依身,簡稱爲“余依”或“余”)仍有殘存的情形;後者則是灰身滅智,一切歸于滅無的情狀。其中,對于涅槃性質,也有異說,主張“叁世實有、法體恒存”的說一切有部認爲,涅槃是一存在的實體;而主張“過未無體現在有”的經量部卻認爲,涅槃只是煩惱滅盡狀態的假名有,其本身並無實體。
(二)龍樹的《中論》以實相爲涅槃,此實相是建立在因緣所生法的空性上,故其出世涅槃與生死世間是無有區別的。唯識宗則將涅槃分爲四類: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余依涅槃、無余依涅槃與無住處涅槃。其中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說一切事物的本來之相即是真如寂滅之理體,指的就是“真如”。無住處涅槃,則是依于般若,遠離煩惱、所知二障,又能因于大悲,救濟衆生而于迷界活動,其不滯于生死迷界,又不滯于涅槃境地。此一主張,成爲大乘佛教的涅槃教說的共同特色。此外,有關涅槃的分類,地論宗、攝論宗將涅槃分爲性淨涅槃與方便淨涅槃(指的是藉由修道去除煩惱而得的涅槃)二種。天臺宗則分爲叁種:性淨涅槃、圓淨涅槃(相當于地論宗的方便淨涅槃)與方便淨涅槃(指佛爲救渡衆生而方便示現假身,待緣盡後即入涅槃,又稱爲應化涅槃)。淨土宗則將彌陀淨土稱爲“涅槃之城”,有時也稱“無爲涅槃界”。
總括來說,佛教早期的涅槃原意,本指身爲人的釋迦牟尼佛的成道(精神解脫),其後隨著佛肉體的死(肉體解脫),也稱爲涅槃、般涅槃或大般涅槃;有時以“薪盡火滅”一詞形容,薪比喻佛身或機緣,火喻爲智慧或佛身。但今日大抵作“無余依涅槃”的解釋。
[2] 叁法印指的是“諸行無常”(anityah sarva-sajskarah)、“諸法無我”(niratmanah sarva-dharmah)、“涅槃寂靜”(wantaj-nirvanam)此叁項義理被用來印證各種說法的是否正確,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之說,即是佛說,否則視爲魔說。
[3] 中國十叁宗開祖及其興起年代(大約爲西元四、五世紀)略述如下:
(一)毗昙宗:僧伽提婆,始于東晉孝武帝,後爲俱舍宗所取代。
(二)成實宗:鸠摩羅什,始于東晉安帝,極盛于南北朝,唐以後漸衰。
(叁)叁論宗:鸠摩羅什開宗、嘉祥吉藏完成,始于東晉安帝,唐中葉後衰微。
(四)涅槃宗:昙無谶,始于東晉安帝,南朝陳後,歸入天臺宗。
(五)律宗:昙摩迦羅開宗、道宣律師完成,始于南朝梁武帝時,分爲南山道宣、相部法砺、東塔懷素叁家,而以南山最盛。
(六)地論宗: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始于南朝梁武帝時,唐以後後歸入華嚴宗。
(七)淨土宗:慧遠開宗、善導完成,始于南朝梁武帝時,目前仍行于各地。
(八)禅宗:達摩開宗、慧能完成,始于南朝梁武帝時,後分五家七宗。
(九)攝論宗:真谛,始于南朝陳文帝時,後歸入法相宗。
(十)天臺宗:慧文開宗、智顗完成,始于陳隋之間,又稱法華宗。
(十一)華嚴宗:杜順開宗、賢首完成,始于陳隋之間,又稱賢首宗。
(十二)法相宗:玄奘開宗、窺基完成,始于唐太宗時,又稱唯識宗、慈恩宗。
(十叁)密宗:善無畏、金剛智開宗、不空完成,始于唐玄宗時,又稱真言宗。
然此十叁宗說,藍吉富先生則以爲是受日本佛教史籍的誤導,並不確實。見其《佛教史料學》,臺北,東大,1997,頁196~197。
[4] 我國最早的一部經錄爲叁國時代朱士行所記的《漢錄》。隨後,東晉道安法師的《綜理衆經目錄》(又稱《釋道安錄》,在《出叁藏記集》收有其記載要目)完成後,經錄規模已見雛形,成爲日後“衆經目錄”的始稱。之後則有南朝梁代天監十七年(518)敕沙門寶唱撰的《寶唱錄》、北齊的《法上錄》、北魏永熙年間(532~534,一說永平年間508~511)奉敕撰的《李廓錄》,可惜,上述此等經錄皆已散佚,現存以“衆經目錄”爲名的也只剩下叁種:隋開皇十四年(594)法經等奉诏撰輯的《法經錄》(本書記載頗爲詳確,尤以疑惑及僞妄的經書鑒別,特爲學者所重,目前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冊);隋代彥琮與翻經沙門及學士等合撰,成于隋文帝仁壽二年(602)的《仁壽錄》(也稱《彥琮錄》,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冊);以及唐代靜泰奉诏撰的《大唐東京大敬愛寺一切經論目錄》(簡稱《靜泰錄》,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冊,爲增補《彥琮錄》而成)。
[5] 現存十九的經錄爲:(一)南朝梁代僧祐(445~518)所撰輯的《出叁藏記集》。(二)隋開皇十四年(594)法經等奉诏撰輯的《法經錄》。(叁)隋開皇十七年費長房奉诏撰輯的《曆代叁寶紀》。(四)隋仁壽二年(602)彥琮等奉诏撰輯的《仁壽錄》。(五)唐高宗麟德元年(664)道宣撰的《大唐內典錄》。(六)道宣撰的《續大唐內典錄》。(七)唐麟德年中(664~665)靜泰奉诏撰輯的《靜泰錄》五卷,爲根據洛陽大敬愛寺的大藏經而作成。(八)唐代靖邁撰輯的《古今譯經圖紀》四卷,其中“古代譯經”部分,多采用《曆代叁寶紀》之說。(九)武周天冊萬歲元年(695)明佺等奉诏撰輯的《大周刊定衆經目錄》十五卷,其亦廣泛采用《曆代叁寶紀》之經錄記載。(十)唐開元十八年(730)智升撰輯的《續古今譯經圖紀》一卷,爲追補《古今譯經圖紀》以後所譯出的經卷。(十一)唐開元十八年智升撰輯的《開元釋教錄》二十卷,總合統一了古來所有的目錄,由于目錄完備,記載正確,分類合宜,爲曆來大部分的藏經所沿用,同時,首次將中國僧人的撰述正式編入藏經中。(十二)智升另一作《開元釋教錄略出》四卷,開元十八年撰輯,爲將《開元釋教錄》的“入藏錄”別出而成者。(十叁)唐貞元十年(794)圓照撰輯的《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叁卷,乃續補《開元釋教錄》所遺漏者,及其後譯的經論、古今製令碑表記等。(十四)圓照另一作《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叁十卷,貞元十六年撰輯,追加《開元錄》以後七十年間的譯經。(十五)南唐保大叁年(945)恒安撰輯的《大唐保大乙巳歲續貞元釋教錄》一卷,追補開元、貞元二錄所遺漏及其後新譯部分。(十六)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楊億等奉诏撰輯的《大中祥符法寶錄》二十二卷,爲收錄宋太平興國七年(982)至大中祥符四年等二十九年間的新譯經典二○○部。(十七)北宋天聖五年(1027)惟淨等撰輯的《天聖釋教錄》叁冊。(十八)北宋景祐叁年(1036)呂夷簡等奉诏撰輯的《景祐新修法寶錄》二十一卷,追加由大中祥符四年至景祐四年等二十七年間新譯的經典十九部。(十九)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慶吉祥等奉诏撰輯的《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即元版的《弘法藏》目錄)十卷,乃對照了漢譯及藏譯的經典,此爲曆來各種經錄所無者。
這十九種的經錄中,前十五種分別爲《大正藏》第四十九及五十五冊所收。其次叁種,爲《宋藏遺珍》所收,但均爲殘本。最後的《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則收于大正藏的《法寶總目錄》的第二卷中。
[6] 見《僧祐錄》卷一,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冊,頁六中。
[7] 如《開元錄》卷十一說:“《方等般泥經》二卷(亦名《大般泥洹經》或叁卷),名晉叁藏竺法護譯(第一譯)、《四童子叁昧經》叁卷(或直名《四童子經》)隋天竺叁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二譯),右二經同本異譯。”(見《大正藏》第五十五冊,頁五九一上。)實際而言,《四童子經》爲《方等般泥經》前六品的別譯,內容則爲敘述佛將涅槃之際,在俱屍那國力士居地、娑羅雙樹間,阿難、阿尼婁陀與四童子等,四方一切有情皆齊集佛所,佛即爲諸有情說涅槃道,以成就有情善根。然此經尚未有“法身常住”觀念、更無“闡提成佛”說法。
[8] 如《僧祐錄》卷十五〈智猛法師傳第九〉雲:“(猛)後至華氏城,是阿育王舊都。有大智婆羅門,名羅閱宗。……沙門法顯先于其家已得六卷《泥洹》。及見猛問雲:秦地有大乘學不?答曰:悉大乘學。羅閱驚歎曰:希有!希有!將非菩薩往化耶?猛就其家得《泥洹》胡本一部。”(見《大正藏》第五十五冊,頁一一叁下。)
[9] 據《僧祐錄》記載昙無谶(或稱昙摩谶)本爲叁十六卷,如卷二說:“《大般涅槃經》叁十六卷(僞河西王沮渠蒙遜玄始十年十月二十叁日譯出)”(《大正藏》第五十五冊,頁十一下~十二中。)以及卷十四〈昙無谶傳第叁〉說:谶最初所得本爲“(白頭)禅師授以樹皮涅槃經本”,由于讀此經後“遂專業大乘”,後因得罪國王,“乃赍《大涅槃經本前分》十二卷,並《菩薩戒經》、《菩薩戒本》奔龜玆。”後受河西王沮渠蒙遜之請,“(谶)于是學語叁年,翻爲漢言,方共譯寫。是時沙門慧嵩、道朗獨步河西。值其宣出法藏,深相推重,轉易梵文。……谶以涅槃經本品數未足,還國尋心。……後于于阗更得經本,複還姑臧譯之,續爲叁十六卷焉。……初谶譯出《涅槃》,卷數已定。而外國沙門昙無發雲:此經品未盡,谶常慨然,誓必重尋。蒙遜因其行志乃僞資發遣,厚贈寶貨,未發數日。(谶)乃告衆曰:谶業對將至,衆聖不能救矣。以本有心,誓義不容停,行四十裏,遜密遣刺客害之,時年四十九。衆鹹恸惜焉!後道場寺慧觀,志欲重心後品,以高昌沙門道普,常遊外國,善能胡書,解六國語。宋元嘉中,啓文帝資遣道普、將書吏十人,西行尋經。至長廣郡,舶破傷足,因疾遂卒。普臨終歎曰:涅槃後分與宋地無緣矣。”(同上,頁一○二下~一○叁中)而據南朝梁…
《涅槃經典的傳譯與中國涅槃宗的形成(楊惠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